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的歷史和心理「土壤」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英國倫敦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家金井良太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那些習慣於保持開放思想並願意接受新觀點的人,往往能夠率先走出陰謀論搭建的「迷宮」,而那些思想保守、不願去理解新觀點的人,就會對陰謀論深信不疑。

文/《環球》雜誌記者 宿亮

  一年前《環球》雜誌記者在美國培訓,寄住在加州老太太瑪麗安家。她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在視頻網站上看名為「Frank 26」的主播更新節目。節目的主要內容是伊拉克貨幣第納爾何時重估幣值。「Frank 26」在節目裡信誓旦旦地說,他在伊拉克政府內部「有人」,第納爾對美元的官方匯率很快就要重新標定,在現在的基礎上大幅升值。

  瑪麗安說,好多朋友都因為看「Frank 26」囤了第納爾,而且重估幣值很快就要發生了。因為常年報導國際財經新聞,深知此事背後的騙局,記者便反覆向瑪麗安強調「Frank 26」在造謠。但瑪麗安仍反覆向記者宣告,「Frank 26」說了,之所以各大新聞網站沒有報導第納爾重估幣值,完全是因為美國持有第納爾的富人封鎖消息,想要獨吞巨額財富。

  回國告別的時候,瑪麗安遞給記者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面值25000伊拉克第納爾的紙幣。她語重心長地說,「知道你不信,但是萬一呢,到時候真的因為這個富起來,也不枉我們認識一場的交情。」這番情誼雖然令人感動,但更讓人憂慮。

  寧可篤信視頻網站上陌生人的忽悠,也不相信權威新聞網站;寧可相信整件事情背後有驚天大陰謀,也不相信常識、理智。究竟是什麼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陷入陰謀論的陷阱呢?

陰謀論跑得比病毒還快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類似陰謀論就沒停過。事實上,藉助網絡,陰謀論的傳播速度比病毒還快。

  今年6月,聯合國網站刊文說,5G傳播新冠病毒是「荒唐的陰謀論」。究竟發生了什麼,讓聯合國機構專門出來闢謠?原來,自年初歐洲不少國家就開始流傳5G信號塔和疫情有關的陰謀論:有人說是輻射信號導致疫情;有人說疫情這件事是專門被編造出來的,用以掩蓋5G信號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這一「真相」;還有人說5G和新冠都是旨在實現人口減少這一大「陰謀」的具體措施,可能與轉基因企業相關聯……

  光說說也就算了,陰謀論的信徒們竟然真的因此去燒毀英國的5G信號塔、毆打電信公司工作人員。

  在經歷了無數次闢謠後,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馬爾科姆·詹森顯得格外無奈:「人們熱衷於陰謀論,一旦有人想出來,就會有其他人樂於散播,也不管自己信還是不信。」當媒體希望詹森再講講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時,他只能尷尬地說:「將新冠病毒與5G聯繫在一起毫無依據,是非常荒謬的。我只想說這麼多,因為說得太多,反而是在給這條陰謀論做宣傳。」

  這條陰謀論是怎麼來的?根據信息核查網站「新聞衛士」資深分析師約翰·喬治的追蹤,它最早於2020年1月20日出現在法語陰謀論網站「瘋羊」上。此後兩天,比利時一家報紙在當地醫生訪談中提到了類似觀點,雖然報紙在幾個小時內就把報導從網站上刪除,但其已經在「臉書」上迅速傳播。

  到了4月,這條陰謀論在全網的流行程度達到高潮,特別是不少美國名人都在社交媒體轉發這則消息。曾經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演員伍迪·哈裡森擁有200多萬粉絲,當他也發文提到這則陰謀論的時候,再多理性的分析和闢謠也說不清楚了。由於英國已因此發生了50多起破壞信號塔的情況,通信公司威瑞森和沃達豐也只能請求政府出面制止。

  疫情期間,何止是5G中招,各種陰謀論滿天飛。數據顯示,僅在今年第一季度,比爾·蓋茨是新冠病毒始作俑者的說法就在網上被提及至少138萬次,在眾多陰謀論中流傳最廣;5G導致疫情則在網上被提及至少106萬次;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銀納米顆粒能治癒新冠、布洛芬對身體有害,以及喬治·索羅斯製造了新冠病毒等說法流行程度緊隨其後。

