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對於輿論場上廣為關注的「中小學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問題,已經有至少10個省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對此作出回應,發文叫停。
通過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一紙發文,釐清家庭和學校在孩子教育中的邊界,讓這些地區的家長免受「批改作業」之苦,初衷當然是好的,但細想此舉,又顯得有些多餘——
按照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在「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部分,就有「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或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強化面批講解,及時做好反饋」的明確要求。如果一項已有明確規定的做法,尚且需要地方教育部門發文才能得到貫徹落實,這是不是也值得深思?
需要指出,雖然多地叫停「家長批改作業」符合公眾期待,但具體而言,多數家長其實早已認可「學生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合力達成」的理念——在很多城市,關注、參與孩子的學習,做好跟老師、學校的互動溝通,已經成為家長的基本認知,令家長反感的只是個別學校、教師的強制行為。令人產生情緒對抗的是將批改作業變成了家長的必選項,將本該由學校負責的「學校教育」強行劃入到了「家庭教育」部分,教育者就有了「甩鍋」之嫌。
對於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還教師,教育部門的發文肯定能發揮作用,但我們也有必要考慮一下:教師為何要讓家長批改作業,他們真是故意推卸責任嗎?
或許,把作業交給家長批改,是有一些教師故意為之,也有一些教師是不得已而為之。應該看到,相當一部分老師除了公眾熟知的科目教學,還有很多碎片化的學校任務,當一些本不屬於教學範疇的內容成為老師的工作量,那勢必會減少他們批改作業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將任務「分包」給家長。顯然,要讓批改作業的調整落到實處,需要認真評估教師的實際工作量和內容,同步作出優化。
此外,眾所周知,現代家長們「壓力山大」,也絕非批改作業一項造成,壓力的源頭更在於我們並不知道要如何培養孩子——面對全社會「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設定,眾多家庭焦慮不堪,孩子們成為一個個待比拼的個體,且越來越低齡化。面對幼升小、小升初等各種重要節點,他們不得不刷題訓練各類知識點的熟練度,也不得不用足雙休日、寒暑假輾轉各種機構接受培優。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家長們哪怕不需要批改學校的作業,也會為自己的孩子布置、查看各種課外作業,用各種方式參與孩子的學習中去——這時候,政府發文叫停家長批作業,實效究竟有多大?
可見,叫停「家長批改作業」的初衷雖好,但能不能給家長減負,依然要打一個問號。只要比拼的思維不變,教育焦慮不消失,家長就註定要拼盡全力陪著孩子奔跑在各種起跑線上,要改變這些,恐怕還要向更深層次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