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新生入學式
中新網2月14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本經濟近年不景氣,目睹競爭激烈的世道,為人父母者更認為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說考大學是考學生,那麼被稱為父母與考生一起考學的私立中學考試,則更進入熾烈的考試戰,今年,日本首都圈私立中學報考率已經達到16%,每6個小學六年級學生裡就有一名考私立,而具有「望子成龍」傳統的中國人父母,更對子女教育傾注了極大的熱忱。時值考學放榜的高峰期,考學的華人考生與父母都經歷了一場「苦戰」,也收穫了幾多成果。
子女雙雙「跳龍門」
在日本,一般華人子女在考學問題上都比較努力,考上日本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等公私立一流大學的考生比比皆是,在今年的考學中,中國人張忠軍的一雙兒女雙雙創出好成績。
張忠軍的女兒廣富悠洋子今年考上了早稻田大學建築科學士碩士連讀班,在學6年,畢業後能得到學士與碩士雙學位。
廣富悠洋子從小在中國北京的爺爺、奶奶、姑姑家裡寄讀,在普通的中國小學學習,12歲時才回到日本。
和其他的孩子比起來,剛回到日本時日語有很大差距的, 也使她感到很苦惱。但是由於中國的學習進度比日本快,她在數理化及英語都在班級裡領先,加上她在中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經過半年的刻苦努力,整個學習成績就與其他同學沒有什麼區別了。在考高中的時候,她考上了有名的私立順天高等學校,學習成績一路領先。
她立志要考上日本私立名校早稻田大學的建築專業,在高中最後一年,她還特意進早稻田大學的補習班補習一年。
為了對應考試,廣富悠洋子在學好普通課程的同時,努力學習建築知識,她託在美國的表哥為她收集了很多美國的建築方面的資料,自己也在日本和中國考察各種傳統建築與先鋒派建築,接收了許多嶄新的建築理念,光照片就照了1000多張。
報考早稻田大學建築科一般都要通過兩次考試,但是由於廣富悠洋子在第一次考試中成績特別突出,在第二次考試時主考官就沒有對她提問,據說還拿出許多她在論文中所涉及的問題向別的考生提問,認為她的論文早已達到了大學生的水平。
張忠軍的兒子廣富樂洋去年考高中,他考上了有名的公立東京都立城東高等學校。
廣富樂洋不僅文化課在全年級200多名學生中名列三甲,而且擅長體育,是校籃球隊與足立區中學生籃球隊裡的主將。在報考公立東京都立城東高等學校時,學校推薦了兩名學生去應試,其中就有廣富樂洋。
在各個學校選拔的優秀人才的激烈競爭中,廣富樂洋脫穎而出,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廣富悠洋子和廣富樂洋的母親廣富春美對記者說,孩子們都爭氣,使我們感到了很大的安慰。當時我們覺得孩子既然是中國人,就一定要會說中國語,因此把他們送回中國學習。當時公司裡還有人認為我們是為了掙錢把孩子送了回去,說將來孩子說不好日語,在日本生活會很困難,並以自己的孩子不會說中國語為驕傲。
但是現在看來,讓孩子從小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文化是很有意義的,可以使他們吸收各國教育的長處,接收更多的新鮮的知識,對他們的成長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從我們的兩個孩子來看,他們能把中文和日文都說得和母語一樣,又會說英語,這使他們將來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中發生更大的作用。
華人魏先生夫婦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生在日本,長在日本。一雙女兒都在日本的公立小學讀書,今年雙雙考入私立女子中學,經歷了一番苦鬥。在得知女兒成功入學之後,一家四口倒頭大睡,作為對過去一年身心俱疲的補償。回顧為女兒考學而全家奮鬥的日日夜夜,魏先生向記者表示:考學是考孩子更是考父母。
魏家的雙胞胎女兒生於2000年,是一對「小龍女」。魏先生說對日本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學校對學習沒要求,考試成績不公布,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卻沒有上進心和競爭力。為了女兒們能考取私立中學,魏先生從三年級開始就讓孩子上了私塾,走上了全家趕考的慢慢長路。
魏先生夫婦並不寄望女兒們未來大富大貴,只希望她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中日英三種語言,長大後成為活躍在社會上的自我獨立的女性。為此,讓兩個女兒入讀名門私立中學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魏先生說,孩子們三年級入讀私塾時,還處於厭學期,滿腦子想的都是玩而不是學習,到了六年級,才進入學習狀態,能夠坐定兩個小時認真學習了。孩子讀私塾補習班,主要是為了獲得學習環境,有了比較,有了競爭,孩子才會逐漸養成上進意識。不過,孩子白天上公立小學,晚上讀私塾,無論從時間、精力、財力各方面,都給父母帶來了很大壓力。
魏先生為孩子考取私立女校,費盡心思。歸納起來:1、父母根據孩子的現有學力,分析出可以報考的學校,幫助孩子制定「本命校」、「保底校」、「挑戰校」的考學戰略;2、報考的學校,不僅要父母滿意,還需孩子喜歡,所以父母帶著孩子參觀各類學校,達11所之多;3、為了適應考試的臨場氣氛,孩子除了參加首都試驗中心舉行的模擬考試外,還提早參加了位於千葉縣的東海大學附屬浦安中學的入學考試,作為練兵之用;4、在考試之前要讓孩子吃好、睡好,還注射了流感預防針,隨身戴口罩和酒精消毒液,就怕生病。
