城市與社會|解決校園欺凌應重視同伴教育的作用

2021-01-08 澎湃新聞

在中國,校園欺凌事件並不少見,僅在近期就有不少惡性事件發生:11月,廣西一位初中女生25秒內被多人輪流掌摑的視頻登上新聞;同月,陝西鹹陽一名15歲男生遭6人毆打致死後被埋入土坑;10月,廣西柳州一位小學生遭同學踢踹並被在衣兜裡塞鞭炮……根據中國公安部刑偵局

統計

,校園霸凌與兒童性侵和網絡侵害並列成為三大最常見的兒童侵害類型。

為防止校園欺凌問題的惡化,今年6月全國人大代表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二審稿審議會議上提出需完善學生欺凌行為的處理程序基礎。12月,教育部予以

回復

,表示將支持配合有關部門完善涉及校園欺凌問題的法律法規規章,積極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的修訂。

校園欺凌頻頻發生,背後原因是什麼?什麼樣的學生會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老師和家長在校園欺凌中能做什麼?2015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曦影的研究團隊得到聯合國婦女署「建設和諧性別關係青年領導力項目」支持,在北京郊區的一所國際學校開展了為期兩年半的參與式行動研究,並就研究成果撰寫《同伴教育、學校社工與青年領導力:預防校園欺凌之行動研究》《同伴群體中力量不對等機制的形成與運作——基於高中校園欺凌的案例研究》等系列論文。

近日,澎湃新聞就以上問題對王曦影進行了專訪。王曦影認為,過去理解校園欺凌過多從個體因素出發,忽視了同伴群體的地位分化和權力爭奪,妥善處理校園欺凌事件需要充分發揮同伴教育的作用。

澎湃新聞:從學術角度看,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的定義有什麼區別嗎?

王曦影

:相較於欺凌,暴力的外涵和內延更廣,挪威心理學家奧維斯對於校園欺凌的定義有助於我們對兩者進行區分。

奧維斯從1978年開始研究校園欺凌問題,他提出,校園欺凌應該具備四個重要的特點:故意性、權力不對等、傷害性和重複發生性。其中,權力不對等和傷害性是判斷一個事件是否屬於校園欺凌範疇的關鍵。

校園暴力有可能雙方權力不對等、也可能是權力對等的,然而,校園欺凌一定是權力不對等的。 例如,學校裡有兩個小孩打架,兩人之間如果沒有權力不對等的情況,那麼這次衝突可能就不存在欺凌,只是單純的暴力。但是如果我們發現這兩個小孩總是打架,其中一個總是挨打,這其中就存在權力不對等的問題,被打的小孩就是在遭受校園欺凌。

澎湃新聞:校園欺凌的發生跟哪些因素比較相關?

王曦影

:誘發校園欺凌的原因比較複雜,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有國外學者認為欺凌者可能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和同理心,並運用欺凌尋求關注。對於被欺凌者來說,雖然我們應當承認,誰都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但是通常有身體殘疾的、性傾向或行為與傳統性別觀念不一致的、過胖或過瘦的、家庭貧困的、流動留守兒童等孩子更容易遭受欺凌。

孩子們的世界是非常追求整齊劃一的,那些與大多數人不同的特質都有可能使一些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的校園欺凌報告指出,在兒童和青少年群體中發生的欺凌有25%與外表、外貌相關,有25%與社會性別問題相關。

澎湃新聞:研究中提到,校園中的地位分化是觀察校園欺凌過程機制的起點,學生們如何判斷身邊同學的地位?

王曦影

:其實我們在研究中納入同伴群體的地位分化的理論,想要強調的是,校園欺凌的研究不僅可以用個體視角解讀,也可以用群體視角解讀。群體視角指的是一個學校學生群體的地位分層和權力爭奪有可能導致校園欺凌的發生。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爬到群體的上端?群體頂端的同學會運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手段來維持他們的地位?群體與群體之間會不會發生衝突?如何應對和解決衝突?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

我們希望通過還原校園中的同伴群體生態來研究欺凌。校園作為一個社會生態有很多學生,同學之間形成了不同的團體,不同團體間有地位高低之分,團體之間和團體內部有時候也有權力爭奪,這都有可能誘發欺凌。

前面也說過,權力不對等是導致欺凌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只有處於上端的群體才有資本、有能力欺凌別人。當地位高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或者自己的地位需要維護時,也可能開始對同伴進行欺凌。當然這種地位關係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受到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動態變化的。

比如我們的研究中有這樣一個案例,講的是宣傳部長沒有通過學生會主席的批准提前搞了一個節目,學生會主席因此認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所以開始對宣傳部長進行網絡欺凌。在這個案例中,欺凌就是為校園群體上層地位的同學用來維護自己地位的手段。

澎湃新聞:學生是否會判斷自己有沒有在遭受欺凌?對於開玩笑和欺凌,他們心中是否有比較清晰的界限?

