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列滑 資料圖
撰文 房學峰(資深電視人,前北京電視臺體育頻道首席記者,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首席策劃。)
現代體育是從西方進入中國的,大多數西方體育項目的概念,在從外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不會有歧義——因為它們是舶來品。
但也有例外:Wrestling這個詞被譯成「摔跤」,可是我看奧運會的Wrestling比賽,怎麼看都覺得它和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中的、現在被稱為「中國式摔跤」的那種「摔跤」不一樣。因此我在很多場合都會談的一個觀點是:應該跟臺灣學,把Wrestling翻譯為「角力」,或者「角牴」、哪怕叫「摔角」呢,這才能保留更多的「國文」味道。
和北京冬奧會密切相關、和中國冬季運動密切相關,眼下又有一個問題值得認真探討:同步滑冰還是花樣滑冰!
1,是滑冰的四分之一 而不是花樣滑冰的四分之一
國際滑聯(ISU)所領導的項目中,包括四個滑冰大項(或者叫分項),即花樣滑冰Figure skating、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短道速滑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還有一項叫Synchronized skating。也就是說,Synchronized skating是滑冰運動的四分之一。但在我國,被翻譯為「隊列滑」的Synchronized skating,卻一直被視為花樣滑冰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是單人滑、雙人滑和冰舞。
在我看來,這是完全錯誤的——
Synchronized一詞直譯是「同步」的意思,因此Synchronized skating翻譯成「同步滑冰」才更準確。它和花樣滑冰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在文化理念上卻有明顯的差異:Figure skating強調滑行中圖形的完美,比賽中比較的是選手在完成同樣動作(圖形的、跳躍的、旋轉的、步伐的或者捻轉的)時的質量差異,雖然也鼓勵創造,但核心理念是Figure;Synchronized skating則強調以同步感為基礎的集體滑行,在理念上酷似夏奧會上的花樣遊泳。
巧合的是,夏奧會的花樣遊泳叫「Synchronized Swimming」,由此推論,Synchronized skating其實才更應該叫「花樣滑冰」!
Synchronized skating作為一個體育項目,在1956年誕生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對這所學校的體育傳統可以這樣概括:在夏季項目上,她有美國最強的大學橄欖球隊和菲爾普斯;在冬季項目上,她有美國最強的大學冰球隊和戴維斯(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冰舞運動員);在每屆奧運會上,密西根大學的學生都贏得過金牌。
這個項目的世界錦標賽從2000年開始舉辦,它是最新興的滑冰運動,因此,Dr. Richard Porter在密西根大學發明同步滑冰運動的故事,被很多人認為是和Dr. James Naismith博士在堪薩斯大學發明籃球運動同樣重要的事件。
但這本質上又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2,同步滑冰的真正雛形在中國、在北京
這是因為,同步滑冰的真正雛形應該在中國,就像足球起源於中國和滑雪起源於中國那樣!
中國古代的「冰嬉」活動,在清朝初年的中南海和什剎海達到高潮,其主要特點,是在冰面上進行同步的、集體的、成隊列的滑行,具有很強的團體操特點和軍事檢閱的分列式特點。和更強調個體性、強調動作標準度的Figure skating相比,「冰嬉」更具有Synchronized skating的特點,也與重儀式感、禮儀感、團體感的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吻合。
所以從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立場上看,其實我們不應該允許Dr. Richard Porter成為又一個Dr. James Naismith。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新中國的冬季運動也是從同步滑冰開始、從北京開始的。
1950年新年,在北海公園舉行了盛大的冰上運動活動,以集體的同步滑為主要內容,她其實才是新中國最早的冰上運動會。同時,在東北等地舉行的冰上競賽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同步滑冰比賽和表演。
從某種意義上,能夠讓群眾廣泛參與的同步滑冰運動未在中國得到更好的開展,這是一個中國冬季運動的悲劇。
