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都「無家可歸」

2020-12-22 天文在線

「無家可歸「的行星數量遠超我們想像。就是什麼讓它們「顛沛流離」,感受不到「家」的溫暖?

圖源: David A. Aguilar (CfA).

我們普遍會將行星等同於環繞母星運行的氣態巨行星或者巖態行星。就恆星來說,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每一顆恆星都有著自己獨特而多樣的出身和歷史。有些恆星巨大而明亮,有的則渺小而昏暗。談到它們的歷史,有的在幾百萬年前才形成,而有的和宇宙本身一樣年老。在這之中,它們有一個普遍的特點:恆星系統。正如克卜勒探測任務和其他太陽系外行星研究表明的那樣:如果你想找到行星,你只需要很輕鬆的選擇一顆恆星,然後觀察它的四周:你就可以發現不只一顆行星而是整個星系。

圖源: Axel M. Quetz (MPIA).

但是在此之外,除了這些恆星和圍繞它們運行的天體,在銀河系中還有大量沒有中央恆星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我們認為,從小的星團到星際空間再到巨型星系中心,流浪行星無處不在。據我們所知,這些在宇宙中漫無目的流浪行星的數量至少可以比肩我們已經確定的行星,而且它們可能會更多。這就意味著,雖然你能看到宇宙中來自各個地方的光,但宇宙中還是存在著大量觀測不到的星體,因為它們自身並沒有發出可見光的能力。

圖源: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根據觀察,我們已經觀察到了大量潛在的流浪行星「候選者」。「候選者」是一個很重要的詞語,因為我們並沒有精確的探測技術來確定它們是否是真正的流浪行星。儘管使用了最先進的探測設備,但確定它們還是一件難事(即使如此,也只能通過他們發出的微弱紅外熱信號才能發現)。所以我們確信,它們的數量比我們已經觀測到的要大得多。另外,在難以發現這個事實之外,我們還是找到了很多潛在的對象。如果你對此好奇,你便會情不自禁地去想,這些流浪星球到底來自哪裡!

關於這些行星的來源,這裡有個能令人信服的回答。

圖源: NASA / JPL-Caltech.

我們都對類似太陽系的形成有所了解:當引力坍縮創造了一個可進行核聚變的區域,最終在這區域中會形成一個被原形星盤包圍的中央恆星。原形星盤中會出現引力擾動,從它的周圍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同時,新形成的中央恆星會會漸漸放出熱量,將大部分最輕的氣體吹向星際介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由引力擾動吸引來的物質會聚集成為小行星、巖態行星,並且最終匯聚成最大的氣態巨行星。

實際上,這些形成的行星並不僅僅環繞中心恆星運行,它們之間還被各自的引力束縛。一段時間後,這些行星會達到所能達到的最穩定的狀態,這通常意味著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行星會以犧牲其他更小、更輕的行星為代價。那麼,對於這些在「星球永久居住權」爭鬥中的失敗者來說,結局如何呢?它們要麼通過合併被吸收,快速投入恆星的懷抱。要麼,它們最有可能被踢出所在的恆星系統,從而進入星際空間。

這一項模擬研究表明,在每一個像我們太陽系一樣富饒的星系的形成過程中,至少會有一個氣態巨行星被踢出去,進入介質中。從而,它就註定成為一個流浪行星,在宇宙中漫無目的地流浪。此外,在每個恆星系中被踢出的更小的巖態行星數量可能高達5-10個。這也似乎就是流浪行星的主要來源,它們可能以億計的數量存在於在我們的銀河系中。

但很有趣的是:當我們對數量做出最具有理論意義的推算時,這些被年輕的恆星系所踢出的行星的數量比我們實際推測的一半還要少。那麼其餘到底都來自哪裡呢?為了弄清楚絕大多數流浪行星來自哪裡,我們必須同時以一個更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它們不僅來自於我們太陽系形成過程,而且來自於在同一時間的所有恆星(和恆星系統)的形成過程。

圖源: ESO / R. Chini, from the ESO’s Very Large Telescope.

