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慢吞吞的,作為父母,可能你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快點兒,快點兒」,可任你急個半死,他還是不慌不忙,真能急死人。
1
但是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對「磨蹭」的偏見!
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兒子,沒睡醒的他有點煩躁和賴皮。
想著7:00就必須從家裡出發,我就催促他「快點穿衣」。
看他愣在洗漱臺,催促「快點刷牙」;看他有一口沒一口地吃飯,催促「快點吃飯」。
催促次數越多,越覺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調,做什麼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會耽誤時間。
出門時,我很不友好地把襪子扔給他,加一句:「趕快穿。」
這時兒子坐在地上,怎麼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開門,他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快不了了!」
看著崩潰的兒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間接轉嫁給了孩子,快節奏、緊迫感早已破壞了孩子的思維能力。他爆發了情緒以後,更加挫敗地坐在地上,可憐兮兮地看著我。
「慢一點也沒關係,媽媽等你!」這句話,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襪子。
龍應臺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朋友小莉前段時間就很抓狂。
婆婆說要來她家住一個月,本以為常年不住一起,臨時的一個月很容易過去。婆婆天生急性子,還囉嗦。
第一天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催促她兒子。吃飯時,說「快點吃」;送孩子上學時,說「快點走」;孩子在房間做作業,她也時不時跑進去,說「快點做」。看見孩子上廁所,也會下意識地催一句:「快點上。」
開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說:「媽,不著急,讓孩子慢慢來。」婆婆眼神一撇,特別嫌棄地對她說:「你不催著一點,他哪能長大?!」幾天後,孩子因為不適應,情緒波動很大,而且特愛慢吞吞的。平常好好的行為,現在一下子就問題百出了。
不主動吃飯,不主動看書,不主動做作業。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變本加厲地催。她終於忍不住了,語氣很不友好地頂撞了婆婆:「孩子就這年紀,你總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長大啊!」婆婆一賭氣,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實,按照她以前的養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刷牙洗臉,看書寫作業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當然,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父母的這一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叫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
心理學家說: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常常會擔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
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一旦生活出現問題,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
以下是一些網友家長遇到孩子磨蹭時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愛花的牛
我女兒現在上一年級,也是個慢性子。開始我也著急,後來我想著急也沒用。她自己反正不急,只要趕在時限之前做完就行了,隨她吧。
比如早上起床,我會稍微早一點叫她,給她留出一點磨蹭的時間,這樣她可以按她的節奏慢慢來,我也不至於著急上火。放鬆一些,相信孩子能夠按自己的節奏成長。
千漣千漪
我是這樣做的,預先跟女兒約定好要做的事情一、二、三,然後給她時間做,如果因為磨蹭太多,那麼就免掉一些她喜歡做的事。
例如:睡覺前要要洗臉、刷牙、聽故事(她最愛),如果她前面磨蹭太多,我就告訴她:「本來我們約好講兩本故事書,由於時間在你剛才磨蹭的時候蹓走了,現在只能講一本了」。
巴豆
兒子早上賴床,磨蹭我就拿他的玩具把他的小耳朵叫醒「哦,這是誰啊,兔子都曬屁股了」。他大「你說錯了,是太陽曬屁股!你這傢伙」,然後起床。
還有就是只要他動一下,我立刻就說「哇,今天動作怎麼那麼迅速」,他噌就跳起來,呵呵。
甜甜媽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Andy麻麻
提供自主選擇。「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一個磨蹭的孩子背後,必有一個急躁的大人!孩子有孩子的節拍,他們需要活在他們的節拍裡,而不是我們大人的節拍裡,否則對孩子來說,會更亂套。
真正毀掉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