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漢朝的權臣霍光,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不犯錯誤。作為中國歷史封建王朝的第一代權臣,霍光比起後續那些封建王朝的權臣,結局要好得多,名聲也要好得多。不過作為那個時代的頂級政治家,霍光照顧得了生前卻照顧不了身後,以至他死後短短兩年,霍氏家族就被滿門抄斬,連根拔起。不過當時的漢宣帝功過分的很清楚,霍光仍被列為麒麟閣功臣之首,以示紀念和表揚。
霍光從小就被他的同父異母的兄長霍去病,帶在身邊照顧。在這個漢朝天才軍事家哥哥的幫助之下,霍光得以侍奉在當時的漢武帝身邊,在哥哥死後,霍光先後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可以說算的是漢武帝身邊的一個小秘書。漢武帝這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識人、用人,霍光雖然是沾了哥哥霍去病的光,但這個人確實是有才幹的,不然不可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要知道漢武帝可不養閒人。
漢武帝晚年猜疑心很重,晚年的巫蠱之亂,衛氏家族被誅滅,還有親戚關係的霍光卻沒有受到連累。霍光在漢武帝身邊二十多年,從來不犯任何錯誤,找不出藉口的漢武帝對霍光可以說另眼相看。漢武帝生前重用霍去病打匈奴,死後重用霍光託孤,使得之後的大漢王朝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局面,而霍光正是親手締造昭宣中興的關鍵人物。
其實漢武帝晚年由於連年的徵戰,國內矛盾比較的突出,造成了大量流民起義。當時的漢武帝將年僅八歲的幼子劉弗陵,託孤給霍光、桑弘羊、上官桀等輔政大臣。並命畫師畫周公輔成王,賜給霍光,那意思很明顯了。可儘管如此,霍光還是小心翼翼,反覆詢問漢武帝,直到漢武帝做出明確的答覆,可見霍光是多麼的謹小慎微。正所謂伴君如伴虎,霍光也不能保證這是否是漢武帝的試探行為。
繼位的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就被漢武帝臨死前給處死,這是漢武帝防止皇帝年幼,後族幹政。漢武帝死後,由於皇帝年幼,導致其他政治勢力蠢蠢欲動。霍光身為首輔大臣,自然成為眾矢之的。霍光因阻止上官桀家族的封官,與輔政大臣上官桀結怨。上官桀父子聯合燕王劉旦、蓋長公主、以及另一名輔政大臣桑弘羊組成了聯盟,準備聯合造反,誅殺霍光,廢掉劉弗陵,立燕王為帝。
身為大司馬、大將軍的霍光,宮中內外掌握著一切,雖然沒有他哥哥霍去病、舅舅衛青那樣的軍事才能,但對付這些從沒上過戰場的文官,那可以說是手到擒來。擺平了這些造反派之後,霍光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代天子輔政。在漢昭帝劉弗陵時期霍光休養生息,使得漢朝擺脫了漢武帝晚年的國內疲憊狀態。
不過可惜的是漢昭帝比較短命,20出頭就駕崩了,沒有留下後代,於是霍光跟群臣商議,改立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帝。只不過劉賀不甘心當一個傀儡皇帝,剛剛繼位就想除掉霍光。霍光在宮中經營多年,朝中勢力盤根錯節。還沒站穩腳跟的劉賀跟身邊人舉事不密,結果被霍光率先動手,上奏太后將劉賀給廢掉了。昌邑王劉賀也成了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在位僅僅27天,就被霍光宣布「造惡3000條」,給輕鬆擺平了。
可以說霍光擅行廢立之事,為後世的權臣開了效仿的榜樣,因為之後歷代的權臣都自比霍光,為了廢掉皇帝,標榜是忠臣,這些被廢掉的皇帝反而都被扣上昏君的帽子,實在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既然能廢一個皇帝,肯定就能再立一個皇帝。霍光廢掉劉賀之後,天下一度出現了二十多天沒有皇帝的狀況,說明當時的霍光真的是發動了一次政變,因為確實是事出突然。
霍光又迎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為帝,這就是後來的漢宣帝。漢宣帝比較的聰明,不像劉賀那樣急不可耐。漢宣帝即位之後,霍光表示要還政給皇帝,結果漢宣帝為了安撫霍光,照樣事事先請示霍光。功高震主的霍光,讓漢宣帝有一種朝不保夕的感覺,他必須隱忍。自己的原配妻子許平君被霍光的老婆給毒死了,漢宣帝也忍了下來,立霍光的女兒為後,這基本上算是要秋後算帳了。
小心翼翼了一輩子的霍光,令人諷刺的是自己的後輩沒一個成才的,霍光的政治才能沒有一個人繼承,這樣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了重要的伏筆。霍光一死看似軟弱無能的漢宣帝,將霍氏一族連根拔起。霍光的後代們本來也想學霍光廢掉漢宣帝,另立新皇帝,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霍光能幹的事,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廢立皇帝這種事是頂級政治家才能做出來的事,不能有任何的短板。
幾十年後漢朝的王莽有樣學樣,成了第二個霍光。王莽可是吸取了霍光的教訓,不甘心僅僅當一個權臣,又前進了一步,自己做了皇帝。後續歷代的權臣光學霍光做的事,卻沒學到精髓,而霍光死後的結局都被歷代權臣學全了,那就是權臣真的沒有好的結局,除非擺脫權臣的身份,再前進一步。不知道廣大的史迷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東吳最後的開拓者,就是周瑜,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