3,同步滑冰的特點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世界上有二十幾個國家開展了同步滑冰運動,她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更多參與者的滑行——同步滑冰可以容納更多的參與者,和Figure skating相比更是一項團隊運動而不是個體運動。根據規則,同步滑冰至少需要8人以上參賽,正式比賽則需要16-20人。顯然,這項運動尤其有利於在學校開展,適宜以班級、年級、學校的形式組織學習、訓練和競賽。
更具有創造性的滑行——和比較「誰滑這個動作最好」的Figure skating相比,同步滑冰雖然也有不少基本的造型要求,但由於是集體項目的緣故,在本質上就允許了更大的創造性,這一點和夏奧會的藝術體操、花樣遊泳項目很相似。
更容易普及的滑行——集體的隊形與個體的圖形,使得同步滑冰對於個體來說的技術難度要低於Figure skating,因此也就更利於人們掌握和更利於普及。同時,Figure skating總體來說的高難度,使得它更適合於青少年運動員,同步滑冰則由於技術難度相對較低,既可以讓更多的成年運動員參與、也可以讓更多的兒童參與。
更具有美育特點的滑行——同步滑冰是一項主要由女選手參與的項目,和花樣遊泳與體術體操一樣,這項運動可以和美育教育、藝術教育有更完美的結合,尤其在塑造女性美方面。
更期待進入奧運會的項目——不但國際滑聯正在努力推動同步滑冰進入奧運會,從事這個項目的運動員更有這樣的訴求。2014年世錦賽頒獎儀式上,所有獲得獎牌的不同國家選手組成了一個五環圖案,從而成為體育史上最感人的場景之一。
4,應該推動同步滑冰進入北京冬奧會
目前,北京冬奧組委正在做的工作之一,是和有關國際組織一起,確定北京冬奧會的設項,我認為:應該使同步滑冰在北京2022成為冬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理由有以下幾點——
首先,同步運動的中國根。
同步運動在現代體育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例如夏奧會中賽艇和皮划艇中的多人艇、又例如雙人跳水,在冬奧會的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中,強調同步感的項目也在發展著。但實際上,同步運動在中國傳統體育中也有著重要地位,最典型的兩個例證就是:中國古代的龍舟運動事實上是人類最早的同步運動,中國古代的「冰嬉」則是人類最早的冬季同步運動。因此,推動同步滑冰進入奧運會,是將中國傳統體育的遺產和現代體育的一種完美結合,是在挖掘同步運動的中國根。
其次,有利於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願景。
就「上冰」的範疇而言,個體行為和家庭行為主導的Figure skating,不管怎麼說都難以喚起有組織的熱情,想像一下:讓學生「有組織地」接受Figure skating訓練,幾乎會是一場災難——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Figure skating圈或許是中國體育界最個性鮮明的和最勾心鬥角的。
這裡的邏輯在於:中小學校的有組織行為才能保證最廣大的參與人群——同步滑冰能保證大規模人員的參與——它可以成為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再次,所有的問題在中國都不是問題。
質疑和制約同步滑冰進入冬奧會的所有問題,就北京冬奧會而言都不是問題。
質疑一:參賽選手太多——參賽人數較多造成的東道主壓力,在其他國家舉辦的冬奧會上或許將成為問題,但在北京冬奧會上則不是問題。試想一下,增加二三百名運動員(假設每隊20人一共十幾隊參加)所增加的成本和造成的接待壓力,對於北京來說很困難嗎?
質疑二:不是男女混合項目——奧運會上的男女平等,對於有些項目並非問題,例如花樣遊泳和藝術體操,何況同步滑冰不但允許男子參賽,而且今後有必要探索增加男選手出場人數的可能性(目前的規則,允許在比賽中出場兩位男選手)。
質疑三:電視轉播的困難——這是一個基於傳統傳播理念的偽命題,今天的奧運會賽事傳播,完全不必對此過多顧慮。
質疑四:打分項目及其對觀眾的吸引力——如果質疑打分項目,那就有太多技巧和藝術類的體育運動將會走向消亡,雖然科學和明晰的規則是重要的。
質疑五:有競爭力的國家較少——這也是一個偽命題。俄羅斯能贏得去年的世錦賽金牌(相信今後其實力會強大得像它的藝術體操和花樣遊泳),足以說明這個項目正在受到更多國家的重視和有更多隊伍參與競爭。
總之我認為:北京冬奧會應該留下真正體育意義的奧林匹克冬季運動遺產,在這方面,同步滑冰可能是最值得推進的選項。何況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三億人上冰雪」的熱情,會使中國在這個項目上迅速達到世界水平。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體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