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除了阿勒泰和東北地區,冬天自然降雪量都不大。
那麼滑雪場的雪都是哪兒來的呢?
答案是:都是假的!
換句話說,都是人造雪!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不同的雪場的雪質千差萬別?
一臺100萬的壓雪車和600萬的壓雪車造出來的雪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邀請了一位「雪」專家,一起聊聊滑雪場的「雪」。
本文字數:4280字
閱讀時長:10分鐘
本期嘉賓:二毛(毛新剛)
壓雪車中國總代理
採訪| 雪兒
編輯| 搜啵啵
推薦人| 王雙龍
在極限時間「冰雪100人」第25期文章《破解滑雪場四季運營難題,賺雪道之外的錢?》中,雪場經理人張力濤告訴我們,雪場最大的成本是水。
而這個水,就是用來造雪用的。
除了個別地區,中國絕大多數的滑雪場的雪都要依靠人工造雪,早期的雪場,由於那時候還沒有造雪設備,只能從山上人工搬運天然雪來填充雪道。
老塞北滑雪場天然雪豐富 圖/郭敬
或許一些老雪友還能想起來老塞北滑雪場,只有天降大雪,纜車才開放,看天營業,不過,現在不造雪的老塞北早就停業了。
當時老塞北滑雪場的滑雪者 圖/郭敬
那也早是20世界末,21世紀之初的事情了。
二毛也是那時候開始接觸滑雪的,2001年,二毛在遼寧弓長嶺滑雪場,以一名滑雪教練的身份開啟了他與滑雪的不解之緣。他也告訴我們,自打滑雪之日起,「二毛」這個名字也就這麼一直叫下來了。
只不過,當時加入滑雪圈的時候,他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壓雪機方面的專家。
01
你造嗎?
滑雪場的「假」雪都是咋造的?
天下不雪,人來造。真雪,顧名思義就是天然雪,而「假」雪,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造雪。
首先,先和普及一下天然雪與人造雪的基本區別。
天然雪最大的特點就是密度比較小,很輕,而人造雪屬於冰粒狀的,比較重,這也會讓滑雪愛好者有不同的體驗。
看到這,你可能就明白了:這樣的「軟」雪,就是我們常說的粉雪,對於降雪量較大的地區,滑雪愛好者們可以有更多體驗粉雪與野雪的機會。
但即便如此,無論是降雪量豐富的東北地區,還是被譽為「中國雪都」的新疆阿勒泰地區,滑雪場還是需要人造雪的。
那麼,人造雪又是怎麼來的呢?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在上個雪季,也就是今年的2月15日,疫情期間萬龍堅持造雪給大家帶來的感動與希望,而我們看到的「希望」,其實是造雪車與壓雪車為我們帶來的,這也是造出人造雪必備的兩樣設備。
點擊播放 GIF 0.0M
造雪車在工作
造雪車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講,由管道把水提供給機頭,然後用烘壓機把水輸送給空氣,再通過機桶把水噴向空中,經過冷卻,變成小冰粒,再落到地上。
落地後,造雪車的基本任務也就完成。
02
麵條雪怎麼來的?
雪造出來了,接下來就是壓雪車的工作了。
壓雪車的第一個功能就是「鏟」,把所有造好的雪包都攤平。
後面的雪犁,跟著負責把攤平的雪塊碾碎,碾碎後,通過車後的制雪器拉平,拉過後雪道就像梳子梳過一樣,也就是我們說的麵條雪。
為什麼要壓成這樣的形狀呢?第一是為了把冰面打掉,第二就是人滑起來很舒服。那麼,完全平坦的雪是不是滑起來更舒服呢?
No!
平坦的雪是沒有辦法滑的,只有「麵條雪」,才好立刃。
同時,相比於使用頻次不高的造雪車而言,壓雪機則每天都需要使用。
壓雪車
「在雪場每天關閉營業後,壓雪機需要「上路」,重新壓雪,維護雪道,以準備第二天的開業。「二毛說。
03
萬龍光是造雪,
成本就要上億?!
坊間有這麼一個「傳說」,相比於其它雪場,萬龍和南山的雪滑起來是最舒服的,難道他們在造雪的時候,往造雪的水裡加了什麼秘密「配料」?
No!
