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人,開著一輛破桑坦納,整天還抽的是軟中華,問,這個人是幹啥的?答:這個人是駕校教練!
「說好的3000元學費,今天交『練圈費』,明天交『保過費』,這幾時是個頭?」西安市民韓石的疑惑,一時間引起了眾多駕校考生的共鳴。
去年至今,記者接到多名熱心讀者和在校學生的求助電話,稱在學車過程中除了交納報名費外,還額外交納了「練圈費」等,並稱額外收費已經成為駕考行業的「潛規則」。
對此,記者展開調查發現,當前駕考行業確實存在收取額外費用、培訓學時不達標、學員利益難保障、不正當競爭等現象。
巧立名目亂收費
6月20日,韓石給記者打來電話稱,最近讓他發愁的是,駕校教練讓每個學員再交1200元「練圈費」,自己該不該交?
「疫情前,考科目二的時候,教練給我們說可以提前在考場用考試用車練,但要收費。於是,我和同事每人給教練交了300元,都順利考過了。」韓石說,受疫情影響,學習期限不得已延長了。現在又到考科目三了,教練打電話說讓每人再交1200元的「練圈費」,並稱只要練就能過。
與韓石經歷相似的,還有職場新人小安和西安郵電大學在校學生伊伊。「交不交錢,還是有差別的。我因為科目二考試連續3次沒考過,就交了1560元的『強訓費』。」小安解釋說,「強訓費」其實就是在考場用考試用車練習。
經過一番「強訓」,小安順利通過了考試。他告訴記者,交錢保過是普遍現象。現場考試有很多防不勝防的「坑」,交了錢,安全員會想辦法讓你通過。
對此,伊伊表示,考試的時候,安全員會詢問姓名。交了「練圈費」的學員,安全員會及時提醒,比如轉彎的時候,他會讓打轉向燈、踩剎車等等,只要按照提示,一般都能通過考試。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學車過程中,大多數人都交納了額外費用。雖然費用名稱不一,但額外交費通過考試成為駕考行業的普遍現象。
今年56歲的陳保印是某駕校的一名教練,從業已經10餘年。他告訴記者,不論是誰來收費,只是換了個形式而已,本質沒有變。一些駕校為了攬生源,報名費才1000多元,根本就包不住成本。成本包不住,自然只能通過後續收費才能賺錢,甚至不交錢就不讓學員考試。
銅川第一客運有限公司金輝駕駛員培訓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郭文俊說:「目前,駕考行業確實存在亂收費現象。一些駕校通過降低收費來招攬生源。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僅造成培訓質量下降,還影響正規駕校的生存環境,抹黑了整個行業。」
利益驅使催生行業亂象
鹹陽某高校學生宋雲鵬在學車過程中,因與駕校教練發生口角,一氣之下換了一家駕校培訓。宋雲鵬說:「我就想把之前科目二交的1600元『強訓費』要回來。找駕校退費,駕校說錢給考場交了一半,只能給我退800元。」
近些年,為了加強招收學員的吸引力,一些駕校紛紛投資建設考場。銅川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副所長趙瀟表示,目前考場大多數都是由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建好後,由車輛管理所進行初驗,省級部門復驗。但目前,關係還沒有理順,政府購買服務相對較少。因此,考場基本都是市場化運作,收費採取自主定價。
6月26日,在銅川市機動車駕駛人考試中心,記者看到牆上懸掛著「銅川市機動車駕駛人董家河科目二考場考前適應費公示」。該公示上明確寫著「根據『自願適應,有償服務』的原則」「適應訓練車1圈:130元/人。2圈:240元/人。3圈:300元/人……」。
科目二考場裡,正在練車的高娟對記者說:「馬上考試了,教練通知我們過來熟悉下場地。我選擇用駕校的車練習,3圈只交了200元。這要放在西安,最少得七八百元。」
目前,我省科目一考場有136個,科目二考場150個,科目三考場132個。大多數考場都支持學員考前練習,並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收費規則和標準因地區不同,差距較大。
「駕校有了考場,不僅好招收學員,也好收費。」郭文俊說,他們一直想投資建一個考場,但不是誰想建就能建的。
有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考場大多是由駕校投資建設的,因此,駕校通常考試前才會對學員進行訓練,對於表現較差的學員則會暗示其到考場進行「強訓」,以此來提升及格率。
對於駕校而言,及格率、聲譽等是其招收學員的關鍵指標。那麼,如何在收取低價的同時,又保障學員通過考試。對此,郭文俊不願多說,只是含糊道:「他們有自己的辦法。」
此外,一些個人通過掛靠形式,與駕校形成利益關係進行私自招生,對駕考行業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買一臺教練車,掛靠到駕校,交了管理費就能對外招生,這讓學員利益如何保障?」郭文俊氣憤地說,前些年,要當教練必須培訓,考教練證。現在不僅不要教練證,只要有兩年駕齡,就能當五級教練員。行業準入門檻降低,導致培訓機構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各種利益交織,造成了駕考行業的「混亂差」。
用硬制度破除「潛規則」
疫情前,伊伊曾給記者發來一段她和教練通話的音頻。在音頻中,伊伊質問道:「不能先練車再考試嗎?為什麼6號考試,3號才練車?每個人練車半小時,咋能考過呢?」
「我報駕校不就是為了練車?」伊伊不解地說,駕校是要給學員教技能的,不教怎麼行?這樣學車,以後開車上路能放心嗎?
陳保印表示,車輛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折舊,教練不可能讓學員無限制地練習。通常練車都是很多人一起練,排隊時間長,這就造成很多學員的學時不達標,從駕校學出來的學員,很多成了「馬路殺手」。
目前,我省共有駕校470家,年培訓學員約50萬人次。隨著汽車的普及,汽車駕駛已經從「職業化」向「大眾化」轉變,參與駕考的人數不斷增長,需求更加多元化。作為一項生存技能,學駕駛、考駕照已經成為大多數在校大學生、職場新人的新選擇。然而,面對駕考行業的「潛規則」,這些年輕人如何應對邁入社會的第一課?
長安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副教授李菲認為,駕考行業存在亂象的深層次原因是政府管理機制失靈,造成了一定的權力尋租空間。這不僅對政府公信力產生影響,也影響年輕人對政府管理的看法。
當前,我國採用「駕考合一」模式,駕校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學員和駕校之間形成依附關係。在相當封閉、明顯「供給不足」的駕校市場,學員無講價餘地,即便價格再高、漲幅再大,也只能選擇駕校培訓。
「駕考行業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它是一個共性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治理體系中亟待祛除的『牛皮癬』。」西安交大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郭雪松說,問題的根源在於市場機制不完善。學車如果能像吃飯選擇餐廳一樣,讓消費者擁有「用腳投票」的權利,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專家建議,在管理層面,駕考行業應打破「駕考合一」的固有模式,積極探索並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直考模式」。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轉變觀念,將工作的著眼點放在考試模式、體系優化等方面,通過合理的機制設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真正激發各類主體活力,用硬制度破除行業「潛規則」。
編後
駕照雖小,但卻關係著群眾的切身利益,映射著社會治理水平。
據公安部統計,2019年全國新註冊登記機動車3214萬輛,機動車保有量3.48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35億人。
車輪轉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來說,駕考亂象就像一塊「疤痕」,不僅會給他們的人生初體驗帶來痛苦、憤懣的回憶,也影響著他們對社會價值的評判。
陽光無法直射的地方,不僅有陰暗,還有消減奮鬥、滋生蚊蠅的土壤。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呼喚,聲量再小都應正視;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苗頭再小都應重視。駕考行業亂象當休矣!(記者 蘇怡 喜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