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文史|兩漢史傳散文與中國古代史官文化

2020-12-19 賦詩言志

hello,大家好,我是小編賦詩言志。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兩漢時期的史傳散文,即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與東漢班固的《漢書》。

那說到兩漢史傳散文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

《舊唐書·魏徵傳》裡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而設置史官進行歷史記載,在中國可以說是古而有之。並且從兩漢時期的史傳散文,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

那麼中國的記史傳統與史官文化,在當時的社會歷史中,發揮著怎樣的功用,又有著怎樣的價值與地位呢?

首先在沒有文字的上古,便先有了結繩記事的傳統。而在有了文字之後,有了如甲骨文,銅器銘文等散文,但這都是無記史意識的創作,並且與巫史不分,更多的是為了記載佔卜之後的卜辭或為了歌功頌德所記。

其實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史官的設立了,最早的是歷史散文是《尚書》,以誥,誓,訓等為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豐富多彩了。如孔子著《春秋》微言大義,暗喻褒貶。有著著名的「春秋筆力」之稱,對後世史傳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春秋三傳」則是給《春秋》作傳的,再有就是《國語》跟《戰國策》之類的書,以記言記事為主,文學特色愈加豐富。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文學作品基本非一時一人所作。而《春秋》也是孔子為了威懾天下,進而表達其尊王攘夷,正民定分,維護統一的政治思想的,《春秋》的社會政治功用比較強一些。

而到了西漢時期,太史令司馬遷著有《史記》。

魯迅先生稱之為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就是說《史記》不僅作為一部史書意義重大,絕無僅有。並且他的抒情色彩也是非常濃厚的,因為《離騷》是以抒情為主的,那將《史記》比作離騷就是間接地肯定了《史記》在抒情言志方面的價值。

司馬遷,字子長,官拜太史令,是西漢時期的散文家,史學家。

他的《史記》,原名並不叫《史記》,而是《太史公書》、《太史公記》。

那麼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史記》的藝術特點有哪些呢?

首先《史記》當中非常注重人物的描寫與刻畫,司馬遷善於通過旁見側出的方法,從各個側面去烘託突出展現人物的性格,使其人物形象鮮明而完整。

還特別注重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對比,藉此來突出人物的某個特點。

並且他還非常注重環境描寫,即場面描寫。比較有意思的例子就是《項羽本紀》當中的「鴻門宴」他刻畫了一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樣一個劍拔弩張的場景,一個環境就直接把項羽的優柔寡斷,張良的足智多謀,樊噲的勇敢機智等等都刻畫得比較栩栩如生。

另外除了司馬遷的《史記》流傳千古,司馬遷的著史精神也是流芳百世,他在《報任安書》中所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班固,字孟堅,東漢時期的史學家,散文家,賦作家。

他主作,班昭及馬續補作的《漢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斷代史。

同樣是優秀的史傳散文作品,跟「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相比,班固所寫的《漢書》是奉詔而著,所以《漢書》受到皇家意志的掌控。不太注重情感上的抒發,《史記》其實有些部分是加入了司馬遷個人情感上的愛憎的,而《漢書》應該說比較客觀吧,能夠比較冷靜詳實地記錄史實。

但是班固也並不是完全是冷冰冰的記史工具,莫得感情的。在皇權控制不到的地方他也會暗搓搓地表達一下與皇帝意志略相逆的個人觀點。

所以說文學家比較注重《史記》,但是史學家他就比較看重《漢書》。

OK,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拜拜!

