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過年有「擺年桔」的傳統,進入臘月後,廣州的小區樓下,商場,公司前臺,酒店,以及居民家裡,都會擺上年桔。
廣州同事跟我解釋,「桔」在粵語中的讀音是「吉」,而「桔」字本身又包含著「吉」字,所以買年桔就是「買年吉」,寓意大吉大利。除此外,年桔金燦燦的,看著很富貴,有「招財進寶,財源滾滾」之意。很多人喜歡在年桔樹上掛上紅包,紅黃相間,更增添了喜慶氣氛。另外,年桔作為植物盆栽,還能美化環境,淨化空氣,過年「擺年桔」真是好處多多。
在我國的文化中,桔子一直都是比較受寵的水果,有著特殊的地位。在這裡需要說明下,桔子=橘子,這兩種說法都是規範的,「桔」作為「橘子」的意思時,是「橘」字的俗寫,在廣東的方言中,兩個字同音,桔也可以視作「橘」的簡寫。澄清這點是因為古典詩詞中,「桔子」這種水果通常都寫作「橘子」。
在今天,橘子是一種常見的水果,在嶺南文化中,桔子象徵著「吉利」,然而,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橘子的內涵就深刻得多,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象徵著忠貞高潔,遺世獨立,橫而不流等品質。比起今天接地氣的好彩頭,橘子在古典詩詞中的含義顯得高大上許多。從屈原到蘇軾,許多文人都謳歌過橘,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橘子在詩詞中的象徵意義吧。
屈原的《橘頌》,讓橘成為理想人格的化身
橘子何以成為忠貞高潔的象徵?這跟屈原密不可分,屈原是文人中的頂級流量,他的《橘頌》,將橘塑造成精神高潔,忠貞不二的代表,奠定了橘子在中國文化中崇高的地位,成為後世文人寫橘的濫觴。《橘頌》全文如下: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在屈原眼裡,橘子是「嘉樹」,他極盡鋪排之能事,把橘子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誇了個遍。你看:
橘子有碧綠的葉子,素潔的白花,繽紛美麗。
雖然樹枝繁茂,還長著尖刺,但是果實渾圓可愛。
黃色和綠色的果子錯雜相映,色彩明麗。
橘子不僅外表可愛,還很有內涵。
外面的顏色或金黃,或青綠,但內瓤卻晶瑩可愛,就像內外兼修的人,可以委以重任。
橘樹繁茂芬芳又氣度瀟灑,美得脫俗。
……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屈原歌詠橘,其實是在歌詠自己,表達對美好品質和理想的追求。眾所周知,屈原是愛國詩人,可是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鬱郁不得志,最後投入汨羅江。他讚美橘樹忠貞專一,不肯遷移,「受命不遷」、「獨立不遷」,說的是自己即便受到侮辱誹謗,也始終效忠楚國,不改其志。
他詩中的橘,不僅有俊逸動人的外表,還有讓人肅然起敬的精神內核。橘幼年就頗有志向,長成後,更是「獨立不遷」、「淑離不淫」(美麗又有操守)。比之那些虛有其表的蘭草,真是好太多。屈原在《離騷》中,曾經有過「羌無實而容長」的句子,說的就是有美好的外表,卻沒有美好內在的蘭、椒。——毫無疑問,蘭、椒等隱喻的是掌握朝政的奸佞之臣。
自屈原的《橘頌》以後,橘在中國的文化中,就有堅貞不渝、不同流合汙,熱愛祖國等內涵,成為文人雅士競相歌詠的對象。說到橘子生來就適應南國的水土,志向專一,我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齊國國相晏子身量矮小,楚王總想讓他出糗。在宴請晏子的時候,楚王讓人帶上來盜竊犯,說是齊國人,然後譏諷晏子,說齊國人是不是很會偷盜啊?
