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劉徹的嫡曾孫、衛太子劉據的孫子,西漢王朝的第7位皇帝。
他在位期間,奪回了被霍氏霸佔的皇權,大力整頓吏治,勤於發展生產,使西漢歷史上出現了著名的「昭宣中興」的良好局面。
他的一生,既坎坷又傳奇,他是西漢中期著名的「中興」之君。
從牢房中走出來的皇帝
劉詢,本名病已,生於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
他的祖父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衛太子劉據,祖母乃是太子劉據的姬妾史良姊。史良姊生下了劉詢的父親史皇孫劉進,劉詢的出生也算十分顯貴。
可是劉詢才當了5個月的貴族,就淪為了階下囚。這年七月,西漢朝廷發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等都死在這場慘禍中。作為劉據子孫的劉詢一家,也成了這次禍亂的直接受害者。劉詢的父親、母親都被殺了,祖母史良姊抱著尚在襁褓中的劉詢進了監獄,這一進就是5年。
劉詢的童年就從囚犯開始了。監獄的生活自然是艱辛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劉詢這麼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僥倖活下來,實在是要感謝獄吏邴吉。
邴吉正直善良,他知道「巫蠱之禍」是個冤案,對劉詢一家的遭遇十分同情,就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小小的嬰兒劉詢。他從獄中找來兩個女犯作為劉詢的乳母,又拿出自己的俸祿為他添置衣食,這樣總算保住了小劉詢的命。
不過劉詢的囚徒生活也差點不能過了。公元前87年,漢武帝得了重病,一些方士就對武帝進言,說陛下身體欠安,是因為長安監獄有「天子氣」,只有將長安監獄裡的所有犯人都殺掉,陛下的病才能痊癒。
武帝晚年迷信方術又怕死,就馬上下令殺了長安監獄裡所有的囚犯。幸虧邴吉再次挺身相護,4歲的小劉詢才又一次死裡逃生。
劉詢在監獄裡待到5歲,命運終於出現了轉機。新帝劉弗陵登基,天下大赦,劉詢終於走出了牢獄。此時他的祖母史良姊已經亡故,劉詢就由好心的邴吉送到祖母的娘家撫養。
史良姊年邁的老母親對這個可憐的孩子十分疼愛,對他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精心。
邴吉回去後還將劉詢的身份報上掖庭宮廷官署,這樣,劉詢終於恢復了皇族的身份,從此生活費由宮廷發放。按照制度,未成年的皇室子弟要由掖庭令看管撫養。
劉詢雖然是宗室子弟,但是他無依無靠,生活過得並不寬裕,好在掖庭令張賀對他十分照顧。張賀曾是衛太子劉據的舊屬,他顧念舊恩,對劉詢十分關心,還自己出錢為劉詢請最好的老師來教授學業。
劉詢就這樣長到17歲,已經到了娶妻的年齡,但他只是一個落魄皇孫,孤弱無依,根本無人願意把女兒嫁給他。還是張賀相助,給他聘下了掖庭監獄的典獄長許廣漢之女許平君為妻。
劉詢成婚後,夫妻和睦,不久就有了兒子劉奭[shì]。這樣,劉詢就過上了妻兒相伴,共享天倫的幸福生活。至於當皇帝,離他太遙遠,劉詢是想都不敢想的。
劉詢登基,實在是有些僥倖。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漢昭帝劉弗陵暴病身亡,年僅21歲,昭帝連子嗣也沒有留下,這樣就只有從劉氏宗室子弟中選擇繼承人了。
負責此事的正是權臣霍光。霍光是武帝臨終前留給昭帝的輔政大臣,他兢兢業業輔佐8歲的昭帝多年,君臣二人和睦互信的佳話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
可霍光掌權久了,人也逐漸變得驕橫,對權力的欲望也越來越大,他不想放權,就要物色一個言聽計從、易於操縱的傀儡皇帝。大臣們提議立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霍光認為這不是他想要的合適人選,就否決了。
霍光經過反覆挑選,決定迎立昌邑王劉賀。可劉賀急著當皇帝,就帶著一班人馬來到長安,準備用自己的班底來掌權,這自然犯了霍光的大忌。霍光等人聯名上書皇太后要求廢帝,結果劉賀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趕下臺了。
霍光再次挑選繼承人時,邴吉向他推薦了劉詢。邴吉是劉詢的救命恩人,此時他已經升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這次他又幫了劉詢。
霍光經過慎重考慮,也選中劉詢了。劉詢是衛太子劉據的孫子,人們都對劉據慘死很同情,所以擁立劉詢容易得人心。
而最關鍵的一點是,劉詢來自民間,毫無背景,且年紀不大,沒有從政的經驗,平時也是個安分守己的人,這正是霍光最容易控制的人選。於是,18歲的劉詢就這樣幸運地坐上了皇帝寶座,即漢宣帝。