王曦影

:如果校園欺凌比較輕微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不是很清楚自己是否在遭受欺凌,有時候,青少年為了自己心裡好受一點,甚至傾向於把一些欺凌行為定義成「開玩笑」。我們在論文中就選取了一個例子,有位男生的性別表達不太符合傳統性別規範,同學們因此總是嘲笑他,他就會說,「其實他們沒有欺凌我,平時都對我挺好的」。

所以說,學生對於什麼是欺凌並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憑藉本能的判斷去定義,並不知道其實欺凌可以通過科學的標準進行衡量。但是,學生們需要知道這個界限在哪裡,以及玩笑是怎麼升級成欺凌的,因為這種情況在學校中非常常見。

校園中經常發生由過度玩笑造成的欺凌。最常見的例子是起惡意外號,我們要讓青少年們明白,如果是侮辱性的「綽號」,當對方覺得不舒服要求你停止,你卻仍然繼續「開玩笑」,甚至拉著一群人繼續叫別人這個綽號,那麼這個起外號的玩笑就已經升級為欺凌了。雖然許多學生嘴上在說他們是在開玩笑,但實際上這個「玩笑」已經對他造成了心理傷害,尤其是多次制止無效或者制止後更加變本加厲的,可能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嚴重的傷害。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遭受欺凌的孩子多數對於欺凌都表示無可奈何,「任他們去」,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因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並不是獨立於整個學校系統的,過度玩笑的升級往往不在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旁觀者的不作為甚至煽風點火會加速事件的惡化過程。如果能夠發動青少年們做積極的旁觀者,當有同學被嘲笑的時候,有人能站出來說「你不要說了,人家已經很難受了」,那麼這個過度玩笑上升成欺凌的過程就可能被打斷。

澎湃新聞:這就是您在兩份研究中所強調的同伴教育的重要性?

王曦影

:對,對於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同伴教育可能會發揮出教師、家長或者第三方協助解決更好的效果。如果是老師來教育學生,學生們經常會覺得老師高高在上,但是如果同伴有一個良好的示範作用,就會更容易在同輩群體中獲得信服。

國外有一項對比研究過教師和同伴參與對校園欺凌的制止效果,同伴教育明顯要好於教師參與。雖然國內並沒有開展同伴教育幹預和老師對校園欺凌幹預進行對比的研究,但我們在自己開展的行動研究中發現,年齡相仿的同伴教育者能在引導小組的時候發揮重要的榜樣示範作用。

具體到這所學校,我們首先採取讓研究生培訓高中生的方式,然後又讓優秀的高中同伴教育者去初中部給學弟學妹們開展培訓,我們稱這一方法為梯級式同伴教育培訓,兩次培訓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當然,這並不是說教師的作用並不重要。對於教師來說,最必要的一點是提高對校園欺凌的重視程度,同時尊重學生的參與能力。以往我們的教育模式經常將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但是如果扭轉這一思維,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變成一個積極主動、參與改變的力量,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學校氛圍,那麼校園中的反欺凌行動效果自然會更好。

澎湃新聞:您的研究中有一位受訪者,老師意識到了她被欺凌,但是除了讓她不要再繼續這件事情以外,好像也沒有給予額外的幫助。老師和家長其實也是校園生活中的參與者,在校園欺凌問題中他們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曦影

:首先,大多數老師很難發現班級中的欺凌事件,這種情況在高年級中尤其普遍。因為學生會通過隱蔽的形式進行欺凌,常見的有關係欺凌或者網絡欺凌。低年級的同學可能會採用叫外號、罵人、打架等直接的言語和肢體欺凌的方式,高年級的同學們會通過隱蔽的形式進行欺凌,常見的有關係欺凌(如排擠、孤立)或者網絡欺凌。

其次,受欺凌的學生也很少積極向老師求助,可能是因為之前求助之後並沒有明顯的效果,也可能是因為學生認為這件事情老師可能解決不了,就不太會主動找老師傾訴。

因此,我們認為需要對老師開展相關的培訓。老師們需要了解關於校園欺凌的基本知識,包括如何識別校園欺凌、欺凌發生後如何處理,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研究中沒有與家長直接接觸,但是從研究文獻中可以總結出一些內容。被欺凌者的家長首先應該做到的是理智戰勝情感,因為有時候欺凌是否真實發生也是非常難直接下判斷的,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家長比較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還沒搞清楚事實就著急要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意願,與孩子商量這件事他希望如何解決。

欺凌者的家長需要做的是,不要包庇,協助孩子道歉和認錯,在衝突處理的過程中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一個校園欺凌事件的解決方式,家長和老師如果參與其中,都需要考慮孩子自己的意願和感受,力圖還原事實真相,然後才能找到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您在北京這所學校進行的參與式研究是通過社工來進行反校園欺凌幹預的,這種社工參與校園教育的方式有被推廣的可能性嗎?推廣有沒有一些前提條件?

