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屬軍管區,因此到這自駕遊要先辦理通行證,然後把車開到換乘中心。辦理通行證手續很簡單,只需要行駛證、駕駛證、車輛保險單據。辦理通行證的時候,注意現場有人拉客,問你要不要遊船等,完全不要理會這些人,直接去景區窗口購票,價格是一樣的。
將車停在遊客中心,去售票處購票。景區不收門票,只需買景區內的交通票即可。現場購票有A、B、C三條線路。A線路是只包含35元的換乘大巴費(是最基本的)遊覽順序是:罈子嶺,185平臺和截流紀念園。還可以加20元的景區裡電瓶車的費用(建議先不要買,在景區裡如果走累了再買,價格是一樣的。)B線路是(35元)換乘+屈原故裡門票共80元。遊覽順序跟A線一樣,只是加上了屈原故裡而已。C線路是坐遊船觀賞長江 三峽 大壩,但是只是在上遊坐船,不能靠近大壩,所以不建議這條線路。景區內除了觀光車,還有一種電瓶車,不屬於景區管理,是私人公司在運營,單程10元,含一段路線,雙程20元,含三段路線,具體可問售票人員或導遊。
三峽大壩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大壩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庫長600餘公裡,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是全世界最大的(裝機容量)水力發電站。三峽大壩景區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現擁有罈子嶺園區、185園區及截流紀念園等園區。去罈子嶺園區有免費的滾梯分三段乘坐,這在全國可能是僅此一家吧。
罈子嶺的壇體周圍是一組大型銅板浮雕。正面是三個雄壯的男性攜手在水流中旋轉,形同水輪機渦殼,表現了萬物以水為生的強大力量。其上為虎,下為鳳,因為三峽壩區在巴楚之間,古時巴人尚虎,楚人崇鳳。再往兩邊,上遊一側是一個現代男人和大禹的形象相疊,大禹手持鐵鏟,顯示中華民族治水的悠久傳統,現代男人手持三峽基石巖芯,象徵現代水能利用的科學觀念。他們的背景有傳說中幫助大禹治水,後來化為巫山十二峰的的十二位仙女,還有三峽大壩建設和庫區移民的場景等等。相對應的下遊一側的浮雕中心人物是一個現代青年女性與一位仙女,手持花朵、果實,背景有植物、動物、魚類等,還有東方明珠、上海碼頭、外灘大樓、巴楚樂舞、大足石刻等等形象,反應了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沿江經濟發展及旅遊業等的促進作用。背面一塊浮雕中心部位是傳說中黃牛助大禹治水合力開峽的景象。
萬年江底石是二期工程修圍堰基坑時從基坑裡挖出來的,花崗巖的質地,重達20多噸,上面還有早期水電專家、地質勘探者考察壩址時鑽探機留下的一些鑽孔。"萬年江底石"是習慣上的說法,實際上它距今已經有8億年的歷史了。
銀版天書是一本巨大的鐵書雕塑,上面是三峽工程的有關介紹。這本書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而今這本史書已經翻到三峽工程這一頁,三峽工程的興建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截流石廣場,截流石每塊重達28噸,它是一種象徵性的標誌。實際上當年截流所用的截流石只是它的1/2。它的形狀很有特色,是三角四面體,因為這是三維體中穩定性最好的,拋下水後能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並且相互鍥合,從而很好地阻擋水流對它的衝擊。
截流石下是一個直徑20米的下陷式廣場,上面是一個八卦圖,象徵著四面八方的人支援三峽工程的建設,以及三峽工程建設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塊圓柱形的石頭就是三峽壩址的巖芯,是從中堡島下的巖層裡鑽出來的,因此極具紀念意義,是三峽工程的歷史見證。
從觀景臺上看大壩,美景盡收眼底,大壩氣勢磅礴,不能不說這是奇蹟。三峽工程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抗旱排澇,二是發電。
雙線五級永久船閘是三峽工程的主要通航建築物,也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號稱是「長江第四峽」,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閘。船閘全長6.4公裡,其主體閘室部分1.6公裡,船閘上下落差達113米,船舶通過船閘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
在罈子嶺可以遠眺大壩,俯瞰長江。洩洪觀景區則是波瀾壯闊、雷霆萬鈞。而在185米水位線觀景區,大壩上遊的高峽平湖與下遊滔滔江水所形成鮮明的反差。185觀景點位於三峽大壩壩頂公路的左岸埠處,因與三峽壩頂齊高,同為海拔185米而得名。站在平臺上向下俯看,就如同身臨壩頂,可以感受到大壩的高度,同時,海拔135米的水位也使我們能在這兒領略到平湖的感覺。
遊客登上海拔185米高的壩頂,近距離向下俯視洩洪場景,雷霆萬鈞的洪流被踩在腳下,感覺比以前會更壯觀、更直接。 站在壩頂上,看著腳下洩洪時白浪滔天的恢宏。遠處又平靜的江面,遊客感受靜韻與動美交相輝映。若是晴天,洩洪的巨浪上漫天的水霧裡,還可看見一彎美麗的彩虹。
個人感覺這裡看不到洩洪的水流,除非你能翻過大壩,到大壩的另一側。大壩頂上不能參觀,有武警把守著,但是有一伙人正在參觀,外面還停了幾臺車。
來張合影其樂融融
給九十歲的老娘拍張紀念照
九十歲的老娘在這裡表演自己的絕活,能有多少年青人能趕上她老人家,我是幹敗下風。
西陵長江大橋在大壩下遊4.5公裡處,1996年建成通車。西陵長江大橋全長1100多米,主跨900米,是雙向四車道標準的一級公路橋。再往下遊三十多公裡處便是葛洲壩水利工程。
截流紀念園在長江南岸,景區分入口區、演藝眺望區、遺址展示區和遊樂休憩區四個區域。這裡非常詳細地記載著有關三峽大壩建築的相關文獻。在這處紀念園裡面,你可以看到用當年阻斷長江的截流石堆積而成的假山,還有非常多的當年大型施工機械和器具,都是實物展示。因為這裡地處三峽大壩的最下遊,所以這裡可以觀察到三峽大壩的全部容貌,也是所有來這裡遊客所不能錯過的一個地方,這裡拍照可以將所有大壩的景色盡收眼底。
景區另一個景點是屈原故裡,毗鄰三峽大壩且直線距離為600米。此處高峽平湖美景盡收眼底,同時以屈原祠、江瀆廟為代表的24處峽江地面文物集中搬遷於此,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以屈原祠為主的屈原紀念景區,以新灘古民居、峽江石刻、峽江古橋等為重點的三峽古民居區,以及屈原文化藝術中心、濱水景觀帶等景點。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裡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更名為「屈原祠」。據說景區需要爬山,我們就沒有去,直接南下去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