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院士的漢字雷射照排技術開創了漢字印刷的嶄新時代,搭建起溝通漢字歷史與未來的橋梁。9月8日,以王選夫婦的風雨人生為背景,以王選的科研進程為主線,以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師生作為主要創作、表演團隊的原創歌劇《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在京首演。當晚,歌劇的魅力、科技的光輝、人性的光芒,帶給高校學子們深刻的情感衝擊與人生啟迪。
科技怎樣用歌劇來表現?科學家的形象如何用歌劇來塑造?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與教育部發起「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繼其他高校分別以錢學森、鄧稼先、郭永懷等為主題的話劇上演後,北大選擇用難度更大、藝術層次更高的歌劇形式唱響王選情懷。你們是如何構思的?劇中如何使用歌劇的形式來彰顯科技的魅力?
金曼:用歌劇來表現資訊時代的科學家,對於我們甚至整個藝術界都是一項挑戰。歌劇藝術擅長表達人的情感,能帶給觀眾感動和心靈上的衝擊,這是其它藝術無可比擬的。我們將《王選之歌》的創作重點,主要放在通過劇情和音樂來表現王選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上,尋找準確表達人物情感的音樂方式,讓觀眾在戲劇音樂中體味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怎樣磨鍊和成就的。
在定位上,《王選之歌》是一部符合年輕人審美特點的實驗性歌劇。劇中涉及比較具體的科技內容,我們主要強調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並充分調動各種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現一位「藝術的王選」:通過音樂形象塑造王選的氣質,表達聽眾能接受的語言形態;通過寫意般的舞美交待劇情背景、營造戲劇氣氛;通過舞蹈的肢體語彙豐富觀眾視覺,並使抽象的舞蹈成為戲劇表達的一部分。
記者:歌劇對青年學生而言,似乎還存在一定距離。《王選之歌》對青年學生在精神薰陶、開闊藝術視野、激發科研熱情方面,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金曼:《王選之歌》將變成北大新生的必修課。北大將歌劇《王選之歌》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有著多層含意。王選是新一代北大人的楷模,此歌劇將會使王選給學生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王選之歌》有助於新生理解北大精神與北大文化;歌劇作為極致、高深的藝術,將對學生的藝術取向有著引導作用,對學生大跨度思維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王選之歌》擁有強大的精神輻射力和情感感染力,對北大新生來講算得上是「大營養套餐」,應該說,北大新生是很有福氣的。
記者:歌劇製作是一項複雜宏大的工程,這其中一定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
金曼:是的。可以說,這部歌劇凝聚了學校黨委書記朱善璐、校長王恩哥等校領導以及歌劇院所有人的精力與心血。北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張彥親自主持項目的整體運行,從2012年至今,至少主持召開了歌劇籌備的工作協調會議11次,還多次聽取意見交流會,帶領相關人員走訪相關專家,觀看劇目排練和演出,這些走訪和會議的背後,凝聚著北大領導班子對這部歌劇的深切期望。
此外,北大黨委宣傳部、科學研究部、藝術學院、哲學系、王選紀念室、方正集團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以及中國科協的多位專家也對劇目的創作、製作和演出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建議。正是學校的高度重視,專家的專業指導,團隊的同心協力,造就了這部歌劇。
記者:《王選之歌》在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中具有哪些特色?
金曼:中國歌劇正處於蓬勃向上的時期,無論從演出和創作狀況看,都是如此。中國歌劇未來在世界上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氣派,這也是歌劇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注重歌劇人才培養、歌劇創作與理論研究,期待與全國各個歌劇院團、藝術院校合作,共同建立起包括歌劇表演、歌劇理論、歌劇創作、歌劇導演、歌劇舞臺美術與技術、歌劇製作等專業在內的完整的歌劇學教研體系,完善歌劇教育,使未來中國歌劇的發展越來越好。
《王選之歌》是中國第一部成功表現科學家的歌劇作品,它將成為中國歌劇表現當代題材、科技領域題材的範例,為歌劇形式表現其他各種題材提供借鑑和經驗。(文/趙婀娜 馬瑤)
編輯:歆琴
連結:
北京大學新聞中心官方微博
北大參評北京十佳美麗校園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