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常用搶救藥物的誤區,心內科醫生注意了!

2020-12-23 騰訊網

這幾個用藥誤區,你中槍了嗎?

近日,筆者看到有醫生提到搶救過敏性休克時的首選用藥,以及地西泮給藥途徑的問題:

臨床醫生在下用藥醫囑時的依據一般都以藥品說明書、《臨床診療指南》、《中國藥典》等為主,因為一旦發生醫療糾紛,這些都是可以考量的法律依據。

但由於種種原因,藥品說明書不一定代表了該藥當前的最新治療信息,且往往滯後於科學知識和文獻,這就給臨床醫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惑。

為此,筆者就臨床上最常見的3種搶救用藥誤區進行整理。歡迎大家留言參與討論。

腎上腺素

(1 mg:1 mL)

誤區1:嚴重過敏反應搶救,首選激素、抗組胺藥,而不是腎上腺素。

誤區2:腎上腺素用於搶救過敏性休克,說明書上的用法用量是:皮下注射或肌注 0.5~1 mg。醫生下醫囑時首選皮下注射。

那麼,腎上腺素用於嚴重過敏反應搶救時應該怎麼給藥呢?

第一,要掌握腎上腺素的用藥時機

先要理清嚴重過敏反應與過敏性休克的概念及診斷標準,嚴重過敏反應的診斷標準超越了過敏性休克的診斷標準,根據其臨床表現(皮膚、呼吸、循環、胃腸),即使沒有達到休克的診斷標準也可以診斷為嚴重過敏反應。

如符合嚴重過敏反應診斷者:一旦診斷明確,立即使用腎上腺素肌注;

當高度懷疑嚴重過敏反應者:不滿足診斷,但臨床上仍高度懷疑時,也可以使用。

因此,搶救嚴重過敏反應時,首選腎上腺素肌注。注意!激素、抗組胺藥(抗過敏藥)都不能替代腎上腺素。

第二、注意用法用量

肌注最佳位置:大腿前外側肌肉。

腎上腺素給藥劑量與用法:任何年齡患者的腎上腺素單次推薦劑量均為0.01 mg/kg(最大劑量0.5 mg),應採用1 mg/mL腎上腺素製劑(原液),通過1mL注射器來抽取用藥劑量。

考慮到搶救時計算劑量可能會延誤病情,可按照下表的方法進行選擇:

提醒:如果患者對單次肌內注射腎上腺素無反應或反應不足,肌內注射腎上腺素可每3到5分鐘重複給藥1次。

地塞米松

(5 mg:1mL)

誤區1:將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甘露醇注射液中靜滴。

誤區2:地塞米松注射液用生理鹽水稀釋後靜脈注射。

那麼,地塞米松為什麼不能加入甘露醇注射液中?臨床使用時又該如何配置呢?

第一、甘露醇與地塞米松存在配伍禁忌

《臨床靜脈用藥調配與使用指南》中指出:甘露醇注射液為過飽和溶液,應單獨滴注,如加入地塞米松,甘露醇被鹽析產生結晶;地塞米松為磷酸脂的鈉鹽注射液,內含 0.2%亞硫酸鈉,與過飽和的20%甘露醇注射液混合,可使甘露醇發生鹽析反應。

建議:為避免甘露醇與地塞米松發生鹽析、產生結晶,宜單獨滴注。如治療需要,可將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到5%GS 100 mL中滴注。

第二、地塞米松應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

藥物說明書上的用法用量:一般劑量靜脈注射每次 2 ~ 20 mg;靜脈滴注時,應以 5% 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可2 ~ 6 h 重複給藥至病情穩定,但大劑量連續給藥一般不超過 72 h。

建議:如需靜脈注射,可將地塞米松注射液2~ 20 mg緩慢靜脈注射,或將地塞米松加入5%GS 10~ 20 mL 靜注。注意推注時速度要緩慢,否則可引起患者臉紅、心慌、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地西泮

(10 mg:2 mL)

誤區1:地西泮常用於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以及小兒高熱驚厥等,給藥時採用肌注途徑。

誤區2:地西泮注射液稀釋後靜推產生渾濁現象。

那麼,地西泮究竟應該怎麼用呢?

第一、地西泮不宜肌內注射

地西泮常用於癲癇持續狀態的急救,但肌內注射需1 h血藥濃度方達高峰,因此在癲癇持續狀態,不宜肌內注射。

另外,由於地西泮脂溶性高,肌內注射後吸收不規則且慢,容易產生硬結,反覆注射可引起臀肌攣縮症。藥物說明書中特別提醒:本品含苯甲醇,禁用於兒童肌肉注射。

不過,《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中提到用於熱射病控制抽搐:可用地西泮10~20 mg,靜脈注射,在2~3 min內推完;如靜脈注射困難,對於成人也可立即肌內注射。

第二、地西泮可不稀釋但需緩慢靜脈注射

《急診內科學》(第2版)中指出:為儘快終止癲癇持續狀態,地西泮為首選藥物。成人10~20 mg/次,兒童0.25~0.5 mg/kg。緩慢靜脈注射(成人應小於5 mg/min,兒童2 mg/min),直到發作停止。因此,地西泮靜脈給藥時務必緩慢靜脈注射,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第三、地西泮出現渾濁不影響療效

