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斌表示,分析師喜歡用「三分法」做研究,最常見的就是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研判品種的當前情況。除此之外,他在研究品種基本面時,還常使用一套「庫存—利潤—基差」分析模型。
將IT技術與產業研究深度融合,天風期貨研究所大數據總監兼甲醇分析師賈瑞斌成功做到了。這位學計算機的IT男在19歲就拿到了期貨從業資格證,20歲通過了期貨投資諮詢資格考試,這也讓他從央企的後臺支持部轉崗到了前臺業務部,並負責組建了公司的期貨投研部。2018年,買方到賣方身份的轉變、潛心研究、自我方法的建立,讓賈瑞斌獲得了「鄭商所甲醇高級分析師」的殊榮。
搭建屬於自己的量化分析框架
對賈瑞斌來說,2018年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年。2018年1月初,他辭別了工作7年的央企加入天風期貨,完成了從買方到賣方的身份轉變。在進入期貨公司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完成了40多份周報、季報等定期報告,還有多份調研、專題等不定期報告。在他看來,這些研究類文章或許能為這個行業帶來一些新意。
實際上,在從事期貨研究的多年時間裡,賈瑞斌始終不渝地保持著一份旺盛的好奇心。他說:「IT的專業背景,加上央企一年數十萬噸的甲醇進口量,讓我走上了甲醇基本面量化研究的道路。隨著業內朋友對我逐漸認可,我也因甲醇基本面量化分析被天風期貨看中,成為天風期貨研究所大數據總監兼甲醇分析師。」
其實,分析師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卻又有章可循的過程。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參加工作的前幾年,賈瑞斌雖然從事過一些研究方面的工作,但總是不得其門而入。
「名義上擔著研究的擔子,實際上卻沒有研究的能力。更何況,我的前東家地處北京,商品期貨的研究氛圍本就不如江浙地區濃厚,自然也難談有長足的長進。」賈瑞斌坦言,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以前連個師傅都沒有,全靠自己琢磨,例如,當年的我們都不知道供需平衡表包含哪些基本要素,這些在今天看來十分簡單的問題,當年卻能困擾我們整整數月。
好在甲醇圈子是一個比較開放、友善的群體,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賈瑞斌結識了不少老師和朋友,既有產業的,也有期貨公司的,還有投資機構的。這些老師和朋友各有所長,與他們交談時,他總能發現不同的分析邏輯和知識亮點,而大家對甲醇前世今生的探討又讓他不斷熟悉了甲醇的特性。
各位老師朋友的幫助和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好奇心,讓賈瑞斌慢慢搭建起了屬於自己的分析框架,而在框架的演化過程中,他又加入了自己的IT特徵,繼而開發出了甲醇基本面量化分析平臺。
「其實,對分析師而言,IT技術並不是必需品,即使沒有編碼能力,大家也能成為出色的研究員或交易員,畢竟IT技術不過是實現Excel內容的雲端化、自動化,而真正核心的交易邏輯從來都不是靠換個工具就能出現的。」賈瑞斌表示,IT技術的支持只不過是能把他從繁重的數據處理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每天多一兩個小時的思考時間,或是與圈內朋友做更深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好地優化自己的框架與邏輯。
用「三分法」和「三要素」做研究
談及研究,賈瑞斌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分析師喜歡用「三分法」做研究。最常見的就是,可以用「天時、地利、人和」來研判品種的當前情況,其中「天時」代表宏觀、政策、板塊的表現,例如,原油帶領整個能化板塊下跌就屬於「天象不佳」;「地利」代表品種的基本面,主要包括供需、庫存、上下遊利潤等;「人和」代表人氣,或者說是情緒,如果市場避險情緒濃厚,行情就不太容易展開,如果情緒過於亢奮,行情則容易「打過頭」。
除了「三分法」外,賈瑞斌在研究品種基本面時還常使用一套「庫存—利潤—基差」分析模型,即「三要素」分析模型。
據他介紹,第一個是庫存要素,是指能對庫存產生直接影響的各類因子,比如,供應、需求、進出口、上下遊開工率等,這裡當然也包括庫存的絕對值。「通過對上述要素自上而下地分解與自下而上地匯總,可以形成商品基本面分析中最重要的供需平衡表,通過對比平衡表的方向與實際庫存的變化,可以驗證自己做出的平衡表是否可靠,只有經過驗證的平衡表才有實際的交易價值。」賈瑞斌描述說。