陰謀論如何解釋歷史大事

  有人說,人類歷史有多久,陰謀論的歷史就有多久。

  「9·11」事件已經發生快20年了,但關於恐怖襲擊的陰謀論解釋至今還在發酵。美國不少人至今仍認定,「9·11」事件是美國政府為了尋找入侵伊拉克的藉口而一手策劃的。這一理論認為飛機衝擊產生的摧毀力並不足以讓世貿中心大樓迅速倒塌,悲劇的真正原因是炸藥。這種說法認為,美國政府導演了「9·11」事件,或者至少默許這一事件發生,最終致3200多人死亡或失蹤。

  儘管這種說法駭人聽聞,但這一邏輯並不新鮮。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珍珠港事件背後也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據說,時任總統羅斯福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從英國方面得到了情報,但美國政府當時苦於沒有藉口介入戰爭,便選擇無視日軍即將來襲的消息,用數千人喪生的代價換取美國參戰。

  恐怖襲擊和戰爭造成的大量傷亡成為陰謀論的溫床,財富也有同樣效果。

  羅斯柴爾德家族,這個坊間「傳說」裡神乎其技的金融家族,號稱操縱著世界200多年,為了獲得更多財富,幾乎參與了現當代所有戰爭、危機的製造。最早製造羅斯柴爾德家族陰謀論的是納粹德國的希特勒,在他的描述下,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是戰爭和武裝暴動的幕後金主,通過金融手段控制了歐美國家政府。這種描述的目的顯然是為納粹種族屠殺作準備。

  還有一類陰謀論,關注名人之死。比如,很多人堅信甘迺迪遇刺不是「孤狼」所為,而是針對愛爾蘭後裔、天主教徒總統的一次縝密的陰謀,背後勢力有可能是美國中情局;還有很多人認為已故英國王妃黛安娜不是死於車禍,而是被屬於英國情報機構的激進王室擁戴者謀殺,或者乾脆就是為了躲避公眾視野的「假死」;而遇到披頭四樂隊歌星保羅·麥卡特尼時,陰謀論者則表示,現在的保羅是一位模仿秀競賽的優勝者,真實的保羅已經去世了。

  更不用說「阿波羅計劃」,這場人類歷史上首次登月的壯舉,被不少陰謀論信徒稱之為世紀大騙局。這些人認為,人類並沒有登上過月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製造了這個騙局,是為了在冷戰的太空競賽中超過蘇聯並轉移國內反對越戰的情緒。

  關於以上提到的所有陰謀論,相關國家政府或親歷者進行了多次解釋和闢謠,類似「謠言粉碎機」的電視節目也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了解釋。不過,這些努力依然無法阻止陰謀論的傳播,反被譏諷為「解釋就是掩飾」。

人們為何更願相信陰謀論

  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陰謀論裡。不知道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他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裡面「水很深」,或者乾脆就是三個字「你懂的」……這些話似乎並沒有提供給別人關於某件事情的答案,卻又似乎在傳達某些篤定的信息。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只要真相的複雜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陰謀論就永遠有市場。」德國美因茨大學社會與法律心理學系教授羅蘭德·伊姆霍夫說:「陰謀論中沒有巧合,只有環環相扣。」英國科學家、小說家查爾斯·珀西·斯諾則說:「愚蠢的多疑和憤世嫉俗同樣是真理的敵人。」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陰謀論源自人們的基本需求:對安全感和確定性的渴望。

  根據彭凱平所做的心理實驗及結論可知,由於信息不對稱,在試圖對外部世界發生的事件進行解釋時,人們最不希望經歷的就是「失控」,即無法給出有效解釋以至於將自己置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中,這是一種本能。出於進化的需要,人類總是試圖去解釋周圍的環境,建立因果關係,並由此避免突發事件帶來的威脅。在原始的採集狩獵時代,這種本能實質上是一種經驗的總結,保證了生存的基本可能。

  然而,總有事情是發生在人類經驗之外的。懵懂時代,人類通過宗教、迷信來為這部分事情尋找藉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尋求安全感;當代社會,隨著分工差異化的不斷擴大和科技革命不斷迭代,人類通過專業化的科學研究或合理探索試圖理解和解釋世界。當這些研究和探索進入普通人難以理解而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領域時,陰謀論就會跳出來,填補大腦因某種知識欠缺而產生的空洞。

