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雙雄:一個大學校長,一個大學教授,合著《哥德巴赫猜想》

2021-01-11 網易

2021-01-09 09:53:19 來源: 愛該怎麼繼續

舉報

  數學作為最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堪稱「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更為科技進步、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因而,我國也歷來重視數學的研究與發展,我們每個人對數學家也都充滿了敬意和佩服,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都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一直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數學研究的隊伍。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兩位知名數學家的故事,他們是一奶同胞的潘姓兄弟,均在數學領域成果斐然,在中國的數學界被譽為「潘氏雙雄」。

  他們就是潘承洞院士和潘承彪教授!

  

  1.兄弟情深,既是兄弟又是校友

  潘承洞和潘承彪均出生在江蘇蘇州,哥哥潘承洞比弟弟潘承彪年長4歲。由於二者出生在一個舊式大家庭中,因而自幼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潘承洞12歲(1946年)考入振聲中學初中部,又在1949年考入蘇州桃塢中學高中部,並在高中期間發現了《範氏大代數》一書中一道有關循環排列題的解答是錯的,由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數學研究之路。

  

  潘承洞在自己學習和研究數學的同時,不忘去指導自己的弟弟潘承彪,正是在哥哥潘承洞的影響之下,潘承彪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兄弟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感情更加深厚,這也為今後兩人在數學領域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是親兄弟,二者還是校友,並且還是同系的「師兄弟」,潘承洞和潘承彪均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他們兩人都是北大的知名校友,這也在數學界和北京大學被傳為佳話。

  2.兄弟聯手,多部數學論著震驚數學界

  工作後的潘承洞和潘承彪都是從事數學領域的研究,二者也正式開始了他們的合作科研之路。

  

  潘承洞和潘承彪的研究方向都是解析數論,二者都是解析數論領域的大家,他們一起合著了《素數定理的初等證明》、《解析數論基礎》、《初等代數數論》和《初等數論》等多部數學論著,而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哥德巴赫猜想》,這是國際上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論述全面、完整的第一本專著,被國內外數學家評價為「成功的再創造」、「解析數論研究寶庫中的又一新作」。

  潘承洞和潘承彪的多項合作研究均震驚了數學界,「潘氏雙雄」的稱號也由此聲名鵲起,他們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更一舉獲得山東省科協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3.光環閃耀,一個校長、一個教授

  由於二者在數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和取得的不凡成果,兄弟二人也獲得很多的榮譽和頭銜,堪稱都是光環閃耀。

  

  哥哥潘承洞於1979在英國達勒姆舉行的國際解析數論會議上應邀作了一小時的報告,受到華羅庚和與會者的高度評價;1986年起,潘承洞又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校長,並且親自培養了山東大學的下一任校長——展濤;1991年,潘承洞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弟弟潘承彪於1979年參加中國數學代表團到義大利講學,並且一直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同時兼任兼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潘承彪還在1986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並在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潘承彪多年從事數學教育工作,其培養的研究生張益唐因出色地證明了一個關於素數分布的「裡程碑式的定理」而蜚聲全球。

  