韜光養晦剪除霍氏
劉詢僥倖當上了皇帝,不過他並沒有實權,朝政全被霍光把持。
劉詢還在民間時就聽說過霍光專權之事,而劉詢自己從小就受到皇權鬥爭的牽連,歷盡磨難,所以劉詢登基後一直小心謹慎,從來不敢忤逆霍光。
劉詢從小在那樣的環境中長大,他養成的隱忍功夫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到的。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霍光以還政給皇上來試探劉詢。劉詢心裡清楚這只是一個形式,自己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霍光鬥,就極力謙讓,讓霍光繼續任原職處理國事。
為了表示自己對霍光的信任,劉詢還宣布大小事都要先報知霍光,再奏知自己。劉詢還對霍光大力褒獎,對霍氏一族封邑封侯。
這樣劉詢總算穩定了朝堂,初步鞏固了自己的皇位。
不過劉詢的隱忍退讓,讓霍光以為他膽小懦弱,就不把他放在眼裡,更加肆無忌憚起來,成了西漢王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霍氏一黨遍布朝野。
霍光的手還伸向了劉詢的後宮。劉詢當上皇帝後,封自己的結髮妻子許平君為皇后,這一點當時就遭到了霍光的反對。
霍光想把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嫁給劉詢,好得到皇后之位。但是大臣們還是支持劉詢立許皇后,所以霍光只好暫時作罷。
按照慣例,皇后的父親應該封為列侯,可霍光堅決反對,說皇后之父、典獄長許廣漢只是一個「刑餘之人」,不許封侯,最後劉詢只好封自己的嶽父為「昌成君」。
霍光對皇后之位還是沒有罷手。許皇后原本為劉詢生有一子,入宮2年後又有了身孕。在許皇后臨產前,感到身體不適,就召女醫淳于衍入宮問診。
霍光的夫人就趁機買通了淳于衍,讓她在皇后的湯藥中摻入孕產婦禁用的附子。結果,可憐的許皇后生下一女後不久,就病重身亡了。
劉詢與皇后的感情很好,他對皇后之死非常傷心,就用心追查死因,結果很快就查出了端倪。劉詢心裡明白是霍氏下的毒手,卻只在心中忌恨,而不在臉上露出一絲不滿。沒過多久,霍光的女兒霍成君就進了宮,繼任皇后之位。劉詢依然不動聲色,他的隱忍功夫實在是一流。
劉詢在霍光的淫威下做了6年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他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伺機扳倒霍氏集團,奪回政權。
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攬政20多年的霍光去世。不過客觀來說,霍光執政還是有一定成效的,他按照武帝臨終前的遺詔,收拾好了武帝留下的爛攤子,保證了西漢王朝的和平穩定,為劉詢後來的治國理政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現在霍光一死,劉詢感到自己親政的時機到了。
劉詢親政並不急迫,他制訂了周密的計劃,一步一步地向著自己的目標靠近。
首先,他以帝王的規格厚葬了霍光,並加封霍光的侄孫霍山為樂平侯,並授予重權,讓霍氏以為自己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樣跋扈橫行。等到霍氏完全放鬆了戒備之後,劉詢才悄悄開始行動。
霍禹
他先解除了霍光的兩個女婿的東、西宮衛尉的職務,接著又免掉了其兩個侄女婿中郎將和騎都尉的重要軍職。等到霍氏集團發現情況不妙,劉詢又立刻免掉了霍光兒子霍禹的右將軍一職。
霍光的夫人還以為自己高高在上,她指使自己的女兒霍皇后對太子劉奭下毒,劉詢早就對此嚴加防範,結果霍上,她指使自己的女兒霍皇后對太子劉奭下毒,劉詢早就對此嚴加防範,結果霍皇后沒有得手。
劉詢繼續不動聲色地將朝中的霍氏餘黨逐一剷除,將兵權也慢慢收回了。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失去權勢的霍氏餘黨決定孤注一擲地發動政變,陰謀廢了宣帝,立霍禹為帝。劉詢早就做好了準備,將他們一網打盡,霍禹被腰斬於市,霍皇后被廢,並打入了昭臺冷宮。
劉詢用了8年時間,終於剷除了霍氏集團,奪回了大漢皇權。不過劉詢是非分明,他並沒有抹殺霍光的功績,他晚年曾在麒麟閣設置功勳畫像,而霍光仍然位列第一。
勵精圖治中興盛世
劉詢把政權奪回手中後,就開始集中精力治理國政。他幼年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從小在民間對百姓疾苦的了解,都成為他施政的基礎。
