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否應該批改作業連日來引發不少網友討論。11月10日,遼寧省教育廳在其官網公布《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其中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親自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10日,記者梳理發現,從2018年至今,已有遼寧、浙江、海南、河北、廣東、山東、貴州、廣西、山西和陝西等至少十個省份教育部門出臺相關文件「叫停」家長批改學生作業,有的地方明確定期開展作業督查,甚至將作業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建議,家校共育必須清晰地界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才能給孩子成長營造健康的環境。
網友評論
不少網友表示支持:現在的家長也太累了每天上班工作回家還要看孩子寫作業看到半夜壓力實在太大了。
延伸閱讀
讓家長群變味的其實是分數指揮棒
並非懷疑老師的認真負責,也不能指責老師的要求高,更不能否定讓家長參與的方法,但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家長群,的確淪為視頻中家長痛斥的樣子,成為家長的「作業群」。說實話,估計很多老師也覺得冤枉,因為這都是為了學生好,甚至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在一浪接著一浪的減負呼聲下,學校和老師已經不敢再留大量作業,而家長又迫切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以便考出好成績;再加上嚴苛的輿論壓力,又讓老師不敢動用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懲戒權」,減負與成績矛盾相互交織,剪不斷理還亂。怎麼辦?只能讓家長承擔起過多的責任。
家長過分參與,壓力自然增大,家長群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壓力群」。為了你們的孩子,老師們師出有名、理直氣壯;為了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其實,比帶給家長壓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長群裡的價值觀扭曲。教育不只是知識,更是為了做人,老師要為人師表,家長要甘作表率。但很多家長群裡充斥的,是虛偽的客套、違心的點讚、錯位的安排,甚至聯袂作弊……告訴孩子不能說假話、不能做違心事,不能表裡不一,老師和家長卻在家長群照做不誤。一個家長群就是一面鏡子,能照出社會和人性的複雜,也照出了當前的教育生態。
表現在群裡,根子在現實。家長群暴露出的問題,並非個別學校和老師有,而是具有普遍性,涉及當前教育大環境。當分數和升學還是說一不二的指揮棒,當把每一個孩子都當全才去培養,當難以抵禦社會上販賣的各種教育理念的裹挾,特別是當老師的要求與家長的希望不在一條線上,類似家長群裡的這些問題,估計會長期存在。
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但培養未成年人,不止需要一個家長群,起碼不需要畸形變異的家長群。
原標題:全國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個別納入學校績效管理
來源:綜合 澎湃新聞 網友評論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