星團產生於寒冷氣體的緩慢坍縮。這些氣體大多由氫氣組成並且通常充斥於先前存在的宇宙。隨著雲團坍縮的深入,出現了引力非穩定性,同時,最早期的、最重的不穩定物質優先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當足夠多的物質聚集在極其狹小的空間,並且這些雲團核心的溫度處於足夠高的狀態時,核聚變隨即發生,恆星也隨之形成。

這個結果並不只是形成了一個新的恆星和恆星系統,而是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恆星和恆星系統。因為在每一個雲團的塌陷形成一個新的恆星的過程中,還剩下足夠多的物質能形成更多的恆星。但與此同時,這些星球會遭受厄運。形成的最大的恆星通常是最熱、最藍的星球,會發出最強的電離輻射和紫外輻射。這樣會引起宇宙間最為緊迫的生存競賽。

圖源: NASA, ESA, E. Sabbi (STScI),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狼蛛星雲

當你細緻觀察宇宙中形成恆星的星雲內部,實際上能看到兩種同時相互競爭的過程。

1、引力。引力試圖把物質拉向這些年輕的、不斷增長的引力密度區域。

2、輻射。與此同時,發出的輻射會燃燒區域中的中性氣體並將它們吹回星際介質。

到底誰會贏呢?

Image credit: NASA, ESA, and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STScI/AURA), 創造之柱

這實際取決於你對於「贏「的定義。最大的引力異常密度區域會形成最大、最熱、最藍的恆星,它們也是所有恆星中最罕見的。比它們小(但還是巨大)的引力密度區域會形成其他的恆星,但這樣的區域會隨著質量的不斷降低而變得普通。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深入觀察一個年輕的星團時,通常最容易看到的是最亮(大多數是藍色的,還有一些其他顏色的)的恆星但它們在數量上是遠小於那些質量更小的、黃色的(尤其具有紅色特徵的)、昏暗的恆星。

圖源: NASA & ESA, Acknowledgement: Judy... [+]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球狀星團Terzan I.

事實是,如果沒有那些最年輕的恆星們發出輻射,這些昏暗、紅色的或者黃色的恆星本能夠變得更重、更亮並且會燃燒得更熱。恆星們(在主序列中,也就是大多數恆星)被分成了不同的種類。O型恆星是最熱、最大、最藍的,而M型恆星則是最冷、最小、最紅、質量最小的那一類。儘管對於絕大多數的恆星來說,大約有四分之三是M級別的恆星,這和僅佔有小於1%質量比例的O型或者B型恆星拉開了差距。但所有M型恆星的質量總和與O型及B型加起來的質量對等。大約250顆M級別的恆星質量之和才能比得上一顆O型恆星的質量!

圖源: Wikimedia Commons user LucasVB.

事實證明,在形成恆星的星雲當中,有90%的氣體和塵埃最終被吹回到了星際介質,而不是用來形成新的恆星。質量最大的恆星形成速度最快,然後就開始將這些能夠形成恆星的物質吹出星雲。從那開始的之後幾百年,周圍的物質越來越少,根本無法形成新的恆星。最終,所有剩下的氣體和塵埃會被燃燒殆盡。

很好,猜猜還能想到什麼?上面所指的M級恆星,並不單單指那些擁有太陽8%到40%質量的,宇宙中最普遍的恆星,而是還包括很多,如果沒有被巨大質量的恆星消耗額外物質的話,本能夠成為M級恆星的星球。

圖源: NASA, the Hubble Heritage Team and Nolan R.... [+] 氣體在船底座星雲燃燒.

換句話說,在每一個恆星形成的過程中,還有許許多多未能達到質量標準的失敗星球。在任意一顆實際意義上的恆星形成時,它們的數量可以從十到成百上千不等。

試想一下這樣的事實,我們的太陽系曾包含著成百甚至上千個,符合地球物理學定義的天體。但從天文學的角度,它們由於軌道位置而被排除在外。現在想想,對於每一顆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還存在著成百上千,僅僅因為沒有達到足夠的質量從而不能在核心實現核聚變的失敗的星球。這些就成為了無家可歸的行星們,或者說是流浪行星。它們的數量遠超太陽系的行星,以及在軌的所有行星。這些從一出生就沒有母星的星球有著一個最令人感傷的宇宙學名稱:孤兒星球。它們可能有大氣層,也可能沒有,並且它們也許是最難被探測到的那一類。尤其(理論上)是這麼多普遍的:體積最小的一類。但如果你從數學的角度來說,與任何一個像地球一樣在宇宙中環繞恆星運行的行星相較,現在可能有數量達到十萬的行星並沒有特定的軌道,並且最有可能從來沒有過。它們實在太難被找到了。

圖源: ESO/P. Delorme, of orphan planet CFBDSIR2149.

