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利22歲「嬰兒」吳康正在接受腦電圖檢查,表情頗為苦悶 記者許少峰攝
父子二人認真接受醫生詢問,神情中交雜著希望和無助
「吳康,你們在哪裡?」記者電話剛撥通,前方一個懷抱孩子的中年男子轉過身,面向我們。懷中的「孩子」看上去只有1歲多,粉嫩的嬰兒臉、大眼睛,他就是「吳康」:一個22歲、身高不到1米、懷揣「長高」夢想的小矮人。
一次艱難的生產1988年7月11日,家住監利縣容城鎮的19歲女子林翠平難產,不得不打催產素。在藥物的作用下,一個男嬰呱呱落地。父親吳建香給孩子取名「吳康」,意謂「健健康康」。
吳康出生時重5斤8兩,長50釐米,9個月時會走路,1歲左右會叫人。孩子2歲時,家裡人覺得不對勁:怎麼老是不長,還是50公分左右?帶他到當地醫院檢查,被告知「後天性營養不良」。
為了給吳康補充營養,一直沒工作的林翠平也出去打工掙錢,但營養品仿佛都沒效,孩子「營養不良」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常常渾身沒勁,只能躺著,到醫院打了營養針才又生龍活虎。漸漸地,進出醫院成為小吳康的常事。
吳康10歲左右,身高和體重依舊沒有好轉跡象,父母開始懷疑「後天性營養不良」的診斷。他們曾經想過帶孩子到外地大醫院看看,但貧困之下,這個想法只能一擱再擱。
如今,比吳康小5歲的弟弟已經有1.78米,父母親家族都沒有像吳康這樣的。前不久,吳建香的朋友將吳康的境況發上網絡求助,這一舉動也促使吳建香下定決心來漢。
一場意外的受傷昨日凌晨4點多,吳建香一家三口坐夜班車到了武昌。在招待所休息了幾小時後,他們來到記者幫忙聯繫的中南醫院。
中南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鄒世清、內分泌專家範幼筠、神經科副教授王敏為吳康進行了一系列檢查:身高68釐米,體重9公斤,比一般的矮小症患者還要矮小;智力測試顯示,吳康沒有明顯智力障礙;腦電圖、神經運動功能正常,但腦側位X光顯示,垂體蝶鞍明顯變形、變大。
檢查過程中,吳建香透露:吳康7歲時曾意外受傷,被門板砸中腦部,雖然後來做過3次CT都說沒問題,但此後他經常在晚上發「羊癲風」(癲癇),以前兩三個月發一次,現在兩周左右就會發作。
鄒世清分析,吳康患「垂體性侏儒症」的可能性較大,這可能與其母親生產時使用催產素、孩子在產道中出現缺氧、積壓傷等有關,此外,還需要通過核磁共振檢查確定其垂體是否長腫瘤,通過骨骺測定確定其骨骼發育是否停止。至於癲癇,很可能是外傷所致。(楚天都市報方琳 高翔 陳菁)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