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家蔡瀾常說,自己最喜歡的餐廳是從廚房直接到餐桌的,要的就是食物剛出鍋時的溫度。在「添好運」創始人麥桂培看來,粵式點心也是如此。該涼的必須要涼,該熱的一定要熱,熱到燙口是最好的。而溫度每下降一分,食物的口感都會大打折扣。因而外出旅行的時候,他最喜歡去街上找吃的,最好是廚師一煮好,馬上就能吃。
添好運
沒有撲面而來的文藝風,簡單到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街頭小店,「添好運」卻是無數食客必去香港打卡的網紅餐廳。在眾多標籤中,「世界上最便宜的米其林」是最吸引人的。正如網絡流行語「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價高量少的米其林餐廳往往讓人高不可攀,而人均50~60、不需著正裝又不用給服務費的米其林誰人不愛呢?平價、親民便是「添好運」走的路線。
深水埗是麥桂培最喜歡的地方。
每天上午8點,他會準時出現在福榮街「添好運」,所有相熟的人都會親切地稱之為「培哥」。雖然離開業還有2個小時,店裡卻已然一派熱鬧景象,備料、揉面、和餡、包製……五六個師傅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從早上5點一直「火熱」到夜裡10點。
你或許想像不到,在不足15平方米的廚房裡,每天要產出2000多隻叉燒包,上千籠燒麥、蝦餃、馬拉糕……因為上午10點之後,等待它們的將是無時無刻不在排隊的「吃貨」們。
作為擁有最多基層人群的大社區,深水埗始終呈現著香港生活最市井的一面,少見西裝革履的中產,也鮮有外國人扎堆的洋氣餐廳。人們偏愛那些老鋪,像是福榮街、鴨寮街、北河街,從不缺客人。
自15歲隨父親學廚,到後來成為四季酒店點心部主廚,再到創業開辦「添好運」,培哥研究了近40年的點心。這是他最喜歡吃的食物,也是其不斷嘗試、改良的動力。培哥一直強調,新鮮和溫度是評判粵式點心好吃與否的重要標準。
「一邊做一邊包,一邊賣一邊蒸。我們常說『即叫即蒸』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會提前備好讓食客來選,而是點餐後馬上蒸,保證送到餐桌上是最新鮮最燙口的。」作為廚師,他最看不得現在的年輕人每上一道菜都讓「相機先吃」,拍個不停,這樣往往錯過了品嘗的最佳時機。
「添好運」以賣包子出名,酥皮焗叉燒包是招牌中的招牌,幾乎是人人必點。與傳統白嫩的叉燒包不同,培哥的叉燒包有著金黃酥軟的外皮,像是一隻小號的菠蘿包,裡面塞滿了餡汁。一口下去,只聽見酥脆的表皮在肉汁裡爆裂開來,給予味蕾強烈的刺激。
吃點心該怎麼點?最忌諱的怕是一次點許多。「有的食客排了很久的隊,恨不得一下子點一大桌。」培哥說,真正會吃的人每次點2至3種,吃完再點,一般點上3至4輪,總能吃到最新鮮的點心。
Fusion菜與懷舊風
「這些年的香港,很流行Fusion菜,許多餐廳也願意嘗試。」培哥所謂的Fusion菜指的是一種新式概念——融合菜,可以是中西餐食元素、食材的融合,也可以是烹飪手法與口味的融合。雖然他本人一直堅持簡單、傳統就是最好的,但也會在配料上做些小小調整。「即便是一個普通的燒麥,裡面也有許多東西,常變常新是要有的。」
深水埗之所以會聚了這麼多「草根」,是因為這裡有大片的政府公屋。培哥說,在香港,很多人都是「屋邨仔」,要想了解這段歷史,美荷樓是不得不去的。1954年興建的首批徙置大廈,每座樓高6層,最初是為了用來安置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大火中失去家園的5.8萬名災民,也是香港公屋政策的開端。現在這座香港僅存的H型大廈經過活化,變身為青年公寓、四十一冰室和美荷樓生活館。其中,最受人追捧的莫過於四十一冰室,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美荷樓的原址——石硤尾邨41座。這是一家充滿了老香港元素的餐廳,紙皮石磚牆、懷舊唱片、暖水壺、兒時玩具、香港舊區風貌……濃濃的懷舊氣息包圍著每一位到訪的食客。
「在這裡,我們曾露宿街頭,一家人拿著碗筷等待救濟,等著入住徙置區。在這裡,我曾跟流浪地痞打架,流著血回家,母親沒做孟母三遷,父親平和如昔地教導我做人要有風骨,有承擔,對人心存有愛,不能有恨。」2013年,深水埗美荷樓活化計劃啟動時,導演吳宇森來到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特意寫下這樣一段話。
冰室情懷