  結語:目前,哥哥潘承洞院士早已逝世,而弟弟潘承彪教授是現任《數學學報》編委、《數學進展》常務編委,繼續為中國的數學教育發揮著餘熱。我們希望中國的基礎學科領域出現更多「潘氏雙雄」式的科學家,真正把我國的基礎學科發展推到世界的前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在澳門大學上演
    《哥德巴赫猜想》在澳門大學上演。(廈大供圖)(林濟源 鄒朋峻 謝圖南 攝)東南網7月12日訊(通訊員 林濟源)7月10日晚,科學家主題舞臺劇目巡演澳門行暨廈門大學原創話劇《哥德巴赫猜想》在澳門大學大學會堂上演。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工作——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以一篇長達300多頁的論文,給出了龐加萊猜想的完全證明。現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的他,同時兼任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曹懷東特別指出,是丘成桐的關注和洞察,使他和其他幾位「師兄弟」從20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龐加萊猜想。「丘先生30多年前就創立了幾何分析學派,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後來提出的一個方程就是幾何分析中的重要方程。漢密爾頓提出了解決龐加萊猜想的綱領,為破解猜想奠定了基礎。」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林/攝 「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科學網—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對弱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取得突破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而它還有一個被稱作「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姐妹版本。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本文作者Helen Zhao就讀於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她愛數學也愛散文,而且還是羅教授的小迷妹。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6年,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 哥德巴赫猜想(一)
    其中,有瑞士大數學家歐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餘種);還有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數學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檢驗,都說明這是確實的。但是這需要給予證明。 因為尚未經過證明,只能稱之為猜想。
  • 高中生怒證世紀數學難題,「民科」為何偏愛哥德巴赫猜想?
    2018年12月22日,知乎橫空出現了這麼一個霸氣的問題。 「如果高中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會被清華北大數學系報送嗎?」 但相對於其他數學難題,就數哥德巴赫猜想最受民間科學家的青睞。 而這一批民間科學家,甚至還有了一個獨特的稱號「哥猜家」或「哥迷」。 那麼問題來了,民科為何偏愛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與他的哥德巴赫猜想「1+2」
    哥德巴赫當時提出這個猜想之後,自己卻不能證明它。於是寫信請教當時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證明。但歐拉用了畢生的精力也沒有證明出來。他雖然沒有證明出來,但他從原命題中得到了一個等價命題,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猜想陳述就是歐拉這個版本。
  • 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歷史
    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原學法學,由於在歐洲各國訪問期間結識了伯努利家族,所以對數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曾擔任中學教師。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
  • 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好玩的假設
    假設n=a+b n是大於5的偶數,也就從6開始(我們假設哥德巴赫猜想成立)a、b為質數,a、b以n/2對稱。(假設哥德巴赫猜想成立)c<n<d ,n>5的偶數 c、d為質數 c+d=2nc+y=n=d-y(y>0的奇數)c=d-2y(y為偶數,c為質數 c+y為奇數,n
  • 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原標題: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定理是費馬早年的猜測,與拉格朗日同時代的大數學家歐拉曾經給出一個不完整的證明。第一個完整的證明是拉格朗日給出的。他在完成這個工作之後很感慨,在給歐拉的一封信中,他說:「對我來說,算數是最難的。」這裡所謂的「算數」就是數論。這是拉格朗日對數論的評價。   而數論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猜想恐怕要數「哥德巴赫猜想」了。
  •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證明出來?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國數學家;出生于格奧尼格斯別爾格(現名加裡寧城);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原學法學,由於在歐洲各國訪問期間結識了貝努利家族,所以對數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曾擔任中學教師。
  • 昨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另兩大猜想,歷盡數百年的千辛萬苦,才專業人士證明。   《費馬猜想》,17世紀提出,1994年被英國人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其人在94年之前先後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牛津大學皇家學會研究教授。
  •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到底在猜什麼?
    當然如果"強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被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也就迎刃而解。沉寂:難以逾越的高山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可以與任何一個已知的數學難題相比。——戈弗雷·哈羅德·哈代哥德巴赫猜想一直以來都深受業餘數學愛好者的青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表述十分簡潔易懂。然而猜想的證明實際上是極為困難的。自1742年猜想被正式提出後的160餘年裡,數學家苦苦探尋,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更多的只是提出一些等價的命題,或者是對猜想進行數值驗證。
  •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樣產生的?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1978年第1期突然間我們想起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個故事,即一個外國代表團來華訪問,成員中有人提出要見中國的一名大數學家陳景潤教授。因為,他從一本權威科學雜誌上看到了陳景潤攻克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的學術論文,十分敬佩。知悉後,我國有關方面千方百計尋找,終於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找到了這位數學家。
  • 廈大話劇《薩本棟》《王亞南》《哥德巴赫猜想》主角火熱招募中
    該劇展現抗戰烽火中廈門大學內遷閩西長汀辦學的艱苦歲月,講述廈大師生在薩本棟校長帶領下篳路藍縷、奮發圖強,伴隨著民族血與火的洗禮,一步步實現「南方之強」光榮和夢想的輝煌歷史和感人故事。話劇《王亞南》是我校為慶祝建校100周年特別創作的精品校史劇目之一。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哥德巴赫自己也想不出來,於是他寫信詢問他的朋友歐拉。歐拉把哥德巴赫的命題做了如下轉化: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前兩天,哥德巴赫猜想被一位中國高中生證明了
    12月24日,知乎用戶@證明 在知乎發帖,表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並表示自己會在2019年1月1日放出具體證明過程。原文標題:《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會被清華北大數學系保送嗎?》,該問題截至本文出稿時,已被瀏覽15000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