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臨沂的名人,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王羲之,作為「書聖」,關於王羲之的典故有不少,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幾個。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因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所以被後世尊稱為「書聖」。
王羲之出生在兩晉時期的名門望族,祖父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東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學薰陶,所以王羲之能夠在書法上在幼時就有接觸。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朝廷,是之前西晉總是南遷後所建的政權。原本的西晉都城洛陽覆滅,因為南遷的政權統治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江東,彼時稱為江左,所以相對於西晉稱為東晉。
南下的東晉曾經嘗試過北伐,不過因為內部的相互撕扯不團結,所以北伐幾乎沒有什麼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劉裕有些建樹。
公元383年,面臨南侵的大軍,東晉宰相謝安極力主戰。於是謝石謝玄統領的大軍經過艱苦的抵抗,終於在淝水一戰中取得大勝。也是從此一戰開始,南北形成了一種對峙的局面。
門閥士族的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稱做東晉十六國。之後東晉的大將劉裕篡晉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中國也就此進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時代。
王羲之之際的東晉還是剛剛建立,當時朝中勢力較大的還是王謝兩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出任東晉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
而王羲之後來又成了尚書令郗鑑的東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謂是權貴一時。加上王羲之後來因為書法名聲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羨慕。
東床快婿
郗(xì)鑑有個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璿,天生麗質、頗具才華,郗鑑似若掌上明珠。郗鑑要為女擇婿,郗鑑覺得丞相王導家子弟甚多,聽說個個都才貌俱佳,於是,郗鑑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擇婿。
一天早朝後,郗鑑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說:「那好啊,我家裡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裡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鑑就命管家,帶上厚禮,來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無不卯足了勁,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唯盼雀屏中選。
郗府管家看來看去,感覺王府的青年才俊個個都很好。最後,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裡,就見靠牆的床上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原來王羲之在來相府半路上再三賞玩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後,沉迷不已,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相親的事早忘光了。
當他急急忙忙來到相府,因為天氣實在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邊喝著茶,邊想著蔡邕的書法。管家見他這般神情,驚呆了,問他話也不答理。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說:「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說郄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郄鑑說:「哈哈,我要選的就是他了!」郄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床快婿"又稱"東床坦腹"一說就是這樣來的。
入木三分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在他父親枕下的前代的《筆說》,他偷來讀。父親說:「你為什麼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東西?」王羲之卻笑著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
父看他年紀還小,擔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了下來說:「就讓孩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的美好才華與發展了。"
父親很高興,於是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一個月時間,(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
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看過用筆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名聲一定超過我。」
晉帝時,在北郊祭祀,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分。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
寫完後,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天台丈人稱王羲之的楷書勝過了鍾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