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十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了支援朝鮮,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六個軍,十八個師,基本都是第四野戰軍編號下的部隊。以上的六個軍,十八個師,總兵力高達25萬人左右。
其中六個軍分別是,分別是第38軍、39軍、40軍、42軍的前身都是原東北野戰軍縱隊改編而成,第50軍是原發動起義的國軍第六十軍、而第66軍原華北軍區第一縱隊。
那麼,戰爭結束後,這十八個師長都是誰?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接下來,按照順序來了解一下。
38軍
38軍是由東北野戰軍改編而成,主要有112師、113師、114師三個師。112師的師長名為楊大易同113師長江潮,一起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114師師長是翟仲禹,被授予大校軍銜。38軍中尤其以113師以作戰迅猛聞名在第二次抗美援朝戰役中,先敵人一步佔領了三所裡、龍源裡,成功阻止了敵人的南逃北援計劃。
39軍
39軍是由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改編而成的,包含了三個師的隊伍,分別是115師、116師、117師三個師。第115師師長是王良太,被授予少將軍銜。
第116師師長同117師的師長張竭誠,一同被授予少將軍銜。39軍隊伍是由吳信泉任軍長的,劉震擔任空軍總司令。
在解放戰爭時期,這支隊伍就在劉震將軍的帶領下,打下過許多硬仗、惡仗、令敵人聞風喪膽。
40軍
40軍是三個師組成,其中120師的師長羅春生壯烈犧牲。118師師長鄧嶽和119師師長徐國夫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在抗美援朝第一仗中,由我軍首長命令40軍主動攻擊溫井。於是40軍選派出118師從溫井西北方向實施攻擊,另派120師的一個團從溫井南方向實施包抄戰術,以備敵軍逃跑。同時安排部隊在溫井東邊方向設置阻擊陣地,從而切斷熙川方面敵軍增援兵力。
最終,這場戰役僅用了一天就完美結束,還繳獲了敵軍一個團的槍械裝備,真可謂是漂亮的第一仗!
42軍
42軍的三個師分別是124師、125師、126師三個師組成。124師長蘇克之、125師長王道全、126師長黃經耀分別都被授予了少將軍銜。42軍中124師因為部隊年輕,在隊伍中只能算得上是二等主力。
但是因為積極向上,戰鬥力提升迅速,最終成功成為了第四野戰軍中的「後起之秀」。作為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6個軍之一,其他部隊早進入戰區3天,為後續戰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50軍
50軍下分別有148、149、150三個師。這三個師分別有148師白肇學,149師隴耀,150師王家善。
這三位師長都沒有參加授軍銜。不過,他們帶領部隊為抗美援朝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容忽視的。
雖然前期因為中央緊急詔令參戰,沒有做好戰前準備,加上人員精簡編排不當等原因造成的屢屢受挫,但是在後期戰役中,我軍堅決按照上級首長的作戰部署,從而順利實施了戰役反擊。
66軍
66軍是由華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編而成。其中包含了196、197、198三個師。197師長是遼寧遼陽人楊有山,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在1964年又晉升為少將軍銜。197師長成少甫與198師長宋玉林同樣被授予少將軍銜。
66軍在抗美援朝戰役中,第一次戰役與第二次戰役戰績都不甚理想的情況下,積極努力,調整作戰方針,終於在第三次戰役和第四次戰役中獲得不菲的成績。
由於在砥平裡戰役中受到挫傷,損失慘重,因此在第四次戰役結束後,後退100公裡,退至三八線以北。後又奉命在四月份撤回國內以作修整。
抗美援朝,可以說是一場表明我軍立場,壓制美軍的一場戰爭。和美軍在朝鮮戰場廝殺決戰,也讓美軍看到了我軍男兒的熱血戰魂。
記錄講述抗美援朝的作品有很多,但要說真實詳細,客觀易懂的,要屬李峰寫的這本《決戰朝鮮》。
這本書以真實歷史的角度, 詳細記錄了抗美援朝發生前後的各種事件,深受廣大軍迷的喜歡。
全書氣勢恢宏、語言簡練易懂、從多個視角記述和分析了韓戰成因、決策過程、五次戰役及板門店停戰談判等重大事件。
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翻閱此書,你會尋找到當年那段歷史的細節。
總結:
了解完文章中六個軍,十八個師的英雄戰績後,我們不得不感慨,十八位師長被授予軍銜是榮耀的,是理所應當,也是應該備受中華兒女敬仰。
這世間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因為有這樣一群革命先輩為我們砥礪前行而已。他們的豐功偉績,值得我們一代代人不斷地去學習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