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面對面>
承諾了就要執行,這是契約精神的培養
一直不願當面接受媒體採訪的劉家政(化名),11日出現在鐵路中學校長辦公室,與校長黃興力交流。度過了那段難熬的日子,在婉拒了外地多家電視臺的邀請之後,兩人第一次坐下來,跟晨報記者聊起了這漫長的3個月以及他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黃興力:我們學校這個事情,成了外地公務員考試的題目。還有,最近全國創新作文大賽重慶賽區的命題作文,也用這個事情作為材料。
劉家政:一開始的時候,鋪天蓋地都在談論是智慧型手機好還是非智慧型手機好。方向偏了。我們談論的是在青春期用哪種手機好。當青春期遭遇智慧型手機,誰該為誰讓步。
黃興力:其實智慧型手機進校園的問題,很多學校都意識到了。一刀切,不讓孩子用智慧型手機?顯然是不行的。而且,在校時間只有5天,周末和假期怎麼辦?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劉家政:如果簡單地禁止智慧型手機進學校,那麼就相當於這群孩子在學校餓了5天,周末回家猛吃2天,產生的惡果可能更大。
黃興力:5天之外的時間,就要靠家長配合。所以才有了籤協議的做法,這也是契約精神的體現。
劉家政:有些電視臺邀請我上節目,開的出場費都足夠我捐贈手機的40萬了。但這對孩子們有好處嗎?家長會怎麼看?這樣做,已經違背了我們的初衷。我們就是希望能帶動更多的家長主動給孩子換手機。
黃興力:昨天,已經有其他初二年級的家長和學生向班主任提議,下學期全班統一換手機。學校採取非智慧型手機換智慧型手機的嘗試性舉措,不是要學生們與網絡絕緣,學校、家庭都有電腦,老師們上課,學生了解信息、學習知識都需要電腦。我們只是在探索如何解決青少年的手機依賴症問題。
劉家政:這就是我們樂意看到的。只要學校提要求,我就繼續捐。
黃興力:寒假怎麼管?初二六班同學們自己做的監督卡是個不錯的東西。我們現在的很多教育方式,沒從孩子那裡學到單純,卻把複雜教給了孩子。最近去外地開會,北京上海成都的同行,對我們的做法大都支持,也有擔憂在大環境下如何堅持的。
黃興力:我本人就是手機控,喜歡發微博等。學生看到學校哪裡存在安全隱患,就拍張照片發個微博,與一些老師交流也是網絡化。有學生喊我「黃叔」、「力叔」、「黃同學」。這個事情之後,試點班還沒得哪個學生提反對意見,也沒人退出。我們是作為一個課題來探索,來研究適合青春期學生的教育方式。相關的資料、調查問卷都會進行分析存檔,是個系統工作。
劉家政:這是校方的事情,我只關心孩子。從這段時間的試點看,我們不是要證明是智慧型手機好還是非智慧型手機好,但已經證明了孩子們可以不用智慧型手機。
黃興力:不說有多大變化,起碼沒有朝負面的方向發展。也沒有來自上級部門的壓力,學生和家長也非常配合。
劉家政:本來是個小事情,卻折射出很多問題。我就不明白了,國家規定未滿18歲不得進入網吧。但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個移動網吧,為什麼允許未成年人隨身帶呢?
黃興力:我們也在思考,怎麼應對青春期的教育問題。手機只是表象,我們更關心學生在作出承諾之後的執行情況,就是契約精神的培養。這就回歸了教育的原點,培養孩子們安身立命的人文素質。
劉家政:這個事情,應該會讓班上的孩子們終身受益吧。
記者手記>
做引玉那塊磚
儘管只跟記者見過兩次面,儘管周圍的人都很尊敬他,但跟做這件事情的初衷相比,劉家政的身份依然「神秘」。
「大家還把焦點集中在我身上,那這個事情就偏了方向。」劉家政堅持說自己沒有任何商業目的,也無需從中獲利。當記者從外圍或多或少得到一些關於他身份的信息時,也不得不慎重下筆。因為,在獲準與他見面時,我們承諾絕不透露他的個人信息。
儘管他的神秘還是會引來各種猜想,但他卻堅持自己的初衷。他希望初二六班孩子們的變化,能帶動更多的學校和家長重視青春期和智慧型手機的問題。更希望自己的做法,成為那塊引玉之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