王曦影

:我認為是可以的,這種方式效果很好的原因在於社工的身份相對獨立,受過青少年團體工作的專業訓練,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壓力大任務重,不如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

另外,學校社工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我們現在很多反校園欺凌的活動是按照項目制推進的,培訓周期有限,不利於長期推廣。相對來說社工有長期性,與項目制相比更容易培養學生的信任感,而且,如果培訓過程中遇到後續問題,社工也能及時跟進,提供支持。

我當然希望這種模式可以得到推廣,其實國家還是很重視反校園欺凌教育的,但是具體落實到各個學校,推廣效果和重視程度還是有差別。我們的模式也許可以提供一個可行的案例供學校、政府、家長和社會來討論和參考。目前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學校社工,

這個模式中的社工也可以替換成學校的德育老師、心理諮詢老師、關注校園欺凌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等等。無論在學校裡是什麼身份,只要他們認為這件事很重要,並且願意推廣,其實都可以參考這樣的模式,發揮青少年作為同伴教育者的力量,組織一些預防校園欺凌活動,師生共同創建和諧校園。

(重慶科技學院法政與經貿學院講師楊梨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應對校園欺凌 專家開出的「藥方」:加強仁愛教育 建立機制
    「上小學的孩子是一張白紙,發生校園欺凌這樣的事情,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該檢討,有沒有從小給孩子一個自尊自重自強的教育,重視孩子內心的成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阮齊林認為,校園欺凌案件頻發背後應探討的並不是一己之責。  阮齊林提出,校園欺凌主要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該類行為的發生存在一個氛圍,即以多欺少或是恃強凌弱。
  • 起侮辱性綽號也算欺凌,可開除學籍!這個省對校園欺凌出手了!
    圖文無關 《實施辦法》規定,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成立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委員會,對學生欺凌事件進行認定和處置,高中階段教育的學校學生欺凌綜治委應吸納學生代表參加
  • 預防校園欺凌需要規則教育
    規則意識正是在不斷矯正錯誤的過程中被強化的,沒有批評和懲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近年來,校園惡性欺凌事件屢有發生,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日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將對這一現象進行專項治理。
  • 我國中學生校園欺凌現狀和影響因素——對內地、香港和澳門的比較...
    一些社會交往能力較弱的兒童,在同輩群體中容易被邊緣化而遭受校園欺凌[19]。對濟南市827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兒童遭受校園欺凌與同伴接納程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即兒童遭受欺凌的頻率越高,其同伴接納程度越低[20];對「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教育測評項目的數據分析發現,良好的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可以顯著減少中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頻率[21]。
  • 解決校園欺凌要靠法律實招
    如今,校園欺凌已經成為困擾學生、家長、學校的一大社會問題,引發各界擔憂。這種行為多發生在中小學,有的是在校外一些偏僻地點實施,有的甚至明目張胆在校內實施欺凌。小小年紀,就如此蠻橫暴虐、欺壓弱小,究竟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法治出了問題?
  • "起侮辱性綽號"納入校園欺凌範疇 侮辱性如何定義?
    什麼樣的綽號算「侮辱性綽號」  相關資料顯示,包括「起侮辱性綽號」在內的語言欺凌,在校園欺凌現象中佔比不容忽視。2017年5月,由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社會風險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人際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 校園欺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問題,原生家庭教育很重要。
    在世界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網絡上不時就會有校園暴力事件傳播,事件中作案學生,手法殘暴令人觸摸驚心,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現如今校園欺凌成為了社會問題,社會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辦法,遏制了欺凌事件的發生率,逐年成下降趨勢。
  • 學校社工介入校園欺凌的實踐及反思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逐年增加,令人扼腕,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今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秉承該通知的精神,廣東省中山市擬訂了校園欺凌專項治理行動實施方案。中山市某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A 職中)根據各級要求,迅速成立了反校園欺凌專項教育領導小組,制訂了符合各自學校實際情況的具體方案。
  • 面對校園欺凌要勇敢說不,校園欺凌的危害,及解決辦法你知道嗎?
    ——含義來源於網絡少年的你播出後,校園欺凌再一起衝上熱搜,最近幾年有關校園欺凌的問題可謂是層出不窮,這問題早已不是個人問題了,而是全民都要重視的問題,校園原本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但是屢見不鮮的校園欺凌卻打破了校園的寧靜,也許只是因為一個誤會,有人會惡語相加;也許因為一次無意的犯錯,有人揮起了拳頭……這一切早已不是單純的學生打鬧問題了