所以,我們可能觀察到一些被年輕的類太陽星系拒絕的流浪行星,甚至在宇宙中有很多就來自於我們的太陽系。不過在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星甚至沒有一顆恆星可以依靠。流浪行星在宇宙中無盡地漫遊,它們中的大多數只能註定永遠處於寂寞的狀態,甚至從來都沒有感受到母星的溫度。它們潛在的母星,很有可能被恆星進化過程所阻礙,因為它們自身在進化過程中曾有可能會成為恆星。我們所處的宇宙可能存在著千萬億這樣的世界、天體,而我們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星際空間可能缺乏能發光的天體,但有一點能確定的是,宇宙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未知世界等待著我們旅途中去發現。

作者: Ethan Siegel Senior Contributor

FY: Illidan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已經找到了11000顆恆星,在它們周圍至少有一顆可能符合標準的行星;另外,在這些恆星周圍還有18000顆行星,它們的公轉周期從12小時到525天不等。克卜勒望遠鏡已經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行星系,其中絕大多數都和地球所在的大不相同。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這個大塊頭在太陽系可沒少幹壞事,不過它後來金盆洗手改做好事了,被當成太陽系活雷鋒的典型,最近還二十幾年前還大大的出過一次風頭!所以木星是有點扁的木星超高的自轉速度帶來的科氏力導致木星上的風暴比比皆是,自伽利略探測器到朱諾號探測器,每一張照片中都留下了木星表面複雜的氣流形成各種猶如濃墨重彩的油畫,那個著名的大紅斑就是一個能裝下好幾個地球的超級風暴,它已經颳了幾百年了,儘管最近有些縮小,但NASA科學家認為,木星仍然為它提供了能量來源,它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都不會消失
  • 比恆星大300倍的行星被發現,科學家宣稱它是宇宙中最大的行星
    宇宙在136億年前誕生。宇宙的本體是一個奇點,這奇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開始變得高溫,緊接著就爆炸。在一陣大爆炸過後,一些宇宙塵埃就慢慢的開始自行的生成一些行星了。當然宇宙星辰的形成是在以億年為單位計算的時間裡演變的。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
  • 宇宙中的星體都是圓的?宇宙是不是也是圓形
    人類一直對神秘的宇宙有著無限的好奇,想知道在別的星球是否有與人類相同的文明出現,現在的人類就好像處於大航海時代前夜的人們一樣一直想要掀開眼前的這片面紗,我們都知道整個宇宙是非常大的,在幾萬億年前宇宙發生大爆炸使得整個銀河系形成了許多的星體,對天文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的星系都是圓形或者接近圓形的
  • 宇宙中十大最致命的神秘行星
    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既神秘莫測又觸不可及,宇宙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或物質有很多我們目前是尚不知曉的。科學家們每一次進入太空,都希望能夠有重大的發現,這樣對於深入了解宇宙就更進一步。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宇宙中最離奇的「十大致命」行星,一探究竟吧!!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荒誕的地平說,至今還有人相信航天技術不僅讓我們看清了地球的全貌,也看清了宇宙其他星球的全貌,比如月球、木星、火星、太陽.....後來科學家經過總結,把宇宙中存在的天體從小到大歸為這幾類:隕石、小行星、彗星、衛星、行星、恆星、星系,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這些天體類別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規律,那就是比較小的天體,比如隕石、小行星
  • 宇宙中最有趣的9顆行星,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一直驚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試圖揭開宇宙的奧秘。儘管我們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我們在宇宙中的新發現仍然令我們驚訝。下面列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有趣的行星(系外行星)。土星的類固醇,這顆系外行星的官方名稱是J1407b,但是它擁有一個巨大的行星環系統(是土星環的640倍)給了它一個「類固醇上的土星」的稱號。它是唯一已知的外行星,有類似於土星的環。如果土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被這顆行星所取代,那麼它的光環將從地球上任何地方觀察都清晰可見,因為它比滿月大很多倍。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體?
    #了不起的天文航天#「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其實天體不都是球形的,前段時間特別火的奧陌陌就不是球形的。通過觀測加上電腦模擬的方式,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奧陌陌應該是橢球形的,就是那種很細長的形狀。