沒想到晏子一點都不慌,他離開座位,淡定地回答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最後引申一番,說,老百姓在齊國不偷盜,到楚國卻偷盜,大概也是楚國有偷盜的風氣吧。噎得楚王說不出話來,承認自取其辱。雖然這個故事是想稱頌晏子的靈活善辯,長於辭令,但也從側面佐證了橘子專一、獨立不遷的特性。
橘子寓意忠貞高潔,是貶黜文人的精神寄託
自屈原以後,橘子就成為文人們在遭貶黜時候的精神寄託。許多文人志士,在遭貶黜的時候,就借橘子來抒懷,排遣鬱悶的心情。比如柳宗元的《南中榮橘柚》,就寫到:
橘柚懷貞質,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綠,晚歲有餘芳。殊風限清漢,飛雪滯故鄉。攀條何所嘆,北望熊與湘。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成就毋庸置疑,可是仕途卻不順利,長時間的貶黜生活,讓他抑鬱不得志。這首《南中榮橘柚》也是他被貶永州時寫的,整首詩處處化用《橘頌》中的典故,可以說是對《橘頌》的致敬之作。
柳宗元是屈原的鐵桿粉,對其人品和思想都非常崇拜,又因為兩人有相似的被貶經歷,所以屈原的作品更能引起他的共鳴。他曾言,「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大概是在屈原的精神感召下,他才能縱情山水,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山水詩以及散文,其中的《永州八記》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除了柳宗元的這首詠橘詩之外,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也是詠橘詩中的名篇。詩曰: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張九齡是唐朝開元年間的名相,政治家,與此同時,他還是個詩人,詩寫得情致深婉,別具一格。他的感遇系列詩,喜歡以香草美人作為意象,頗有離騷的風韻。這首《感遇》是詩人遭貶時候寫的,在詩人眼裡,橘子能夠抵禦嚴冬的侵襲,即便在冬天,也保持著翠綠的本色。這並不是因為江南的天氣溫暖,而是因為橘子有「歲寒心」,也就是耐寒的品性,其實這句「歲寒心」一語雙關,既是說橘子,也是說詩人自己。
作為唐玄宗的宰相,張九齡頗有才幹,任人唯賢,多次受到唐玄宗的誇讚。結果引起奸佞之臣李林甫的嫉妒,後來,玄宗懶政,又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張九齡的職位一貶再貶,成為荊州長史,晚年還遭讒毀。他的遭遇是不是和屈原有幾分相似?都是忠心耿耿,卻遭到奸佞小人的誣陷,政治上失意。
張九齡的「感遇詩」都是有感而發,「感遇」的意思,就是由自身的遭遇而引發的感慨,這首「江南有丹橘」既承接了屈原的《橘頌》,寫出了橘子高潔堅貞的品性,又有自己的特點。「可以薦嘉客」,說明橘子是上等果品,和屈原的「後皇嘉樹」相呼應。橘子本來是好果子,推薦給嘉賓,也是會受到讚美的,「奈何阻重深」,遺憾的是山重水複,阻礙重重。這裡也是暗喻,說的是那些賢能的人,就像橘子一樣,有高潔忠貞的品質,可惜奸佞當道,阻斷了他們為君王和國家效命的機會。
在這首詩裡面,張九齡延伸了橘子的含義,橘子不僅品性高潔,還因為際遇的不同,以及命運的捉弄,而不得薦嘉賓,儼然就是不被重用的賢能之人的化身。詩人儘管遭貶黜,但是不甘心沉淪,還想著要為朝廷效力。他在仕和隱之間尋求著平衡。在這個時期,橘子成為被貶文人的精神寄託。不僅有獨立不遷的特性,詩人們還根據自己的經歷,為橘子賦予更多內涵。
傲霜鬥雪的橘子,寓意著豐收,以及人生的壯年
大家都知道,蘇軾不僅是個大文豪,還是個美食家。他很喜歡吃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耳熟能詳的詩是他喜歡吃荔枝的證明。除此外,蘇軾還很喜歡吃橘子。他的《浣溪沙·詠橘》就是專門歌詠橘子的,全詩如下: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捨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這首詩真是饒有趣味,上片寫的是橘成熟的季節和橘樹的生長環境,下片寫的是品嘗橘子的情景。「新苞」說的是經霜之後的橘子變黃,好像花苞一樣。橘子成熟的季節,「菊暗荷枯」,萬物凋零,可橘子卻煥發生機,在竹籬茅舍的掩映下,顯得尤為亮眼。這是在讚美橘子不畏嚴寒、堅貞高潔的品性。
我很喜歡下片,「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這兩句把品嘗橘子的情形描繪得栩栩如生。剝開橘子,橘皮油腺中的汁水迸濺,好像香霧噴射出來,吃橘子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吧?把橘子放進嘴裡,汁水好像清泉在齒間流淌。「吳姬三日手猶香」是用誇張的手法,描述橘子的香氣經久不散。
如果說這首《浣溪沙·詠橘》只是單純歌詠橘,那麼《贈劉景文》的內涵和寓意就豐富許多,全詩如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題目中的劉景文,是當時的兩浙兵馬督監,駐杭州,蘇軾很欣賞他,說他是「慷慨奇士」,兩人有歌唱酬往來。這首詩的前兩句,跟上首詞裡面的「菊暗荷枯」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這首詩中 ,橘子不僅具有傲霜鬥雪的品性,還寓意著豐收、碩果纍纍。在蘇軾看來,一年中最好的光景是秋天,因為這個時候「橙黃橘綠」,碩果纍纍,是豐收的季節。「自古逢秋悲寂寥」,而蘇軾筆下的秋天,因為有了金燦燦的橘子,變得明麗生動起來。
結合詩的題目來看,「橙黃橘綠」的景色隱喻的是人的壯年,雖然沒有青春好時光,但卻是豐收的季節。在這首詩中,蘇軾拓展了橘子的象徵意義,橘子不僅象徵這高尚的情操,和堅貞的品格,還寓意著人的壯年、以及豐收的季節。陡然給人一種昂揚的激情,頗有點「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意味,但又比「老驥伏櫪」衝淡平和。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關於「橘」的詩句還有很多,但其象徵寓意基本上都濫觴於屈原的《橘頌》,大部分詩人遭到貶黜,都會用「橘」來託物言志,比如,歐陽修的《戲答元珍》,「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也是名句。這首詩也是歐陽修被貶謫的時候寫的,在蕭瑟之中蘊含著生機,有一種昂揚不屈的姿態。
沒想到吧,我們眼中普通的橘子,在古人那裡卻承載著這麼多意義。我喜歡吃橘子,因為橘子種類繁多,有很多選擇。除此外,它氣味芬芳,能帶來愉悅之感,大多數橘子都是黃色,而黃色輕快、明亮,也能讓人產生愉悅之感,可以說愉悅double。吃著香甜的橘子,品著獨特的內涵,應該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