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我國歷代名人墓葬遺存比較多的城市,也是這類歷史遺蹟保護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城市。一篇文章很難寫盡廣州歷代名人墓,之後會有接續文章繼續給您介紹。
1、羽鳳麒、撒之浮、馬承祖
羽鳳麒、撒之浮、馬承祖為南明政權駐守廣州的三位回族將領。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軍南下廣州,羽鳳麒、撒之浮、馬承祖率部抵抗兩月有餘,終因獨木難支,孤立無援,戰敗身亡。廣州人民感三將忠義,將三將安葬,並將三將墓稱為「回教三忠墓」。回教三忠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清真先賢古墓東側。
2、王興
王興(1615—1659),肇慶府恩平縣(今廣東恩平)人;初為綠林中人,後為南明政權所接納,授副總兵,負責防守陽江、陽春等地;後因功晉升為都督總兵官、虎賁將軍,封廣寧伯;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軍10萬人馬進攻恩平,其率部孤軍奮戰一年有餘,最終戰敗;城破之前,其先令妻妾兒女及家人16口自縊,然後舉火自焚。清軍將領感其忠義,將17人成殮於王興之前已經準備好的巨大棺木中,依禮安葬。王興墓位於廣州越秀公園內。
3、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廣東番禺縣(今廣東廣州海珠區)人;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駕駛專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任命為「琛航」號運輸船大副,次年升任「海東雲」號炮艦管帶;1877年)代理「揚武」號巡洋艦大副,次年調任「振武」號炮艦管帶;1880年初,任「飛霆」號蚊炮船管帶,同年,奉調北洋海軍,任「鎮南」號蚊炮船管帶;1881年赴英接收「超勇」、「揚威」二艦,眼界得以開闊,操艦技術得到檢驗,被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任「揚威」號巡洋艦管帶;1887年再赴歐洲接艦,順利接回「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鐵甲巡洋艦,並以副將加總兵銜任「致遠」號管帶;1894年9月17日,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大東溝展開激戰,其所率「致遠」艦在遭敵多艦圍攻,遭受重創,艦體已經傾斜的情況下,毅然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中途被敵艦炮火擊中魚雷發射管,導致魚雷爆炸,「致遠」號沉沒,其與250餘名艦員全部壯烈犧牲。鄧世昌衣冠冢位於廣州天河公園內。
4、胡漢民
胡漢民(1879—1936),廣東番禺(今廣東廣州海珠區)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兩度留學日本;曾經參與組織廣州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後,任廣東軍政府都督、民國政府首任秘書長,護法運動中任軍政府交通部長;1921年任文官長和政務處長、廣東省長;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政治委員;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31年被蔣介石軟禁於南京湯山。胡漢民墓位於廣州天河區龍眼洞。
5、朱執信
朱執信(1885—1920),生於廣東番禺(今廣東廣州越秀區);留學日本期間結識孫中山、廖仲愷,接受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兼書記,為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主要撰稿人;190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廣東高等學堂、法政學堂和兩廣方言學堂,期間曾發表文章介紹馬克思、恩格斯,並翻譯《共產黨宣言》;參與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爆發後,任廣東軍政府總參議、審計院院長;1920年9月21日,赴虎門調停時被桂系軍閥殺害。朱執信墓位於廣州先烈東路駟馬崗。
6、張民達
張民達(1885—1925),廣東梅縣人,馬來西亞歸國華僑;同盟會成員,曾在南洋積極籌措經費支持革命;在「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中成為孫中山麾下得力戰將,在粵軍中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1925年4月25日,因所乘船隻翻沉,不幸遇難;1926年8月,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上將。張民達墓位於廣州先烈中路廣州動物園西側。
7、鄧仲元
鄧仲元(1886—1922),廣東惠陽(今廣東惠州惠陽區)人;1905年就讀於廣東將弁學堂,次年任助教和公立陸政學堂教習,加入同盟會;1909年擔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期間,將學友陳銘樞、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薛嶽、葉挺、張雲逸等介紹加入同盟會;1910年加入廣州新軍,參加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勝利後,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協協統、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兼稽查局長、都督府參謀長;在討袁、護法戰爭中,其均為孫中山的主要軍事依靠;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1922年3月在廣州廣九車站遇刺身亡。鄧仲元墓位於廣州黃花崗公園內。
8、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72位革命黨人: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 、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照、徐褶成、徐應安、李炳輝、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陳春、陳潮、陳文褒、羅仲霍、羅坤、龐雄、周華、遊壽、江繼復、郭繼枚、勞培、杜鳳書、餘東雄、馬侶、黃鶴鳴 、饒輔廷、張學銓、周增、林修明、曾日全、方聲洞、馮超驤、羅乃琳、卓秋元、黃忠炳、王燦登、胡應升、林覺民 、林西惠、林尹民、林文、劉六符、劉元棟、魏金龍、陳可鈞、陳更新、陳與燊、陳清疇、陳發炎、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韋統鈴、李德山、林盛初、程良、宋玉琳、石德寬、秦炳、喻培倫、饒國梁。
1911年4月27日,革命黨在廣州發動起義,未成,有一百多位革命黨人在這次起義中戰死。革命黨人潘達微冒著生命危險將搜尋到的72具烈士遺骸收攏,合葬於廣州東北郊的紅花崗,同時將紅花崗改稱黃花崗。
9、楊仙逸
楊仙逸(1891—1923),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1910年加入同盟會,隨即考入美國哈裡大學學習機械及兵器製造;1919年奉孫中山之命組建中國第一支飛機隊,並擔任總指揮;1923年2月任航空局長,同時兼任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並領導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1923年9月20日,在攻打軍閥陳炯明的戰鬥中,不慎觸發水雷,壯烈犧牲。楊仙逸墓位於廣州紫馬嶺公園內。
10、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廣東番禺(今廣東廣州南沙區)人;1918年入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前身)學習小提琴,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就讀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29年赴法國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抗日歌曲;1938年擔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5月11日,由其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引起轟動;1945年10月30日,因病逝世於蘇聯莫斯科。冼星海墓位於廣州麓湖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