  馬航MH370客機失蹤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對於那些沒有客機通訊專業知識或海洋搜索經驗的普通民眾來說,美國人劫持飛機到秘密基地之類的陰謀論看上去就顯得合理多了。它給予人們一種確定的答案,滿足人們試圖「控制」外部世界的需求。

  彭凱平認為,這種所謂的「控制」往往總是基於個人的價值觀、態度和經驗。因此,即便有新的證據證實陰謀論有明顯謬誤,業已形成的偏見也會讓人們有意識地忽略或篡改真實的信息。這種偏見並不理智,但理智畢竟不是陰謀論的特徵。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傾向於相信超越自身經驗的陰謀論,而與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無關。只要超出自身的經驗,人類的本能就會找到一種解釋,以便獲得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和確定性,以應對急劇變化的偶然事件。

  英國倫敦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家金井良太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那些習慣於保持開放思想並願意接受新觀點的人,往往能夠率先走出陰謀論搭建的「迷宮」,而那些思想保守、不願去理解新觀點的人,就會對陰謀論深信不疑。

重要的是理解信息的方法

  在全民使用社交網絡的環境下,常常會發生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家裡的長輩經常會在群裡轉發一些頗能吸引眼球的「健康竅門」或「名人」言論,很多與常識相悖,老人們卻深以為然。我們每每對這種事情很頭疼,不管轉發多少闢謠文章和科學分析,都沒法扭轉老人們業已形成的觀念。

  政治學者布倫丹·尼漢和傑森·裡夫勒在一項研究中將這種現象稱為「逆火」,即一些致力於正本清源的信息起到的效果與初衷恰恰相反,反而會讓人們更加相信虛假信息。

  隨著網際網路成為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信息快速傳播已成為一種常態。有學者認為,信息的廣泛傳播有利於打破原本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讓人們在充分獲知信息的基礎上做出正確判斷。不過,這種分析被證實只不過是一廂情願。儘管存在海量信息,但人們往往關注的還是那些符合自己想法,或更容易被自己理解的故事。

  由於陰謀論往往能給人帶來更多安全感和確定性,這種信息也更容易得到認可。陰謀論的信徒還會在網際網路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中尋找能夠證明自己信念的蛛絲馬跡。

  事實上,網際網路時代並不只是資訊時代,而更是注意力時代。

  當信息達到一定數量級時,哪些信息能夠讓人接受就變得更加關鍵,但能夠讓人更容易接受的信息未必就是真實的信息。在很多情況下,這種信息是更符合受眾期待和理解能力的信息。陰謀論抓眼球的能力顯然要比枯燥的闢謠強得多。

  面對陰謀論和容易相信陰謀論的人,應該怎麼辦?

  彭凱平提示,最主要的方法是接受完整的科學教育,特別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方法。這種科學思維包括邏輯分析、辯證思維、換位思考,核心就是要有證據、證明和證偽的科學態度,當一個看起來無論多麼合情合理的解釋擺在我們面前時,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證據、是否符合邏輯、有沒有辦法驗證其對錯,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傳播它。

