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20澎湃責任踐行者年會暨年度責任踐行榜評選將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行。值此責任踐行者年會之際,澎湃新聞特舉辦主題為「踐行者」的責任中國公益展。展覽分為脫貧攻堅、同心戰疫、教育公益、賦能社區四大主題,以視頻、圖文、實物形式呈現。根據不同版塊,公益展徵集了來自各大公益機構、愛心企業的優秀案例,以此致敬在各領域踐行公益的機構與企業,樹立典範「踐行者」。
此次公益展共選出並展出13家機構、企業的優秀案例。展出時間為12月18日-20日,共三天。在此選了5家機構的優秀案例,以饗讀者。
儘管經濟社會受疫情衝擊較大,令人欣喜的是,脫貧攻堅任務仍如期完成。八年攻堅,社會組織與企業攜手,發揮各自專業優勢,聚焦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
回顧脫貧歷程,社會組織與企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其在社會中的獨特結構和自身的專業性,社會組織成為政府部門的有力補充。與此同時,企業在政府的號召下,積極參與,加大投入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助困工作。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從單打獨鬥到與社會組織深度合作,企業極大提升了脫貧效能。
中國扶貧基金會於2008年發起「愛加餐」項目,聚焦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累計覆蓋17省(自治區)58市(州)111個偏遠山區的縣區,受益學生超過125.2萬人次。同時在柬埔寨、加納等國家開展學校供餐項目。
「童伴媽媽」項目致力於探索農村留守、困境兒童福利與權益保障的有效途徑「童伴媽媽」項目自2015年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探索農村留守、困境兒童福利與權益保障的有效途徑,在全國6省75縣898村開展,覆蓋51萬餘名兒童。疫情期間,那些馳援武漢的戰士的身影深刻地烙印在我們心裡。在全民萬眾一心抗擊疫情之時,許多生產企業勇於擔起社會責任,開展自我救助的同時,也不忘為疫區捐款捐物,助力抗疫。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發起的「清潔小手」項目,幫助中西部的農村幼兒園修建洗手池,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清潔小手」項目於2017年由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發起,幫助中西部的農村幼兒園修建洗手池,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截至目前,「清潔小手」項目累計支持了15家機構,共6千多名兒童受益。疫情期間,項目升級為「清潔小手 健康防疫」,將防疫知識加入到項目設計的同時,讓適宜使用的洗手設施和正確的健康衛生觀念進入更多鄉村幼兒園。教育公益機構從一開始多半致力於「教育機會」的投入,開始轉型為不再滿足只是關注兒童受教育機會,逐漸注重延展提升,注重兒童教育質量,從彌補教育資源短缺轉向到改善教育質量。與此同時,企業在教育公益領域的理念也發生著變化,由關注「基礎助學」到側重科技創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類項目。這一轉變為企業與公益行業深度合作,共同推進教育公益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品牌與市場營銷提供了新範式。
2007年,姚明和NBA球星史蒂夫·納什首次發起「姚納慈善賽」。過去13年,姚基金先後在北京、臺北、上海、東莞、福州、香港、大連、南寧、武漢等地舉辦了10屆姚基金慈善賽,幫助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健康成長。
經受住疫情考驗的還有社區。作為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社區公益在疫情期間作用凸顯,鍛造了社區管理的韌性。
社區公益發軔於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當單位制體制逐漸被打破之後,工作場所和生活社區的連接被切斷,相應的附屬於單位的社區公共服務也被剝離,社區中出現了公共服務缺位的情況。城市社區的發展需要新的資源供給者和參與者。
公益組織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參與方之一。而由於社區建設的複雜性和資金需求超出了單個公益組織的能力,於是新的參與者不斷湧入社區建設中,如社區裡的企業、美術館等。他們聯合公益組織,共同參與營建美好社區。
愛德基金會發起的「愛德麵包坊」項目,是中國首批為心智障礙人士提供職業培訓和庇護性就業的社會企業。「愛德麵包坊」項目於2007年由愛德基金會發起,是中國首批為心智障礙人士提供職業培訓和庇護性就業的社會企業,13年來累計為逾百名患有心智障礙的殘障人士提供職業訓練。(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