「沒有什麼特殊的原料,」二毛闢謠了,「只是在造雪車上,他們使用的是進口的高溫造雪車。」
也就是說,在造雪方面,除自然因素外,使用的機械設備也會直接影響雪的質量。
以萬龍為例,面積100多萬平方米,如果雪道同時運轉,大概需要300臺造雪車,一臺造雪車成本如果為30萬,那麼300臺加上供水系統和塔架,費用大概一個億。
同時,還需要大約10臺壓雪機,成本在300、400萬一輛。
掐指一算,萬龍造雪,成本上億!
04
國產100萬壓雪機,
與進口400萬壓雪機有何區別?
好的壓雪車,壓得深度深,可以把雪打得非常碎;反之,如果雪打得不碎,那麼第二天滑雪愛好者上雪的體驗與反映便是:雪道有冰。
目前他代理的壓雪車成本最便宜的在150萬左右,最高的價格為600萬,國內的大型雪場,一般採用300-400萬的中級壓雪車,便可以滿足需求。
高質量的壓雪機,無論是在品質上,還是售後服務方面,都有著更加嚴格的保障。「除了壓雪機外,我們還會在各大雪場準備相應的壓雪機配件,尤其是易損配件。」二毛告訴我們。
例如,車輛突然爆胎了,如果雪場內沒有相應的應急輪胎,那麼就會影響到雪場的壓雪,說白了,活兒沒法幹了。好的品牌是為了質量與效率。
配合壓雪車使用的揚雪車,維護單板公園
至於600萬的壓雪車,基本為一些專業賽道或是場地專用的,比如單板U型池場地。
05
中國有自主品牌壓雪機嗎?
有,但是差距較大,國內主流的大型雪場,一般是使用進口壓雪車。
據《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雪場全部壓雪車數量為629臺,進口數量為371臺,超過一半。其中從義大利進口180臺,從德國進口119臺,基本佔據所進口壓雪機的全部數量。
圖/《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
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增進口壓雪車數量增幅,遠高於國產壓雪車增幅。
二毛說,雖然國內有自己的壓雪車,但是和國外還是比不了。主要是在功能和技術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德國壓雪車為例,共有15個車型,可壓普通雪道,還可以壓U型槽,根據不同的場地,配以不同的車型,而國內目前只有一種車型,除了壓基本的雪道,滿足不了其它的需求。
當功能無法滿足時,銷量就跟不上,沒有銷量,國內對於這項技術的研究、發展的步伐,自然就會緩慢。
06
中國有自己的壓雪機司機嗎?
開過推土機的嗎?
「未來的市場,壓雪車司機是比較稀缺的。」
中國的壓雪車司機目前水平比較差,對於司機的選拔也沒有一定的標準,許多都是開過推土機的司機,來開壓雪車。
在許多大型雪場,壓雪時基本都有外國的技術人員專門指導,或者直接由外國人親自來開。
而因此帶來的問題是,司機看不懂進口設備上的英文詞彙,「許多機器的損壞,並不是機器本身的質量問題,而是人為的操作不當造成的。」
同時,不同雪道的壓雪也是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比如U型槽的壓雪或是公園道具的壓雪和修建維護,而國內基本上沒有人能系統完整的了解這些內容。
對此,二毛建議:「中國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如果對這方面的技術感興趣,可以到國外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
專業的人,造專業的雪。
這也再次從側面反映了中國滑雪行業人才稀缺的問題,比起我們平時常常聽到的:滑雪指導員需要更加專業和規範,造雪師、造雪技術反而是行業裡比較隱秘的角落。
但無論是滑雪指導員還是在背後默默奉獻的造雪師,他們的更加規範與專業,都是為了市場的更加規範與專業,同時,滑雪愛好者的安全,也需要他們的保障。
07
夏天的雪又是怎麼來的?
說完了冬天的雪,再和大家聊聊夏天的「雪」,也就是,室內滑雪場的雪。
同樣是造雪,室內與室外大有不同。比起要靠天吃飯的室外滑雪場,室內滑雪場可以更靈活的掌握造雪時間與環境溫度。
室內滑雪場就像個天然的「冷庫」,有些雪友也叫它「大冰櫃」。首先在造雪車方面就與室外的不同,其次,室內滑雪場的雪是需要「大換血」的,每半年左右,就需要把雪場內的雪全部清空,重新造雪,否則就會成為冰狀。
與之相對的,室內滑雪場的造雪也需要更高的成本,二毛告訴我們,室內滑雪場,建設成本大概在3、4億左右。
08
雪場造雪車、壓雪機數量與質量,
能用來判斷雪場好壞嗎?