第二個是利潤要素,其中又包括不同地區上遊工廠利潤、下遊工廠利潤、進口貿易商利潤、跨地區套利利潤等諸多因子。通過對短期上下遊利潤的觀測,可以直觀地判斷市場進一步上行或下行的空間;通過對長期利潤的跟蹤,可以預測部分上下遊未來新增產能投放的預期。「在跟蹤甲醇下遊利潤的過程中,我們把全國下遊市場分解為8個大區與6類下遊,共計48個子項。在摸清各個下遊的利潤情況後,以各個下遊對甲醇的消耗為權重,設計了甲醇下遊加權利潤的指標。」賈瑞斌告訴記者,通過這一指標,可以直觀地看到甲醇下遊利潤的整體表現。此外,他還設計了甲醇傳統下遊加權利潤,實時觀測傳統下遊利潤表現。
第三個是基差要素,主要包括期現基差、牌號價差、地區價差、遠近月期限結構等。在他看來,基差的計算離不開期貨價格,而基差反映的就是期貨價格是否被高估或者被低估。在研究基差的過程中,期限結構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甲醇相對於其他品種,有一個優點是存在活躍的紙貨市場(遠期現貨),從而可以形成連續性較強的期限結構圖。從期限結構圖的形態(contango或backwardation)上可以較好地了解市場對於遠近月的強弱預期。」賈瑞斌說。
做服務實體經濟的忠實踐行者
通過實踐,賈瑞斌發現,「三要素」模型的分解與匯總是研究工作的基礎,而模型最出彩的地方在於「著色」。
「匯總同一要素的不同因子,可以得出該要素對價格的總體驅動方向,如果偏多則把該因素描為紅色,偏空則描為綠色,強烈偏多可描為深紅色,輕微偏多則描為淺紅色。」賈瑞斌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對三個要素的「著色」,可以形成對商品基本面的直觀認識,比如,「三要素」都體現為深紅色,那麼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如果均為綠色,價格可能以下跌為主;如果紅綠皆有,或顏色偏淺,則說明當前市場矛盾不激烈,可能會以振蕩為主。
除了單邊策略,「三要素」模型還能夠生成跨品種策略。「在繪製完第一個品種後,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其他品種一起畫出來,此時便可從不同品種的模型中搭配合適的交易策略。當然,跨期策略也可以通過『三要素』模型來進行評價。」在賈瑞斌看來,「三要素」模型除了指明價格驅動之所在,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指明了市場風險點的潛在來源,比如,一個模型雖然說明市場驅動向上,但提醒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下遊利潤不支持價格持續上漲,所以我們在持有多單時,一定要密切關注下遊動向。
實際上,在這些甲醇研究方法成功的背後,賈瑞斌也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研究甲醇時,他經常在各大資訊網站上尋找開工率數據,但數據的頻率和周期總是不盡如人意,想要找「甲醇非一體化裝置開工率」,卻始終無果。此時,有朋友建議他自行跟蹤各大工廠開工動態,但是一想到數百家工廠每天的開工,以及海量的歷史數據錄入工作,他就覺得這是天方夜譚,所以遲遲沒有動手。直到後來,他看到一些朋友真的做到了日度級別的數據跟蹤,並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這才鞭策他克服畏難情緒,從最基礎、最底層的數據做起,一步步實現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事實證明,賈瑞斌的選擇是正確的。經過幾年打磨,他的甲醇基本面量化分析平臺逐步成熟,他也首次參加了鄭商所組織的「2018年度高級分析師」評選活動。「在評選的過程中,參賽人員有序競爭,平時是嘻嘻哈哈的兄弟姐妹,賽時是比學趕超。我大概數了下,單單甲醇一個品種就有近400篇報告參與評選,這一份份沉甸甸的成果正是分析師一年來心血的體現。」他說,在最終現場評選環節,各位分析師也各展所長,努力地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評選過程本身也是分析師自我學習、自我演進的過程。
「評選結果是對過去成果的認可,更是對我未來研究工作的鞭策和鼓勵。」賈瑞斌表示,這樣的榮譽,是鼓勵也是鞭策、是壓力也是動力,未來他將繼續深耕商品基本面研究第一線,堅持做好基本面量化的研究工作,致力於實現IT技術與產業研究的深度融合,做服務實體經濟的忠實踐行者。
(責任編輯:陳姍 HF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