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拐角處的灌木從中,有幾株葳蕤而生的紫丁香,似乎沒有人專意打理它們,枝枝叉叉肆意伸展。每到春深的時候,那些丁香樹像是得了誰的號令,瘋也似的開,虯枝亂杈上綻放出淡紫色的花束,一團團一簇簇,散發出迷人的馨香,引得小蜜蜂嚶嚶嗡嗡唱著戀歌。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
春雨濛濛時,一隻只小不點兒的丁香結氤氳而來的馥鬱香氣,像年輕時紫色的迷濛的夢境。夢中的鄰家小巷裡,走出一位「雨巷詩人」戴望舒筆下撐著油紙傘的姑娘,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紫丁香,木犀科丁香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因其花蕾形似釘子、花朵具有濃鬱的香味而得名。它原產我國,分布較廣,多生於山坡叢林、溝渠溪邊、路旁灘地。春季盛開時,碩大而豔麗的花序布滿全株,花色淡雅,芳香四溢,觀賞效果甚佳,且花期較長,可達一月之久,是庭園裁種的著名花木。
「雨裡含愁態,枝頭綴玉英。」(宋.王十朋《丁香》)丁香佇立綿綿春雨中,散發出淡淡的憂愁,總讓詩人們聯想到自己雖身世飄零,卻依然初衷不改,高標立異。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豔。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佔。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這首《江頭五詠.丁香》中,讚美了庭院中纖小柔弱的丁香花倩麗幽香、聖潔高雅的風姿,表達自己也要像丁香一樣,即使凋零也不哀怨,把蘭麝般的幽香灑向人間。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唐代的陸龜蒙不僅是詩人,也是一位優秀的農學專家,屢次不舉,隱居鄉野,他也寫了一首《丁香》藉以自喻。詩人感嘆道:我們都是遠離塵俗、無人賞識的匆匆過客,什麼時候能把心中的鬱結解開,散發沁人心脾的芳香啊!
丁香花未開之時,其花蕾密布枝頭,稱「丁香結」「百花結」。古代文人騷客往往看重這個「結」,欣賞這個「結」,終也解不開這個「結」,藉以抒寫濃重的離愁別恨。
先是唐代詩人牛嶠在《感恩多》中,詠出了「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之句,表達一別佳人、經年不逢的愁結離恨。後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丁香結」之緣更是深重。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向來是寫情詩的高手,在這首《代贈》一詩中,他把蕉心未展的芭蕉和錯亂扭結的丁香兩個意象疊合在一起,在春風裡各自憂愁,情人間的哀怨之情被他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寫「丁香結」最為著名的詩作,當屬南唐中主李璟的這首《攤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璟當皇帝一般,最後屈從於後周,吟詩作詞填曲卻是一流大家,詞中用青鳥和丁香描寫哀愁,可謂千迴百轉,難分難解。現代詩人戴望舒因《雨巷》一詩而獲「雨巷詩人」桂冠,其實也只是演化李璟「丁香空結雨中愁」之句而來,表達無盡的憂愁和迷茫。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到了宋代,「丁香結」依然是詩人們表達心中千愁百結的不老意象。如王雱的「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眼兒媚》),李清照的「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攤破浣溪沙》),吳文英的「茜羅結就丁香顆,顆顆相思」(《採桑子.瑞香》),不過其營造的意境美卻比之前的差遠了。
有意思的是,丁香因花蕾嬌小可憐、溫潤鮮香,還被賦予「丁香舌」的香豔之名,令人浮想聯翩。最典型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一斛珠》詩中的佳句,「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小女子歪著頭,眨著眼睛,伸出「丁香顆」一樣的舌頭,微笑著輕啟櫻桃小嘴,哼唱著美妙的清歌——嘖嘖,這樣的描寫真讓人醉了!
還有更香豔的,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描寫崔鶯鶯和張生的情事時,有句「丁香笑吐舌尖兒送」;元代話本《清平山堂話本》有篇豔情小說《戒指兒記》,其中也有「舌送丁香口便開」「吐出丁香送郎口」之句。這類描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
丁香又名雞舌香、丁子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們常把未開放的花蕾稱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實稱為「母丁香」。不論公丁香、母丁香,丁香皆可入藥,中醫認為,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此外,丁香還是一味很好的溫胃藥,對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嘔吐、呃逆、腹痛、洩瀉等,均有良好的療效。丁香味辛微麻,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潰瘍,也有明顯的效果。
不論是丁香的花蕾,還是其果實、幹品,都因其香味濃鬱,有「百裡香」之稱,還是治療口臭的靈丹妙藥,曾被趣稱為「古代的口香糖」。說起來,這裡面還有幾個有趣的故事。
東漢恆帝時,老臣刁存口臭得厲害,皇帝賜了他一樣東西,命他含到嘴裡。刁存戰戰兢兢,以為是賜死的毒藥,可又不敢抗旨不遵,只好含在口中不敢下咽,退朝後回家與家人訣別,後得知是皇上恩賜的名貴雞舌香。
三國時,據傳諸葛亮也有口臭,曹操寫了一封《與諸葛孔明書》的信給他,信中有「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之句,有人戲稱是曹操諷刺挖苦諸葛亮的,實為操以雞舌香為暗語,欲勸孔明歸降之意。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武則天時期,宋之問當時在朝中任文學侍從,他自恃長相儀表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事與願違,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寫了一首長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這首長詩名曰《明河篇》,洋洋灑灑二十多行,以神奇瑰麗的筆調,詠贊了秋夜銀河的美好,在撲朔迷離的氛圍中,抒寫了天上人間的離愁別恨,流溢出悽迷、傷感的情調,隱隱透露出志不得揚的悵惘之情。其結尾四句為:「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其意有的人釋為對女皇陛下的渴慕,期盼成為她最親近的人,即為「面首」。此意太過牽強,應該是其渴望得志而不得、欲展抱負而不展,失意彷徨、苦悶鬱結情緒的表達。
武則天讀後大加讚譽,悄悄對近臣崔融說:「宋卿哪方面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聞之羞愧無比,從此之後,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後來朝廷官員面見皇帝時,口含雞舌香已成為一時風氣。明清之後,口含雞舌香以避口臭、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至於文人雅士以香贈友,更是常見禮節。
不過,我倒是喜歡當代版詩詞裡帶著淡淡憂傷的「丁香結」情緒。大約二十年前,有首唯美的校園民謠,歌名叫《丁香花》,相傳是歌者懷念因車禍而不幸逝去的戀人的,「你說你最愛丁香花,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麼憂鬱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歌曲反覆詠嘆,憂傷滿懷,表達對逝去戀人深深的懷念,也表達了對那段夢幻般年代綿綿不盡的追思。
「那墳前開滿鮮花,是你多麼渴望的美啊!你看啊漫山遍野,你還覺得孤單嗎......」輕輕哼唱這首淡紫色格調的曲子,誰的青春的記憶裡沒有千千丁香結呢?
作者: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