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全球各地有超過76臺(以維基統計得來)各類極具盛名、風格迥異的汽車展會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往觀賞。說到概念車自然就得看每年三月份的Geneva日內瓦車展,說到全球新車就會關注九月份的IAA德國法蘭克福車展,還有北美的NAIAS底特律舉辦的北美車展,和向來風格特立的日本東京車展。
而要說到全球汽車最大市場的中國,自然就得是去年四月剛結束的北京國際車展,以及馬上正式開始的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簡稱上海車展,Auto Shanghai)。那麼作為國內兩大國際A級汽車展會之一的上海車展,在世界上影響力如何,是一屆具有風向標影響力的展會麼?讓筆者來給大家說道說道,在展會向觀眾敞開大門之前先來了解一下。
上海車展
始於1985年(和桑塔納上汽大眾投產同一年),上海車展就如開啟了國內汽車與人生活的」萬花筒」一般向觀展的人展示著車以及汽車工業.每逢奇數年舉辦,與偶數年舉辦的北京車展形成每年固定的國內汽車盛世.2013年及之前在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建展,東、西、北三個方向十七個展館提供了逾20萬平方米出展面積。2015年移師大虹橋國際會展中心。
從2011年的23萬㎡,75輛全球首發車型,2700各大媒體報導,71萬人參觀;到2013年28萬㎡,111輛全球首發,2718家媒體,81萬人參觀;再到2015年35萬㎡,109輛全球首發,2150家媒體參與了超100家發布會,92萬人次參觀。上海車展真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逐漸壯大了起來。但作為一個奔波於車展之間的媒體人,筆者在看到上海車展的發展外,更深深體會到了上海車展仍然可以努力的方面和角度。
我們的優勢
市場:2016年,中國產銷乘用車2700多萬輛,遠超歐美任何一個國家。2017年據筆者估計,會進一步提升產銷量。在新車領域,我國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任何不關注中國市場而想要成為世界第一車企的企業都無法實現目標。而任何想獲得高增速的企業如果沒有搭上之前十多年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那很有可能已經落後於世界。這樣的市場,本應催生世界最強的汽車企業以及最興盛的汽車展會。
城市:上海,作為中國商業之都,有著十七條軌道交通線路,內中外三環高速城市道路以及豐富的用以滿足衣、食、住、行的各項設施。尤其在舉辦了2010年世博會之後,更有自信辦好每兩年一屆的任何展會,上海車展必然是其中之一。
政策:在幾乎凍結了房地產熱度之後,GDP發展必然重度依賴於重工業以及服務業,汽車行業首當其衝受到重視。而在新能源「彎道超車」的前提下,汽車行業更是在各方各面有著政策的扶持與幫助。一個理應受到偏向的行業的兩年一次重大展會自然也應該是最好的。
我們的現實
市場的最大以及迫切需要繼續擴大市場的需求催生出了相對急功近利的汽車行業以及企業。國內各種車展上高比例的SUV車型直接反映了市場的取向,上海車展當然也不例外。更令人側目而且寒心的是車展上屢屢出現的「皮尺後」車型,被民間戲稱為「皮尺部門」的企業工程師「逆向開發」(沒錯,這都是帶引號的)的一些車型,也會在上海車展首發,甚至稱為「全球首發」。市場,是上海車展的優勢,卻也恰恰是上海車展最大的限制。
剛提出選題時,編輯有人提出規模是上海車展的優勢,但在筆者調查後被歸入了這裡。誠然,動輒2000多參展商,1300多參展車型,90多萬人次參觀(15年展會數據)是具備了世界一流大展的規模。但請看看IAA(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Exhibition)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實至名歸的世界第一車展,1989年第52屆時便擁有近120萬人次參觀規模,2000參展商。即使經歷過1991年拆分成奇數年乘用車展,偶數年商用車展,在單獨統計參戰人數時,奇數年展會也能維持平均一年85萬至100萬的流量水平。要清楚,這是一個8000萬人約1/17我們人口的國家在一塊5億800萬人口的大陸上舉辦的展會,規模上大過了我們13億多人口在一塊44億多人口大陸上舉辦的展會。
再來看看細節,參展商數量上上海車展肯定是世界第一,畢竟國內各個級別OEM商都來參展的話這是個無人能及的記錄。但首發車型,第六屆15年時是109款,德國IAA是219款,我們的兩倍,甚至13年的IAA也有159款之多。況且,當IAA發布的新車不斷進入我國之時,我們所謂的「全球首發」中相當一部分很有可能根本不踏出國門半步。
如果作為銷售展會,上海車展還缺失了重要一環:試乘試駕。例如洛杉磯、芝加哥一類的國際車展銷售為主,所以會在展館內以及附近設置大量品牌的試乘試駕會。14年洛杉磯車展給筆者印象最深的不是發布的某款車型,而是開過的吉普切諾基(國內自由光)行車「步態」的雍容舒適;駕駛的凱迪拉克ATS身形矯健,硬朗直接;乘坐的林肯MKS豪華舒服還性價比優良。如果以銷售為先,那麼車展不開動車輛怎麼能說完成了展出呢?