孩子學習忙,全家日程緊。孩子每天下午放學後,四時半進塾學習;媽媽做好便當,晚六時送去;爸爸開車,晚九時把孩子接回來;回家後繼續做作業到深夜是經常有的事。新年過後,進入考學衝刺階段。元旦休息一天,1月2日開始就進入了朝九晚九的學習日程,周末還要請家庭教師補課。孩子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強化訓練,父母作為陪練也走到了崩潰的極限。
參加考試的那一周,父母每天早起做炸豬排飯(日本豬排的發音中有與日語「勝」字相同的音階),讓孩子連吃五天,以取「勝」字諧音,祈願考試順利。在離家最近的車站,塾裡的老師每天趕來聲援,鼓勵孩子們勇闖難關;在考場門口,各個學習塾的老師們匯聚在一起,與同學們握手,為學生們鼓勁加油,在入場前高喊「FIGHT」。經過這樣的衝刺和折騰,兩個女兒不負父母一片苦心,在第一時間分別考取了實踐女子學園和玉川聖學院,為今後的發展打開了門扉。
魏先生雖然暫時放下了一顆懸浮多時的心,但算算過去一年來的付出,真是不堪重負。三年級上學習塾,一人一月36000日元,兩人72000日元。六年級上學習塾,一人一月7萬多日元,兩人15萬日元,每周請家庭教師還要付錢,每月花在孩子身上的學習費用就超過20萬日元。魏先生的感受是,孩子的成績是鈔票堆出來的,特別在臨考前最後半年,成績與金錢絕對成正比。臨到考學,一所學校的報名費2萬日元,兩個女兒各報多所學校,報名及相關費用就花掉近40萬。考入私立中學後,第一年的學費超過100萬日元。那些名門學校都到新宿伊勢丹、日本橋三越這樣的高檔百貨店去定製校服,價格絕對不會是小數目。學校方面已經發來了通知,自願為學校教育事業捐款,10萬日元一個單位,二個以上起付,雖說認捐自由,從面子來將不付不行。魏先生屈指算來,從去年3月到今年4月,連頭帶尾為兩個孩子考學花掉近500萬日元,還不算去年311大地震後為了避難而先去關西後回中國的「逃難費」。
考學考學,是考孩子更是考父母。有了剝皮抽筋式陪考經歷的魏先生,開始安排兩個孩子中學六年大學四年,還打算讓她們出國留學。面對今後十年的慢慢長路,他覺得眼前一黑,金星亂飛。誰說日本的教育質量、學習壓力、家長負擔不如中國?無論中國還是日本,考學市場張開的都是血盆大口,吃人沒商量的。
日本每年的大學考試期間從1月持續至3月。創辦於2004年、目前已經成為日本留學輔導第一品牌的名校志向塾馮老師告訴記者,名校志向塾2012年度留學生升學榜業績顯著,眼下已經有5、60名學生考上早稻田、慶應大學,其他私立大學還將陸續發榜,而國公立大學要等3月上旬發榜,往年考上早稻田大學理工科的留學生,近三分之一都出自於名校志向塾。在日本考大學,考學情報最重要。
馮老師說,近年來,隨著日本政府30萬留學生計劃的實施,來日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逐年攀升,現在已經突破十萬人大關。與之相對的,升學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競爭越發激烈。眾所周知,報考日本的大學,日本留學考試的成績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幾乎所有的語言學校,無論是日語教學,還是基礎科目教學,都不是針對留學生考試的。
名校志向塾主要是彌補日本語言學校的不足,讓留學生明確自己的方向並掌握學習方法,同時提高日語水平和文理知識,提升日本留學生考試的成績,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考上理想的學校。而留學生欲進入日本一流大學,同時參加留學生考試和Center考試,可以得到雙保險。留學生考試和Center考試每年的考題變化很大,每年對考題內容的預測及如何報考大學都是一門學問,而且年年有變化。同樣一所大學,像早稻田大學,根據專業不同,考學也有難易,有的專業熱門,競爭相當激勵,甚至於不亞於東大的難度,而有的專業屬於冷門,相對好考,因此說考學情報、信息最重要。
日本大學數量雖多,但是國公立、有名私立大學的競爭激烈。中國留學生的報考一般都集中在一些所謂「熱門校」上,比如說東京大學、早稻田、慶應大學等。中國留學生每年想考東京大學的有百人以上,但是東大每年招收的本科留學生只有10人左右,名校的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在日本考大學,除了需要參加留學生考試,還需要通過該校內考以及面試。TOEFL/TOEIC成績也可以作為參考,跟中國單純的以分數決定不同,在日本,以上所提的每個環節如果出現失誤,都可能會導致不被大學錄取。相反,如果在某個環節表現得特別出色,比如說面試表現突出,即使考生還有某些地方不足,也可能被錄取。
馮老師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打工而來日本的留學生越來越少,以考名校為目標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家長們捨得為孩子花本錢,投入更多的資金,讓子女能夠在日本上名校,學到真本領。對留學生而言,不管你在國內是否是一個優等生,如果來日本留學,那麼大家就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一個全新的舞臺,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創造奇蹟的。有一些學生在國內就已經通過日語一級能力考試,來日後只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考進了名牌大學。去年一位中國國內清華大學退學的留學生,考入了東京大學法律專業。而復旦、北大等高素質留學生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