  • 地球是人類了解宇宙的入口,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卻創造了人類
    宇宙浩瀚毋庸置疑,至今為止仍然有很多宇宙未解之謎,然而對我們來說,了解最透徹、最詳盡的行星,莫過於我們居住的地球了。也正是因為有了地球,才創造了人類文明,給力我們去探索宇宙奧秘的機會。即便現在科學發展技術有限,但是仍然無法阻擋人類探索宇宙的決心,相信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
    宇宙中的「棄嬰」:既不是行星,也不是恆星,不會放光,何其孤獨星協來自宇宙的禮物宇宙中除了有行星和恆星這種家喻戶曉的星體,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氣態天體,被稱為宇宙中的「棄嬰」,質量在行星與恆星之間褐矮星質量也不夠大,中心溫度也不夠高,不足以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距離恆星的標準也不達標,所以被稱為是演化恆星過程中失敗的宇宙「棄嬰」。在討論褐矮星質量問題前,要先提到木星質量。
  • 在宇宙中類地行星的數量是驚人的-這是個數學問題
    科學家們怎麼知道宇宙中還有幾十億個和我們一樣的太陽系呢?回答:他們不知道,並且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關於這個問題十分明確的說法。太陽 圖片來源:百度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顆恆星,宇宙中大約有多達10兆這樣的星系—這是他們基於對部分天空的監測以及外推法的運用得出的結論。這意味著有一萬億顆恆星存在。其中7.6%是像太陽那樣的G類恆星。我們從未到任何一顆恆星上去觀測過它們是否有像我們一樣的太陽系。
  • 漫威:宇宙規則讓行星吞噬者一直保持飢餓!
    行星吞噬者是漫威漫畫中出場率最高的宇宙神明,每次發生能影響宇宙的大事件時他幾乎都會現身,所以漫畫讀者都非常親切的稱他為吞叔。只不過吞叔的撲街率同樣比其他宇宙神明高很多,大部分登場都是以撲街為結局的,所以吞叔也算是「宇宙神明之恥」了。
  •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
    宇宙中的「孤獨行者」,介於恆星和行星之間,看專家的分析發現說到神秘一詞,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認為天地間最神秘地莫過於浩瀚無垠的宇宙了吧。在感嘆愛因斯坦的高智商與為科學做出的貢獻外,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宇宙間的星系群,關於星系,大家脫口而出的一定是恆星和行星了,但是這兩者今天我們都不談論,我們要討論的是宇宙間的另一種星球,它的神秘程度不亞於黑洞,說出它的名字有些人一定以為是我為其命名的,都不敢相信,是的,它就是宇宙中的「孤獨行者」褐矮星。褐矮星,一個不會發光,也不是恆星核行星的宇宙孤獨的存在。
  •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或星球都是圓形的呢?
    至於天體為什麼是球形,我猜想也一樣,我們的宇宙,就是更高緯度生物灑的一瓢水,受一個更大的,大到我們觀察不到的引力場(俗稱,暗物質)的影響,所以宇宙中所有的球體都是成,球形。星球一開始都是氫的同位素進行聚變核反應,不斷衍生其他元素,由游離原子到氣態,再到液態固態,我們地球內部好像還是液態。發生反應就有物質的移動和能量變化,那麼怎麼樣效率最大化?
  • 930億光年的宇宙有什麼?除了行星還是行星,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人類在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中,對宇宙的探索有了很多突破性的發現,曾經的人類對宇宙一無所知,盲目自大,認為人類已經是世間最強大的生物了,但是人類在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多麼渺小,放眼整個宇宙,人類宛如塵埃一般,太陽系在整個宇宙中也顯得微不足道,況且人類當前可觀測到的宇宙只有930
  • 黑洞中有行星?行星中有生命?
    浩瀚宇宙中,黑洞猶如一隻吞噬猛獸,沒有任何物質能從它的巨大引力「魔爪」中逃脫,就連光也不例外。 近日,有研究團隊提出,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存在類似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普遍存在?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 宇宙最奇特行星,體型超大,能量恐怖,卻不屬於任何星系
    在茫茫宇宙當中,存在著數不勝數的行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們都知道,圍繞著恆星運轉是所有行星的共同特徵,就像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在圍繞著太陽運轉一樣。
  • 行星碰撞產生宇宙鑽石
    行星碰撞產生宇宙鑽石 2020-10-11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行星吞噬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正義之神,聯手銀影俠拯救宇宙!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期有關漫威宇宙中5大創世神明之一行星吞噬者的一些相關話題。行星吞噬者在漫威宇宙中被粉絲們稱為是「日常經驗包」「萬人輪」「計量單位」等等,吞叔只是為了在宇宙中混一口吃的,沒想到被大家就這樣虐來虐去,真是替吞叔作為漫威宇宙5大神感到羞愧了。不過吞叔除了這樣的設定之外,還有另一面不為人知的故事,吞叔是一個正義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