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正在掀起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性變革,為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201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秉持「慧心教育」的辦學理念,圍繞課程改革這一核心,堅持走內涵發展、文化育人的改革創新之路。尤其在近年來,學校以跨學科課程建設為契機,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進一步推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深化品質教育內涵,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跨學科融合 體驗「風箏之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國是風箏的故鄉,早在2000多年前,風箏在中國就已出現。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別出心裁將風箏文化引入課程,成了孩子們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孩子們在觀察風箏、製作好風箏、繪製風箏、放飛風箏等環節中,感受探究帶來的快樂,合作帶來的快樂,實踐帶來的快樂。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對於一線學校來說,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核心素養落地,花家地實驗小學找到了跨學科主題課程的突破口。
通過學情分析,學生們對四年級的風箏主題非常感興趣,學生們對風箏的結構特點和飛行原理,提出了很多數學和科學問題的猜想。基於此,學校確定了「風箏之美」這一課程主題。在實踐中以數學學科為主,沿著問題解決的跨學科核心素養,串聯核心知識點,最終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標確定了,如何在課程中將數學、美術、科學、體育四個學科進行有效融合呢?
學校用思維導圖呈現出運動之美、結構之美、對稱之美三大主題的關係。結合多維多角度的放飛視頻,啟發學生發現並提出風箏為什麼能放起來等問題。隨後,展示學生的發現與猜想,圍繞學生發現的三角形結構特性,展開探究,解決問題。然後針對三角形結構特性進行深入實踐,學生在給定的條件下,搭建風箏骨架的同時,了解三角形的特徵。學生製作好風箏骨架後,怎樣能夠讓風箏更美觀呢?學生在觀看《走進民間藝人製作風箏》的視頻後,結合已有技能,運用剪紙和點彩的方法,設計軸對稱圖形創作風箏蒙面,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美。最終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創作自己心儀的沙燕風箏,並嘗試放飛。
這一主題設計凸顯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的同時,實現了跨越學科邊界、課堂邊界、資源邊界、時空邊界的整合,幫助學生建立綜合學習與實踐的意識,掌握綜合學習的方法,形成綜合能力。
創設三種跨學科課程範式
「風箏之美」是花家地實驗小學開展跨學科課程的一個縮影。花家地實驗小學安海霞校長介紹,學校形成了校內外實踐、繪本教學、圍繞主題的跨學科實踐課程等跨學科課程範式,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在校內外實踐中,學校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設計校外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集體教研設計實踐學習單,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實踐體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再回歸校內進行深度學習。學校先後實施了「說不盡的圓明園」「北京的春節」等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一課程的實施,在學科角度上提升了學生語言發展與建構能力,從情感態度方面激發了學生對北京歷史文化強烈探究的熱情,從人文素養方面增強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在繪本教學方面,學校將繪本閱讀課排入課表,而且涉及了多學科的繪本閱讀,如數學繪本課、美術繪本課、道德與法治繪本課等。從三年級起,學校就嘗試讓學生自己創作並開設原創繪本課,中高年級在繪本課的基礎上演課本劇、歷史劇、原創京劇、英語戲劇等。學校每年會利用閱讀月活動進行繪本成果的展示,從讀世界經典名著繪本,到讀中國的優秀原創繪本,再到學生自創、自演繪本劇,形成了繪本教育的良性循環,並獲得了相關獎項,得到了行業同仁的認可。
學校還圍繞主題開設了跨學科實踐課程。以科技類項目為主體,兼顧多學科內容的融合,形成了活字印刷、剪紙、科技競技、科學探究項目體驗等諸多「科學探究」課程;學校圍繞一個主題,實現了三科共研一科統整,例如動態之美涉及科學、美術、體育,三個學科教師一起研究,將科學、體育的相關內容錄製成微課形式,然後由美術教師統整資源,進行當堂授課;「學科N﹢繪本」中,「N」還可以是「2」,表示進行繪本的跨兩個學科的教學,比如:繪本﹢閱讀﹢數學;還可以是「3」,表示進行繪本的跨三個學科的教學,比如:閱讀﹢數學﹢美術﹢繪本;以此類推,多個學科可以以同一個繪本為載體進行跨學科教學,進行多學科的整合教學。
跨學科課程實現師生雙贏
跨學科課程整合,改變了傳統的課程形態,把課程、師生、學習時空、學習技術等元素有效地統合起來,打破了學科之間的邊界,學生圍繞主題,進行以學科聯動為特徵的開放性學習,讓核心素養在學校落地生根。
學校對五、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學習動機、有效解決問題、學習成就感等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45%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91.59%的學生能有效地解決自己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在學習方面,89.36%的學生表示能體會到成就感。調查顯示,學習動機明確與有效解決問題、學習成就感體驗的百分比、人數基本相當。這說明了學科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教與學的方式變革,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超過90%的學生能夠持有明確的學習動機,也就意味著具有持久的學習動力。
跨學科課程的實施,也讓老師換了一個角度去看學生。老師們說:「通過這種課程探索實踐,讓我對學生有了全新的認識,學生在課程中深度自主學習,自主研究,大膽質疑,大膽實踐,學生們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相信孩子潛能無限,一定要敢於放手,真正讓學生的學習有寬度,思維探究有深度,視野有廣度。」
通過跨學科主題課程的實施,實現了教學相長。安海霞校長介紹,學校通過實踐探索,搭建平臺進行階段成果展示交流,教師們則在基於主題的跨學科課程實踐中不斷碰撞出智慧。教師們依託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單元主題分析,梳理知識內容,找到學科間交叉部分進行關聯,同時研討確立學習目標,設計活動方案等,促進了其專業成長,有效提升了教師的研究力和課程實施力。
■校長訪談
用「慧心教育」涵養每個生命個體
「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已從知識教育發展到智慧教育,再到我們現在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回歸其本質,用關愛一生的眼光去珍視當前學生的價值,關注學生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創造,這是教育的要義。」花家地實驗小學安海霞校長介紹,基於這樣的教育認識和思考,學校確立了「慧心教育」的辦學理念,確定了培養具有童心、愛心、求知心和責任心的中國兒童的培養目標。
「慧心教育」辦學理念中的核心詞「慧」指啟迪智慧,培養能力;另一個核心詞「心」指關愛心靈,培育品格。「『慧心教育』是一個全人教育,真正地關注那個人,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安海霞校長認為,辦學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學校要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百花園。教育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實現對生命的喚醒和涵養,應該用關愛一生的眼光去珍視當前兒童的價值,促進每一個生命個體健康成長。
花家地實驗小學自主研發的「慧心課程」分為基礎類、拓展類、專長類三類課程,其中又有語言與文學、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品格與心靈、體育與健康五大板塊。
基礎課程以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為主,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學科基礎的厚實。拓展課程進行各學科間的橫向溝通、縱向延伸,注重實踐體驗,尊重差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包括必修和選修,豐富課程供給,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專長類課程基於區域資源、教師資源,尊重學生個體需求,適性揚才,採用選修加提升的方式,凝練課程特色,實現學生適性發展。
□文/鄭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