來源:2020年10月14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陰謀論何以野蠻生長
    ◆ 過去,人們認為陰謀論雖然瘋狂、荒謬、可笑,但也翻不起多大浪花;不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時代背景下,陰謀論正在內容、傳播方式、影響廣度和深度等各方面加速變化。
  • 揚之萊茵日記:「陰謀論」喧囂塵上,誰是替罪羊?
    他們在這裡為個人的不幸和社會的不公尋找「責任者」,在無助和迷茫中尋求答案和出路,但缺乏或拒絕理性思考和分析,只是在「知音」和「同道」中感受「自我證實」帶來的快感和力量。這裡是各種「陰謀論」滋生的最佳土壤。這些天在德國議會和政府門口集會的抗議者們,堅信某些有權有勢的人意欲通過傳播病毒來限制人的基本權力和破壞民主。
  • 聊聊「陰謀論」流行的原因及其弊端
    所謂的&34;,就是把重大的歷史事件,或者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歸結為某些秘密的團體策劃的陰謀。  為了讓各位讀者有個具體的印象,俺舉幾個例子。  比如前幾年很暢銷的《貨幣戰爭》。在此書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巨牛B的&34;。
  • 我們該如何抗擊陰謀論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20年2月19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關於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強調疫情中相關數據迅速、公開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這種陰謀論的威脅。其實,諸如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會引發陰謀論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較重大的事件都會被蒙上陰謀論的陰影。
  • 陰謀論 · 彭凱平專訪:陰謀論為什麼這麼紅?
    數百年的現代科學知識不足以改變六千萬年演化而來的心理特性。因此,當現代人在面對超越自己經驗之外的事物時,仍然保持著高度的關注,並隨時賦予其主觀的解釋。「比如馬航事件,對許多人來講,知道飛機被美國人劫持到了秘密的基地顯然比一無所知要好得多,而且更能夠滿足我們對這個世界一致性的認識和對環境的控制力,因為它符合我們這些年形成的慣性思維。」在《為什麼陰謀論如此盛行?》一文中,彭凱平如此分析。
  • 陰謀論,和偵探推理小說的敘述性詭計如出一轍
    本質上其實是基於心理學錯覺,由認知閉合需求、想儘快知道解答的迫切心理而產生。舉例說明,我們先來看看這兩條信息:①新冠病毒經過設計故意釋放?偵探推理小說作家創作故事,需要設計真兇和其他深受懷疑但其實無辜的旁人,在情節設計上,需要掩飾真兇,故意「栽贓陷害」清白無辜的旁人,這樣故事才更好看。陰謀論也是這樣炮製出來的,基於一樣的原理和手法。如上所提,阿麗失蹤了,阿明其實是無辜的,但陰謀論者故意說:「如果阿明不是真兇,怎麼阿麗一接到阿明的電話就跑了出去,然後失蹤了?」這話很容易讓人相信。
  • 川普傳播陰謀論,美國人偏信極端觀點
    最近幾年,各式各樣的陰謀論在美國甚囂塵上,無論保守派還是自由派,都在相信和宣揚各自版本的陰謀論。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以來,保守派發明和傳播的陰謀論尤其引人側目,各種謠言、迷信、另類真相充斥著美國的輿論空間。
  • 《陰謀論》解讀之一:隱形的「囚牢」
    《陰謀論》的作者,英國人大衛·艾克被稱為「西方最偉大的瘋狂陰謀論大俠」,先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陰謀論,雖然他的研究很另類,他本人也飽受有爭議,但還是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大衛·艾克的《陰謀論》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奇書,我們試著以另一個視角對它進行解讀。
  • 成功登月的嫦娥五號,為什麼成了美國登月陰謀論的證據
    事實上,「登月陰謀論」只是大量「陰謀論」的一小部分,在「陰謀論」的世界,外星文明早就和人類有過親密接觸,英國首相和眾多世界名流都是非人種族蜥蜴人,人類發展被藏在黑幕後的神秘勢力操控,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類,也不是那個說出「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的尼爾阿姆斯特朗,而是二戰時的超·甲級戰犯,納粹德國領袖阿道夫希特勒。
  • 黃政民《白鯨》曝光海報 陰謀論故事懸疑感十足
    黃政民《白鯨》曝光海報 陰謀論故事懸疑感十足    電影《白鯨》以「韓國史上第一個陰謀論」作為整部電影的主題。在影片的預告海報中,報紙組成的背景上被畫上了一個暗紅色的大大的「X」記號,十分觸目驚心。在海報下方的宣傳詞「你所相信的一切都是人為操縱的。」同樣具有強烈的心理衝擊力,令觀者對電影《白鯨》的好奇心大增。
  • 《陰謀論》解讀之三:文明的擴張與血統的博弈