  • 杜絕「校園欺凌」 中小學安全教育賽道風頭漸起
    截至12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像學校這樣的官方渠道,也有一些安全防衛機構正開始面向中小學生提供相應的安全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圍繞不同年齡段和教學目標開展。此外,校園欺凌事件的時有發生,讓中小學生對安全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從法律法規層面來看,近些年來教育部等相關部門也加大了對安全教育的關注,並制定相應政策,儘可能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 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團隊發現,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其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更為嚴厲,且經常給予的懲罰超過了孩子的應受程度。作為孩子教育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本可通過代際傳遞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成功的理念、對好惡的判斷包括如何反抗欺凌、如何保護自己等,但令人遺憾的是,團隊在調查中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中學生家庭受生活壓力以及父母自身文化素質所限,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教育孩子,造成了親子情感「斷崖式」的斷裂。
  • 反校園欺凌,要拿出國家解決方案
    ,針對性治理要走出個案、偶發思維,從國家層面拿出解決方案,紓解這一校園頑疾。尤其在城鎮或農村,校紀校風較差的學校、班級,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現象相當尋常,涉及人身傷害或人格汙辱(如「脫女生衣服」)的校園欺凌也不少見。基於社會對校園欺凌的嚴重性認知不足,學校不願意張揚以及家長的投鼠忌器心理,大多數校園欺凌最終被冠以「鬧著玩」而沉沒水底,私下消化,除非鬧出大事,否則很難成為社會熱點而廣受關注。
  • 校園欺凌的心理學根源是什麼
    校園欺凌在中小學裡頻頻發生,有的手段殘忍,滅絕人性,對孩子影響可能就是一輩子。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校園欺凌慘無人道,教師、家長、社會無不「人人得而誅之」。說到校園欺凌,人們往往想到的都是校園的法制建設,其實法律法規對於校園欺凌都是事後的警示作用,顯得蒼白無力,最好是從孩子的心理發展到行為變化上找出心理學的根源,並能防範於未然。
  • 校園欺凌該咋解決 老師專家有話說
    原標題:校園欺凌該咋解決 老師專家有話說 近來,華商報連續報導多起校園暴力事件,引起巨大反響。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是什麼?應從哪些方面尋求合理解決?昨日下午,包括法官、律師、民警等在內的十餘名專業人士共聚一堂,就此展開討論。家長:教孩子在遇不法侵害時說「不」「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都像小綿羊一樣。」
  • 當校園欺凌轉變為社會欺凌
    面對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社會究竟是怎麼了;而人們在關注事件起因和後續進展的同時,卻忽略了造成此類事件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校園欺凌已經轉型成為了社會欺凌。當下,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熱點話題,社會各界紛紛用各種形式予以關注,教育部門甚至就此出臺了一系列規定,預防惡性事件發生,但是社會欺凌卻很少有人關注,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就屬於是社會欺凌,只不過實施的對象從熊孩子轉變成了成年人而已。而更為關鍵的是,社會欺凌的來源分別來自於官方與民間。
  • 日本校園欺凌:比影視更加殘酷的是現實!
    有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可以媲美日本現象級電影《你的名字》,這部作品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將目光集中在了「殘障」與「欺凌」這兩個對於日本社會非常刺眼的問題上。說起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被同學打了、罵了,找家長、被教導主任訓一通可能就解決了。但校園欺凌在日本卻不是這樣簡單的事情。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驚人 解碼百部校園暴力視頻:超乎想像的欺凌與暴力
    學校、家庭又應當擔負什麼樣的作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法制應該怎樣矯正與預防校園欺凌?記者對177名參與過校園暴力的未成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指出,家長的作用很大,但是學校的責任更大。發現孩子情緒有異常、學習成績突然下降,「你要了解背景,要把這事真正重視起來,發現這樣的問題應該及時處理,學校校長要作為第一責任人」。
  • 【校園動態】防治校園欺凌暴力致家長的一封信
    近年來,大家通過網絡媒體等能夠經常看到一些關於校園欺凌事件的報導。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的發生,對被欺凌的學生造成身心傷害,破壞了正常的學校秩序。實施嚴重欺凌的學生如果沒有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國家十分重視防範校園欺凌工作。李克強總理做出批示: 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
  • 關於校園欺凌,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校園欺凌有沒有那麼嚴重,日本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日本自上世紀80年代校園欺凌就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本有《校園欺凌推進法》,有自上而下的聯動體制,有24小時諮詢熱線,有網際網路實時交流平臺,有專門的社工服務於被欺凌者,學校老師都會定期對學生開展相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