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數據顯示,91.7%的家長在育兒中會感到困惑,僅有8.3%的人不會在育兒中有困惑。」
從這個調查數據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多數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是不太自信的,並且無法做到精準的育兒。
孩子的成長過程,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育兒知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因家長不懂這些育兒知識,所以在育兒過程中,會出現困惑的行為。
可見育兒知識對家長的重要性!比如在給寶寶洗澡的這件事情上,多數家長因不能把握好時機,從而造成了一系列自己不想看到的後果。
寶寶今天不知為何突然鬧肚子,真的是下拉上吐,本來已經決定了帶她去醫院看看,但是她卻吐了自己一身。
看到吐了一身的寶寶,佳佳媽媽想著還是給她洗個澡,整理乾淨之後,再帶她去醫院,結果等給寶寶洗完澡之後,好像問題又嚴重了。
寶寶幾乎嘔吐不止,還伴隨時不時的拉肚子。嚇得佳佳媽媽趕緊帶孩子去了醫院,幸好醫院離得很近,沒多久就到了。
到了醫院經過檢查之後,醫生在詢問了情況後,對她說,本來孩子已經身體不適了,在這種狀態下,還給她洗澡,就會導致問題加重。
聽了醫生的話,佳佳媽媽才知道是自己害了寶寶,如果自己知道這種情況下,不能給孩子洗澡,是不是她就不會遭這份罪了?
生活中,給寶寶洗澡的這件事情上,本身就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不只是佳佳媽媽,很多媽媽都因不知道這些育兒常識,犯過錯誤。
因此,為了避免更多的「意外」出現,家長們需要知道如果有這6種情況,就不要給孩子洗澡了!
1)寶寶睡神來了後,不宜洗澡
「一般情況下,洗澡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各種系統加速循環、心率加快、血壓腦文升高等變化。」
而當寶寶在睏乏想要入睡的情況下,他身體內部反映的是跟睡眠有關的「慢波」。
因此,受到洗澡的身體刺激,會導致本來已經很困的寶寶出現「越洗越興奮」的情緒,從而讓寶寶不再想睡覺。
2)寶寶肚肚餓了後,不宜洗澡
「洗熱水澡的時候,熱水會加速體表的血液循環,從而導致對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減少,從而導致缺氧缺血等,這也是洗澡時候為什麼會出現頭暈等的原因之一。」
而寶寶肚子餓的時候,不論是能量還是血液出於對身體的保護,會更側重於對心臟、大腦等這些重要器官的供應,而對體表的供應相對來說比較少。
因此當寶寶在肚子餓的時候洗澡,就會導致其出現低血糖的問題。
3)寶寶吃寶寶以後,不宜洗澡
當寶寶吃飽之後,為了消化食物,身體內部的消化系統開始工作。如果這個時候洗澡,因受到體表加速循環的影響,從而導致消化系統並不能像平時那般正常的工作。
所以就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嘔吐、拉肚子等腸胃不適的問題。
4)寶寶打完疫苗後,不宜洗澡
寶寶打完疫苗後,身體上會留下肉眼不輕易看見的針眼,如果這個時候給其洗澡,那麼有可能引發針眼的感染。
5)寶寶生病後,不宜洗澡
當寶寶出現拉肚子、嘔吐等健康不適時,不建議讓他洗澡。
原因是洗澡的過程,一定程度上會因加快體表的循環,從而提高身體的一個基礎代謝,從而會導致對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繼而易出現低血糖、頭暈等健康不適。
6)寶寶皮膚有創傷時,不宜洗澡
一般情況下,寶寶皮膚上有創傷時,為了避免傷口的感染,是不建議洗澡的。
但是如果寶寶的皮膚創傷不大,可以通過防水敷貼的方式對傷口進行外敷後,還是可以洗澡的,只要傷口不被洗澡水感染到即可。
1. 不要在洗澡過程中,中途離開
孩子畢竟沒有自保能力或者自保能力比較小,因此當危險來臨時,他們並不能做到對自己的保護。這就需要家長的時刻保護。
2. 不要在洗澡過程中,中途加水
有些家長給寶寶洗澡的過程中,會覺得水比較涼,就加一些熱水,這樣做的後果後兩種:
① 寶寶可能不喜歡
寶寶對溫度的感知跟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感知普遍會比大人要低,也就是大人覺得涼的水,可能在他們看來是正好的。
② 可能弄傷寶寶
加熱水的時候,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會導致濺出的熱水傷害到寶寶。
3. 不要在洗澡過程中,用大人的沐浴露
相對來說,兒童專用沐浴露中含有的刺激物會比大人用的沐浴露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