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21日訊 小遊園大民生,如何讓崇川的小遊園提質加速發展,成為全市綠化建設中的一抹亮色?記者昨天了解到,近日崇川專門開展「地方文化融合小遊園建設研討」主題雙訪活動,邀請張謇研究院、南通博物院、南通文化館的6位專家和部分市民代表,就如何將地方文化融入小遊園建設,打造具有崇川特色的小遊園獻計獻策。
根據市委、市政府 「三城同創」總體部署以及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規劃要求,崇川積極開展生態綠化建設工作,於2013~2018年六年內全面推進觀陽路小遊園、北郭北村小遊園等40個區級小遊園建設,促使全區綠化覆蓋面積快速提升、人居環境大力改善、城市品位不斷提高。
記者了解到,為加速綠化建設工作,2020年前崇川將在全區範圍內再建成15個小遊園。如何將地方文化與這些小遊園建設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小遊園建設品質,打造具有崇川特色的小遊園?研討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專家們建議:一是要整體布局、整體研究,將全區小遊園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地方文化展示平臺;二是要與屬地社區聯繫調研,充分挖掘歷史性的人物、事件、地名、故事,在遊園建設過程中保留城市記憶;三是要將南通精神、名人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遊園建設;四是要根據時代特色做專題性的科普遊園,譬如「水文化」「農耕文化」「五穀文化」等;五是要充分運用崇川的地方特色植物,做出小規模的生態系統,注意生物多樣性,充分保護本地的植物、動物、昆蟲,教育青少年認識自然;六是要在建設靜態文化的同時結合遊園特色開展動態文化活動,譬如風箏展、民俗文化展、民俗集市、廣場舞等。
「城市建設工作中保護我們當地的民俗文化和城市記憶,是城市建設工作者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崇川區住建局局長曹建軍指出,下一步將聘請專家,對全區的小遊園進行系統化風格定位研究,做到功能性和特色性的統一,使崇川小遊園成為城市記憶的存儲器、城市民俗文化的展示平臺、青少年的科普園地、崇川的特色名片。
記者陳靜 通訊員邰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