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充分說明主要領導者對一個組織和單位的重要作用。在浙江大學的120多年的校史中,竺可楨是當之無愧最偉大的校長,堪比蔡元培之於北大,梅貽琦之於清華和張伯苓之於南開。
在抗日戰爭期間,竺可楨帶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培育出了浙大的求是精神。在竺可楨的治下,浙江大學由三個學院發展成為具有文理工農師範法醫七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教授則由原先的70餘名發展到200餘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500餘人增至2000千餘人。
竺可楨老校長
在此期間,浙江大學被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和「中國四個最好的大學之一」。浙大還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工和校友中有50多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蹟。
因此,竺可楨是浙大人心目中永遠的校長,是當之無愧的地位最高的校長。如果說竺可楨是浙江大學永遠最偉大的校長的話,那麼路甬祥則是浙江大學在建國後最偉大的校長,更是被浙大官方譽為「浙大校史中地位僅次於竺可楨的校長」。
路甬祥老校長
出生於1942年的路甬祥是浙江寧波人,父親是慈谿一家醫院的院長和全科醫生,母親則在父親開的醫院中做護士。1959年,17歲的路甬祥考入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並在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社教工作團三分團工作隊工作,擔任隊員。
1965年,23歲的路甬祥被調回浙江大學工作,先後擔任助教和講師。改革開放之初,路甬祥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系工作,擔任客座研究員,並在此期間獲得了工程科學博士學位。
浙江大學
1981年,時年39歲的路甬祥從德國返回浙江大學,先後被聘任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路甬祥於1985年被任命為浙江大學副校長,並於1988年轉正,擔任浙江大學校長。46歲的路甬祥擔負起帶領浙江大學大發展的重任,並同時兼任我國科協副主席。
儘管民國時期的浙江大學已經發展成為文理工農師範法醫兼有的綜合性國立重點大學,但1952年的院系調整對浙江大學來說可謂元氣大傷。浙江大學由具有七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轉變為多科性的工業大學。雖然浙江大學在之後重建了部分理科,但規模較之以往還是偏小。
浙江大學
路甬祥上任次年,浙江大學成為國家批准的兩所綜合改革試點院校之一(另一所是清華大學),成為浙江大學崛起的一大契機。在此基礎上,浙江大學提出了「爭取到2000年之前,把學校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設有文管、教育質量和教學研究水平穩定地全面地居於全國大學前列,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的宏偉目標。
在此基礎上浙江大學提出了綜合改革的五大舉措,通過改革基層教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浙江大學步入了建國後發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時期。
浙江大學
除此之外,路甬祥教授創建的浙江大學流體傳動與控制研究所,已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和博士後流動站。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並於1991年和1994年先後並評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路甬祥也在1995年卸任浙江大學校長,並轉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也躋身首批「211工程」,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幾所高校之一。
路甬祥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路甬祥教授憑藉在高等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做出的成就,被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和德國等七個國家評為外籍院士,並被美英澳等國家的18個世界一流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並先後獲德國洪堡基金會洪堡獎章等13個重磅獎章。
正因如此,路甬祥老校長被浙江大學譽為浙大校史中地位僅次於竺可楨的校長。
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評論!
如果喜歡,一定記得關注本頭條號,帶給你好看的高校歷史和發展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