還有我們的展車環境,因為人流大,守序難,不少車輛完全被欄杆攔在內部,觀展的人只能遠遠望著新車「望車興嘆」。如果這僅僅是沒有內飾的概念車,那麼很好理解。但有時候已上市車輛也被「束之高閣」對待,筆者覺得人、車都很辛苦啊。不僅如此,之前的幾屆上海車展有模特時,筆者時時心裡感嘆旁邊的人到底來看車還是看人呢?年輕漂亮的姑娘固然好看,可當她們擋住了車身美麗的線條,吸引著無數「人體攝影家」抹殺菲林時,筆者心中有萬千頭羊駝奔騰而過啊。好在最近的一屆一紙禁令轉換了重點。
接下來這點,筆者知道上海車展自身也最為無奈,那就是時間與文化。上文提及的IAA法蘭克福車展前身始於1897年,沒錯,僅僅在汽車發明1886年的11年之後,便以八輛展車開展,今年正好是120年時間。日內瓦車展也於1905年開展,同樣擁有百年歷史。改革開放後開創的上海車展在積澱上難以與其他車展並肩。
這樣的事實還直接影響了車展所呈現的汽車文化。如果問一個車迷,你最想去的汽車展會是?歐洲的粉絲十有八九會大喊回答英國Goodwood FoV古德伍德速度節,北美的粉絲自信滿滿地說Pebble Beach Concours d'Elegance卵石灘經典車聚會。速度節的經典賽車大集錦讓觀者可以一下穿越賽車歷史百年;而卵石灘的現象級老爺車大薈萃讓觀者仿佛次次都在親眼見證歷史。這樣的汽車展會不僅有「靜」,更推崇「動」。只要能開動的,肯定會進行各種迅遊甚至比賽,萬分精彩。
而最後這點昭示了車展的一種未來趨勢,那就是隨著汽車「電氣化」的挺進,電子消費展越來越多地開始展出「品味技術相投」的汽車產品。以每年一月份開展的CES美國電子消費品展為例,2015的五大科技主題之一便是汽車互聯技術及產品。每一年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汽車傳統企業和初創企業在CES發布他們的電動車或者車用電子技術。和車展相比,電子展明顯「圖樣圖森破」,但就是這種年輕無畏化的精神將來會越來越多地衝擊上海車展。
12缸總結
行至文末,似乎筆者羅列的現實遠遠蓋過了優勢。其實不然,國外車展如果只有上海車展這般的發展時間,那肯定是不如上海的。只是愛之深、恨之切,筆者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想,相信大家也能夠體會。洋洋灑灑千字文,只願丹心照汗青。
那麼回答最初的問題,發展了16屆即將展開第17屆的上海車展是否具有風向標意義?是的,它是針對國內市場,對縱貫一二三四線城市的未來兩年大賣車型的最佳展示和預熱的展會。但對國際技術風向、品牌概念風向以及相關商業理念變化、汽車文化娛樂等,上海車展依然像剛剛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有點兒愣不全面,略有叛逆卻發展迅猛,只是在諸多因素、諸多方面需要慎重、需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