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聽起來很懸乎?不知道是教育學還是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也屬於意識的範疇。
教育心理學的定義是教育教學情境中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心理過程、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教育心理學的作為心理學科的根本任務在於研究、揭示教育系統中學生學習性質、特點及類型,以及各種學習的過程和條件,從而使心理學科在教育領域中得以向縱深發展。
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教育學科的根本任務在於:研究如何運用學生的學習及其規律,去設計教育改革教育體制、優化教育系統,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養。
總之,這是一門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的學科。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政治經濟的發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繼在世界範圍內展開。
德國的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理論基礎的學者。1806年他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用心理學的知識,他於1868年發表了《人是教育的對象》,這是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展史的重要著作。
俄國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提出了系統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標誌著西方教育心理學獨立學科體系的建立。
20世紀20年代行為主義在動物和人的學習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30年代,有關兒童個性、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等問題,也進入了教育心理學領域。
50年代,教育心理學汲取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方面的成果,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內容程序教學,機器教學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為為許多心理學家接受。在美國,學習理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研究領域。
杜威以實用主義的「從做中學」為信條,對教學實踐活動作出改革,對教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在蘇聯,維果斯基強調教育與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論」。
在中國,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但藥流問題的方法和觀點大都模範西方,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屬於成熟完善階段。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等人重視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強調為學校教育服務,發起了課程改革運動。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也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張。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圍繞著計算機輔助教學,進行了大量研究。
80年代後,多媒體計算機問世,使計算機輔修教學達到了一個新水平,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則注重教育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的研究,推動了蘇聯學制與課程改革。以巴普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學習理論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列昂結夫和加裡培林等也提出了學習活動理論。
所以,教育心理學在研究內容和研究領域上,向縱深發展。
1、轉變教學觀念,關注教與學兩方面的心理問題,認知與非認知並重,傳統領域(認知與學習機制研究)和新領域(腦科學與信息技術)互補,注重實踐教學中的各種策略和元認知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走向多元化。分析與綜合、定量與定性。現代化與生態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在研究視角上,向綜合化和跨學科化方向發展。
3、在學科體系上,由零散旁雜逐漸發展為系統和完善的體系。在學習觀上,強調學習的主體性,突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加工、高級思維和探究性活動、越來越重視學習者的社會文化互動。
4另還有重要的一點是強調研究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研究教育心理學首先要知道心理發展及其規律,心理發展主要包括認知的發展和人格的發展。認知可以簡單理解為「用腦」,就是感知、記憶、思維、想像、言語、注意等心理活動。認知的發展規律從簡單具體到複雜,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籠統向分化,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連續性。
人格發展的規律也有:連續性和階段性並存;定向性和順序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差異性。性格也屬於人格的一種,以上這些心理學知識大都是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而作為中國的哲學家尤其是佛學家來說:心理發展屬於意識精神一類的東西,它在地球上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一個循環的系統。
心理發展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有效的教育能促進心理的發展。而對於佛學家來說,可能教育是有用的,也是無用的,是一門科學,同時也不是一門科學。所以,我們將來在研究教育心理學時確實要注意社會文化方面的影響達到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