可以。
二毛告訴我們,壓雪機和造雪車的數量會影響一個雪場的好壞,同時,採用進口設備的雪場,雪質是可以保障的。
當然,纜車的運行能力、雪場的運營與服務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原因,但對於滑雪愛好者來說,或許雪質的好壞,是他們心中衡量雪場好壞的第一指標。
然而,對於一些小型雪場來說,600萬、或是400萬的壓雪機成本是他們可能無法承受的,因此,二毛也向「極限時間」透露,未來,他會考慮租賃市場。
09
所以,
怎麼樣才能造出雪友喜歡的雪呢?
雪質的好壞或許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體驗,冬季運營時間的長短也直接影響著雪季的收支況。
到底怎麼樣,才能造出雪友喜歡的雪呢?對於雪友來講,又在什麼時候能滑到最舒服的雪呢?
二毛給了雪場經營者和愛好者們以下建議:
雪場通常有這麼一句話:靠天吃飯。首先,自然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建議在零下7度及以下的溫度造雪,零下10~15度是最佳溫度;
把造雪車做成塔架式,減少移動,降低成本;
儘量在後半夜壓雪,這樣雪質會更好;
在設備方面,建議採用進口設備,耐用性和工作效率,以及售後服務都會更加有保障;
對於廣大的愛好者來說,最佳的滑雪時間還是12月份至次年3月;
以及最重要的一點:注意安全!
造雪就像是一場冰冷的賭博,天氣條件、溫度情況,這都需要「聽天由命」,每一次的降雪與降溫都是來之不易的財富,而造雪車與壓雪車的質量同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新雪季即將到來,希望每一座雪場都能順利造雪,也希望每一位雪友都能滑到「上等雪」!
關於二毛
從雪場教練到壓雪機總代理
訪談結束,二毛除了給我們雪友普及了雪場的雪,也談到了自己的從業經歷,從最早在遼寧弓長嶺做滑雪指導員,到成為專業的裁判員,再到雪具銷售,最後自己出來開公司,成為全球知名壓雪車中國唯一總代理,成為一個「雪」專家,一步一個臺階,二毛從未與滑雪分開。
而二毛第一次滑到了萬龍的雪,成為他迄今為止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滑雪體驗:「2008年那時候,中國雪場的雪質量差別很大,當時第一次到萬龍,看到有壓雪機,滑到了萬龍的雪,覺得那才是真正的雪,太舒服了!」
當時的他可能也沒想到,自己和當時雪場上的那臺壓雪機後來會產生淵源,致力於研究如何為滑雪愛好者造出更好的雪。
從2001年至今,在滑雪行業近二十年,雖然他的學歷不高,但毫無疑問,他熱愛著這個行業,不斷前進。
這也是他對於極限精神的看法:突破自己。
他曾參加大眾滑雪賽事,經過六年的堅持與進步,從倒數第一變為正數第一;
也曾在早年參加滑雪裁判員考試,面對自己不擅長且拗口的英語名詞,仍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考試,目前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國家級高山滑雪裁判員。
能得到這些,與學歷無關,出身無關。貴在堅持、熱愛、持之以恆就是勝利,為中國冰雪作出一份貢獻。
就像身在雪圈的你我一樣,我在鍵盤前打字,把許多雪圈人的的故事講給大家;
也有人看起來高高在上,是個創業者,可背後的心酸只有他們自己知曉;
還有一些人在雪場當指導員,在寒冷的冬日每天堅持站在雪場裡教學,就是為了讓更多愛好者們能更安全的滑雪,能夠愛上滑雪;
當然,還有一些在雪具店銷售雪具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身份或是年輕的滑雪愛好者,也有可能是滑了十幾年的滑雪老炮兒,他們可能凌晨兩三點還在備貨,就是為了給滑雪愛好者們提供更好的裝備,在你進店後,他們也會事無巨細給到你建議;
也可能你只是個簡單的滑雪愛好者,在單純的享受著「白色鴉片」帶給你的樂趣……
無論你是誰,只要熱愛,都能在行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突破自我,發現更好的你。
參考資料
《人民冰雪·冰雪故事匯》:雪場製造者
《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年度報告)》 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