ps: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百度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化的欠缺
    左丘明埋頭在那裡寫《曹劌論戰》、《子魚論戰》;司馬遷埋頭在那裡寫《秦始皇本紀》《管晏列傳》;韓愈著《原道》,柳宗元作《桐葉封弟辯》……總而言之,這些史官和皇帝命官們都在使勁兒地寫大人物
  • 文學課堂:古代散文與古代駢文
    百度搜圖古風散文和駢文是中國古代文學兩種相輔相成的文體。散文句式自由,不講究對仗,而駢文在各方面的要求則比較嚴格。駢文是在散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與散文也不是絕對對立。古代散文散文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
  • 浙江工商大學859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考研資料詳解——才聰學習網
    2021年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859中國古代文學與文獻》考研全套(2)商周之際,隨著商周之際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視,史官發展了人事方面的職能,並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成為新興文化的代表。史長於記人事、觀天象、悉舊典。《尚書》《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 微觀文史|先秦諸子散文之百家爭鳴(下)
    上一期我們聊到,先秦歷史散文,那麼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是,先秦散文的另一部分—先秦諸子散文也就是說理散文的起源,對後世的政論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春秋末期,周王朝式微,禮崩樂壞,社會矛盾尖銳,直接表現就是原來的禮樂制度已經不再適用於當時的社會與政治。
  • 從現在開始積累,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中國作家及作品簡介
    這一期的內容主要講的是中國作家及作品簡介。方便學生記憶,想領取完整PDF版的家長可以留意一下文末的領取方式哦~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書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主要作品為《論語》20篇,各取篇中開頭二字為篇名,如《學而》、《為政》等。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論語》屬於諸子哲理散文,語錄體,列為「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之一。3.左丘明,魯國史官。
  • 中考語文常考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全歸納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中考常考文學常識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020年中考生必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1.「風騷」中的「風」指《詩經》裡的《國風》,「騷」指《離騷》,分別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傳統的源頭。 6.《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撰,後由魯國史官左丘明為之作傳,全名《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記錄了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7年歷史大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7.
  • 從現在開始積累,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
    (當然,想靠這些提升文學素養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大家平時要多積累)這一專題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分別是: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作家及作品簡介,外國作家及作品簡介。小亦每周會更新一期,為了方便大家記憶,每一期會更新一部分內容,爭取做到當天內容當天吸收。
  • 《中國散文通史》目錄當代卷 和谷
    在卷目上,全書按時代順序依次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近代 、現代(2卷)、當代(2卷)共12卷,研究範圍貫通古代、現代和當代,是迄今為止最為深入、全面而系統地描述中國古今散文演變史的學術著作。
  • 【論文】王銳:世變與學變下的傳統思想——近代學者對「道家出於史官說」之闡釋(上)
    [3]本文即著眼於近代學者對於「道家出於史官說」這一觀點所做的各種闡釋,以此彰顯某一古代思想在近代可能擴散出的引申意涵,同時力求梳理出詮釋者背後關於近代中國學術、文化,甚至是世變的各種思考。「道家出於史官說」之所以能引人矚目,被不少學者展開闡釋,其背後的原因除了諸子學在近代中國重新被關注之外[4],另一個就是清代以來對於上古中國文化的解釋,開始強調史官這一角色的重要性,這一點值得詳論。對史官這一職位之沿革的梳理,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一書的《史官建置》篇中已經著手進行。
  • 《古文觀止》歷代中國散文總集,句句經典,代表文言文的真實水平
    巴金他在《談我的散文》中說:「我後來寫了二十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係。」現代語言學大師王力在《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中說:「學習古代漢語,我看要多讀些好文章。可以讀讀《古文觀止》。」——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他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是隱士的快樂,也是無數人心中所憧憬的簡單快樂。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理想,遠離現實的喧囂,遠離名利,尋找一個偏僻的地方,隱身山水、放浪形骸。
  • 以花草樹木為引子 微觀版「魯迅傳」令人大開眼界
    日前,中國作家網上刊載的一本以花草樹木為引子的微觀版「魯迅傳」——《魯迅草木譜》出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部書由甘肅學者薛林榮創作,他從花草樹木入手,以嶄新的視角,給人們呈現出一個獨特的魯迅小傳。魯迅是個富礦文化創新取之不竭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詩歌、散文、雜文,都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作品。魯迅又是現代版畫的創建人,他在地質、設計、翻譯、收藏、書法、生物學等眾多方面,都有著不少的成就。
  • 2019高考一輪複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資料彙編
    《左傳》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  左丘明  所作,是第一部敘事完備的 編年體 史書, 《燭之武退秦師》即出自《左傳》。★  劉知幾  (唐代)的 《史通》 和  章學誠 (清代)的 《文史通義》是古代漢族史學理論雙璧。
  • 也談中國古典散文
    但是,儘管我們用「創造」這個狀詞來加以區別,在古代文學裡,創造文學作品的散文,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都會從先秦文學講起,其中的韻文部分是《詩經》和《楚辭》,這是創造文學作品,散文部分講的是哲學和歷史,總的說來全不是創造文學作品。
  • 中國古代小說觀的文化解讀
    文體本無高低貴賤之分,然而據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記載,錢惟演自稱「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小說低微的文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實際上,在中國古代,與其說小說是一種文學文體,不如說它是一種文化。
  • 中國散文界為韓國散文家召開研討會
    本報北京1月15日電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散文學會共同組織召開的韓國著名學者、作家「許世旭散文研討會」日前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首都學術界、文學界40多位知名人士友情出席,就許世旭中文散文的藝術風格、精神意韻以及在中韓文化交流方面的意義展開了研討。
  • 2021上海事業單位備考公共基礎知識:文史常識之漢代文學
    【導讀】上海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備考2021上海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題庫:文史常識之為了讓大家了解更多的上海事業單位備考信息,上海事業單位招聘網為考生提供每日一練,綜合應用能力,職業能力測試等內容,以下為正文內容詳情:在考試過程中,關於文史常識的考查數不勝數,而文史常識的諸多內容中,漢代文學又佔據著很重要的比重,所以說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漢代文學的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與漢代文學相關的內容相對簡單,所以也是很好的拿分點。
  • 品讀經典 | 21文史通義、22政論
    【第21講】  本講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  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一是乾嘉考據學發展,產生了不少考據學大家,撰寫的考史著作和考訂的古籍更是汗牛充棟,在考證歷史事實和考證史書訛誤兩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 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傳統文化的「傳」與「承」 原標題:   作者: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編者按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
  • 語文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詳細彙編——文史典籍(九)
    其中存有中國古代豐富的歷史資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讀教科書,並被統治階級作為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轂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為「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為「十二經」。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名人輩出,今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愛心公益模範,山東鄒平徐廷傑,出生於1970年,青陽鎮化莊村人,現任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負責講解,文物保護,修復,教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碑刻拓片研發教學基地傳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