漫步香港街頭,常常會看到用冰室做招牌的餐廳,來一杯凍奶茶和一份炒蛋多士,一定會讓你滿足感飆升。其實,冰室就是茶餐廳的前身。很久之前,冰室因為只賣冷飲和小食而得名,隨著社會的變遷,後來逐漸加入了普通餐食和粉面之類,由此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茶餐廳。許多出生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人都看過古惑仔系列電影,在《九龍冰室》裡,鄭伊健飾演九紋龍曾在這家冰室當服務生,無數影迷由這部電影認識了冰室,雖然場地原型大華冰室早已停業,但九龍冰室仍是那一代人的一段記憶。
直到今天,香港只剩下不到20家最正宗的冰室。墨綠色的地磚,老舊的電器,報紙糊上的天花板,價錢便宜又好吃的菠蘿油和奶茶,如今一提起冰室,更多是香港人的一種情懷。
有朋友說,在深水埗、中環、尖沙咀掃街,大概要貢獻10個胃。11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遍布米其林星級餐廳、粵式美食、百年老字號、中西料理、新派Fusion菜和最讓人惦記的街頭大排檔……
扎進一條條街巷,滿滿都是生活的味道,新鮮的、家常的、濃烈的、特有的,絲毫不加掩飾地暴露在人們面前,無論你是遊客還是本地人,都能感受得到。
公和豆品店
@ 深水埗北河街118號
「早已告訴自己不應感情用事,但實在每隔一段日子就專程跑一趟兒時舊居舊區這幾條老街,吃這喝那又怎少得這一碗豆花一杯豆漿。」說到公和豆品店, 歐陽應霽這樣評價。一碗豆花、一杯豆漿及一碟煎釀豆腐或豆卜,是很多熟客的習慣,逛街累了就走進去喝碗滑溜豆花歇歇腳,望著紙皮石的牆身及招牌,還吃得出懷舊的感覺。
這間於公元1893年就創業的豆品老字號店鋪,是傳統市場裡的豆類製品專賣店。店的後面就是工廠,即做即賣,特別新鮮。豆腐花好吃與否關鍵在於要滑、要有豆味,公和豆品的豆花無論冷熱都軟滑細緻、入口速溶,淡淡的豆香與微帶姜味的糖水配合得恰到好處。
愛文生大排檔
@ 深水埗石硤尾街1號C地下
1956年已開業的鐵皮排擋,全靠兩個古董火水爐,在街頭炒出各式美味,材料由洗切、快煮全在外頭包辦,街頭表演一樣,別有一番風味。推薦豉椒炒蟶子,蟶子大隻爽甜,豉椒出色,鹹香夠辣。另外必點黑椒鐵板豬手,一落刀即骨肉分離, 肉腍入味,配黑椒汁惹味香濃。
蓮香樓
@ 中環威靈頓街160號
走進這座兩層樓的建築,眼前天花板上的吊扇、鳥籠甚至是四周的字畫等舊物,仿佛都在訴說著歷史。雖然時代在進步,但創建於上世紀初的蓮香樓依然保留著「推車仔」的傳統。在熱鬧又略顯擁擠的茶樓裡,每當有燒腩卷、雞球大包、鵪鶉蛋燒麥等熱騰騰、香噴噴的點心新鮮出爐,茶客們便會紛紛站起來,走到「車仔」前,選取自己喜愛的點心。此情此景,在現在的香港已不多見。
criture
@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26樓
criture位於H Queen's頂樓,中環最繁忙的心臟地帶就在眼底,餐廳門口有一道4.5米高藝術藏書牆,還堆滿了多件當代藝術品。室內設計新潮,開放式廚房也是一道風景。食物由法籍總廚Maxime Gilbert主理,他擅長將法國烹飪技術與日本食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為食客帶來創新的法式料理體驗。
Tate Dining Room & Bar
@ 中環荷李活道210號
創辦人兼主廚Vicky Lau曾於巴黎藍帶廚藝學院深造,2015年獲選為凱歌香檳亞洲最佳女廚師,Tate Dining Room & Bar也於2018年榮獲米其林一星餐廳榮譽。餐廳供應法式及亞洲創意料理,並主張以食物來說故事,每一道菜都充滿個人風格。
勝記海鮮酒家
@ 新界西貢大街33至39號
位於西貢碼頭旁邊的西貢海鮮街,開滿一整排臨海的餐館,門前設有大小魚缸,放滿漁民捕獲的新鮮海產。勝記擁有米其林一星榮譽,很受本地人歡迎。推薦菜式包括酒糟粉絲蒸元貝和椒鹽鮮鮑魚,而當紅炸子雞、脆皮滑豆腐和手工墨魚煎餅亦是吃貨們的誠意推薦。
C LA VI
@ 中環德己立街32號25樓
位於中環心臟地帶,Cé La Vi設有餐廳、酒廊和露天酒吧Sky Bar,讓您360度飽覽高樓林立的獨特景觀,將滙豐總行大廈、中環中心以至全城最高的環球貿易廣場等都盡收眼底。酒單包括一系列葡萄酒、日本清酒和日本威士忌,也有別具創意的雞尾酒,搭配各款亞洲風味美饌。
金葉庭
@ 金鐘道88 號太古廣場港麗酒店
香港港麗酒店的金葉庭餐廳以精緻粵菜享負盛名,開業28 年來深受本地及海外饕客喜愛。自選菜譜於午餐及晚餐時段供應一系列正宗廣東佳餚,傳統精選點心和各式經典粵饌。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另設點心早餐。招牌菜包括「姜茸米酒蒸鮮蟹鉗」「上湯陳皮頭菜浸蝦球」「濃雞汁浸雞」「金葉庭炒飯」等。其中,美名遠揚的金葉庭炒飯是周星馳電影《食神》中「皇帝炒飯」的原型。
文:木真 / 編輯:Ho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