    《陰謀論》中提到:「毫無疑問,蘇美爾、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都具有共同的起源」,他們「來自同一個民族」,這正是文明擴張的方式——血統的分化與博弈。所謂的血統,實際上是地球上的高級「能量網」。他們被稱為「龍脈或者靈脈」。關於這些能量網,《陰謀論》稱之為「蛇網」「鎮壓地球網」等。這些網絡頂端的控制者是「光明會」。
  • 陰謀論與謠言盛行的背後,是過多的資訊和不足的邏輯教育
    不過有一些人各種很認真地從歷史地理哲學角度來分析為什麼中國人沒有老外邏輯好,這就有點跑偏了。因為從小比較少關注邏輯訓練和教育,邏輯的確是中國人的短板項目。但另外一個可能會讓人感覺「中國人沒有老外邏輯好」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認識的老外太少了。邏輯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後天個人的人生經歷、知識積累、邏輯思考訓練逐步養成的。
  • 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陶謙讓徐州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歷史上不乏有各種陰謀論。這些陰謀論離經叛道,背離傳統的論點,而且往往缺乏史料,沒有有力的佐證(要不然也不會是陰謀論了),但是確實是一種新的思路,從不同的方面來看待某一個歷史事件,會得出不一樣的東西。三國時期有一件事情,就是陶謙讓徐州給劉備。
  • 西方陰謀論之:《錫安長老議定書》堪稱百年奇書,猶太陰謀論核心
    更為奇特的是,這部被稱為百年奇書的《議定書》,不僅僅在歷史上流傳,而且它至今還在世界極大部分地區流傳和蔓延。它不僅在某些地區公開出版,還在某些地區悄悄地出版。甚至可以說,在它的背後仿佛有一隻魔力般的手在推動著它的出版和傳播。
  • 10個最怪異的陰謀論,你知道嗎?
    我們至今聽到過許多陰謀論的說法,對於其中的大多數我們一般都是一笑而過,不過在這些陰謀論的說法中,肯定有一些是值得深思的,不過你永遠猜不透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在這個大膽的陰謀論中,有人認為二戰結束時阿道夫·希特勒帶著他最為信任的納粹黨羽一起乘坐潛艇逃離,前往南極。現在又有更完備的說法,出於某種原因,某個居住在地球內部的科技文明超發達的外星種族和阿道夫等人取得了聯繫,並讓阿道夫等人加入了自己的文明。我們不確定這個說法的起源,但是也許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人說自己見到了UFO,也許就是希特勒幹的。
  • 陰謀論與科學思維
    我的理論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證據,而且我也不需要什麼進一步的證據,但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其實「不自然」的事件,我發現其背後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解讀,就是陰謀論。1. 美國的陰謀比如2014年3月馬航MH370航班事故發生之初,整個事件還在被定性為「失聯」期間,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各種陰謀論。
  • 澳大利亞涉華「陰謀論」製造者
    然而,近年來,一些澳大利亞智庫、媒體和機構卻背棄了陽光面,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滲透論」等「陰謀論」,妖魔化中國形象,毒化中澳關係氛圍,嚴重影響了雙邊關係的發展。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仔細查找這些「陰謀論」的來源就能發現,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是一個主要源頭。這家位於首都坎培拉的智庫成立於2001年,近年來通過當地媒體影響著澳大利亞公眾對中國的理解。
  • 【回聲】陰謀論催生的反猶太運動
    這樣的陰謀論在民間傳播,使得歐洲本就嚴重的反猶主義愈演愈烈。1348年,在法國土倫,憤怒的民眾洗劫了城中的猶太人聚居區,有四十名猶太人被殺死。1349年3月21日,在德國的埃爾福特市,當地的主教與民眾一道,對猶太人社區展開了屠殺,被害人數在100至1000之間。雖然當地人深信,殺死猶太人能夠讓自己在黑死病來臨時逃過一劫,但事實並非如此。
  • 西方陰謀論:希特勒是猶太人嗎?希特勒和羅斯柴爾德家族有聯繫?
    顯然,這是一個光明會陰謀論的共同模式。比爾·柯林頓也就是這樣成為傳聞中的洛克菲勒家族的後代。書中描述道:希特勒的祖母從一個猶太商人那裡得到了一筆孩子的撫養費,而這個猶太商人很可能就是一個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中介。 這個羅斯柴爾德血統的私生兒子阿洛伊斯·希特勒,在第三次婚姻時娶了他的侄女——克拉拉(Klara),她就是希特勒的母親。
  • 《陰謀論》解讀之四:人類生活在「矩陣」中
    這些話甚至被《陰謀論》者作為「矩陣」存在的證據。《陰謀論》認為,人類處在矩陣中。它把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分為兩類:一種是看得見的物質,另一種是看不見的物質(也叫暗物質)。陰謀論者進一步把這些物質稱為「不同的頻率。「我們相信的物質世界就像是一個無線電臺,我們的物理感覺與它頻率一致,所以我們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