劉詢對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都進行了系統的調整,這些措施後來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劉詢親政後首先就是加強君權。鑑於霍光專政的教訓,劉詢實行中書制,即擴大了由宦官控制的中書的權限,所有上書下達,都經由中書,直接傳遞到皇帝手中,尚書省的權力就大大削弱了,這樣從制度上強化了君權。
劉詢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整頓吏治。他在民間生活十幾年,深切地體會到要想使普通百姓過上安穩日子,吏治是關鍵。而地方官大多貪汙受賄,營私舞弊,甚至草菅人命,這就是百姓受苦的根源。
於是劉詢將昭帝時廢止的刺史制重新啟用,恢復了刺史監督郡縣官員的制度。
不僅如此,劉詢還事必躬親,每個地方官和刺史去任職前,劉詢都親自接見,勉勵他們造福百姓,並且要他們寫下保證書,然後依此對他們進行考核。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循名責實」。這些做法使得宣帝時期的吏治十分清明,平民百姓受益匪淺,從而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安定局勢。
劉詢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肅清司法,平反冤獄。
這也是從他自己的切身體會得來的,他還沒懂事就進了監獄,並在牢中生活了5年。劉詢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自己的政治特點,他說:「霸、王道雜之。」「霸」就是要講法制,「王」就是要體恤民眾,要行仁政,劉詢的政策就是讓這兩者結合。他一面強調執法嚴明,嚴厲懲治不法官吏和豪強惡霸,一面廢除酷法,主張寬刑,為百姓平反冤獄,緩和社會矛盾。他在位期間,還曾十次大赦天下。
劉詢在經濟上,也繼續實行文帝、景帝和昭帝時期的輕徭薄賦方針,對百姓十分憐憫體恤。
他不僅平抑物價,打擊奸商,還多次下詔鼓勵發展生產。在宣帝的帶動下,地方官員也都把勸農科桑、發展生產當成最重要的政事來抓。宣帝還派出農學專家蔡葵巡視全國,對農業生產進行科學指導。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西漢歷史上著名的「中興盛世」。在宣帝後期,經濟繁榮,農業連年豐收,為了防止「穀賤傷農」,劉詢還設立「常平倉」,用國家力量來幹預糧食價格,從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西漢的經濟發展了,思想文化也很快活躍起來。除了儒家,其他學說發展也很快。劉詢主張各種文化兼收並蓄,還曾親自主持召開經學大會。這段時間有許多學術創作流傳後世。
劉詢在外交上的作為,也是很讓後人稱道的。
漢武帝曾經窮兵黷武地擴大領土,趕走匈奴,不過武帝這種做法不僅極大地損耗了國力,而且也沒有徹底地收服周邊各少數民族,武帝死後,匈奴人就又來了。
宣帝劉詢在對待周邊少數民族的問題上,採取了軟硬兼施的方針。
第一,他在邊境屯駐重兵,使得匈奴不敢輕易侵犯。
第二,他聯合西北的少數民族多次夾擊匈奴,把匈奴趕得逃都沒有地方去。
第三,他步步為營,把匈奴趕出西域後,就立即建立都護府,使之成為大漢的領土。
第四,他還繼續堅持漢代以來的和親政策,對各少數民族進行懷柔安撫。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來到長安朝見漢宣帝,這標誌著匈奴已經成為大漢的屬國。這件事是大漢150多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也是漢武帝傾全國之兵也沒有完成的功業。
從此,漢匈之間近200年的戰爭結束了,北方的邊境居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大漢與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進一步發展,各民族加快了融合的步伐。
後記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病逝,終年43歲。他死後葬於杜陵(今陝西西安東),諡號「孝宣皇帝」,太子劉奭繼位,即漢元帝。
宣帝在位25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長安牢獄中走出的皇帝,他粉碎了權臣專政,平服了匈奴,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昭宣中興」。
史家點評:
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也,故於望之有臭味之合焉。
——明末清初·王夫之《讀通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