一支地西泮的劑量為10mg,如不稀釋直接靜脈注射,因用量較少,存在速度不易控制的問題。因此,臨床上常用生理鹽水稀釋後靜推,但稀釋後往往存在渾濁現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專家吳滬生發表在《中華兒科雜誌》2003 年第 41 卷第 6 期的文章中提到:可將地西泮稀釋後注射。用注射用水、0.9% 氯化鈉或 5% 葡萄糖稀釋後均可產生混濁,但不影響療效。

但也有專家認為,地西泮稀釋後是否會影響療效尚缺乏科學依據。

第四、地西泮靜脈滴注如何配製

對於癲癇持續狀態,地西泮在靜脈注射後,也會將地西泮靜脈滴注,以維持有效治療水平。

若需靜脈滴注,建議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為稀釋溶媒,注意配伍混合技巧,把地西泮注射液以細流緩緩加入同方向旋轉的稀釋溶媒中。

具體用法:地西泮100 mg+5% 葡萄糖液(或生理鹽水)500 mL,以 40 mL/h 速度滴入。

參考文獻

[1].藥物說明書.

[2].張文武,主編.急診內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

[3].陳新謙,金有豫,等主編.新編藥物學(第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

[4].翻譯: 葉魯思;譯審: 林進.教授全身性過敏反應的緊急處理 – UpToDate. 2019-3-21.

[5].全軍熱射病防治專家組,全軍重症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熱射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解放軍醫學雜誌.2019.44(3):181-196.

99%的讀者都看了

本文首發: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本文作者:A-Dong

責任編輯:董小雯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相關焦點

  • 2021內科主治醫師熱門考點:搶救藥物速記口訣,可收藏!
    【摘要】常用急救藥品的功效和用法。這些常用急救藥品包含強心藥、降壓藥、鎮痛藥、解毒藥等18個類別。每個急救藥品有藥理作用、用法、使用注意事項等信息,供醫院急診科,急救人員等參考備用。下面是內科主治醫師熱門考點:搶救藥物速記口訣,可收藏!
  • 頭孢菌素類藥物4個常見誤區 3大注意事項
    臨床實際應用中常見的誤區和注意事項,還是想拿出來好好講講!4個常見誤區誤區一:頭孢菌素類藥物一日劑量一次給予對於頭孢類藥物日一次使用是不合適的。誤區三:頭孢類藥物級別越高,預防感染的效果越好頭孢唑林是目前常用於圍手術期預防用藥的主要品種,預防手術部位感染通常選擇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藥物,而頭孢唑林對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
  • 這3類心內科常用藥,極易引起不良反應!
    使用前注意用藥交代!靜脈炎是靜脈給藥常見的不良反應,多因輸注刺激性、高濃度的藥物或反覆靜脈穿刺引發。靜脈炎的發生除了給患者帶來痛苦體驗,降低治療依從性,甚至可能誘發深靜脈血栓等併發症。有文獻報導,引起靜脈炎的心血管系統藥物中以胺碘酮、前列地爾等名列榜首。
  • 以心救「心」與死神搏鬥的人 記南溪山醫院共產黨員、心內科專家...
    李潔 攝  中新網廣西新聞7月21日電 題:以心救「心」 與死神搏鬥的人  ——記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共產黨員、心內科專家朱漢華博士  作者:張超群 李潔 朱玉萍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在生命中遇到死神的挑戰時,常常會顯得脆弱無力。這時候能遇到一位和藹可親、醫術精湛的醫生是每位患者共同的心願。
  • 心內科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這些常用藥要了解!
    原標題:心內科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這些常用藥要了解!   心腦血管疾病容易合併併發症,而且治療時說使用的藥物也複雜,一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會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一些藥物可能會出現相互作用影響療效。   心內科的常用藥物有哪些?常用的藥物治療有哪些?
  • 登記的是內科診所 看病的是外科醫生
    南都訊 記者劉晨 一男子在私人診所內進行靜脈滴注時猝死,經120搶救無效死亡。該診所及涉事醫生是否有相應的資質?男子在打點滴時究竟發生了什麼?昨日,深圳福田區衛計局就此事進行了進一步通報。通報稱,涉事診所及當值醫生均存在違規現象,後續將進一步調查案情,進行相關處罰。
  • 剛入院患兒每分鐘心跳210次,醫生放棄下班,投入搶救
    楚天都市報6月24日訊(記者陳媛 通訊員薛源 張祖國)因不放心剛收入住院的患兒病情,本準備下班的醫生再次到病房查看患兒,結果發現患兒「平靜」外表下,心率竟高達每分鐘210次,有生命危險,多位醫生護士放棄下班投入搶救,直到患兒轉危為安。
  • 40種急診值班常用藥物一覽表及注意事項,收藏!
    [適應證] 心跳停搏、過敏性休克、支氣管哮喘的搶救治療。[常用製劑] 注射劑:1mg/1ml。搶救時避免長時間使用,以免毛細血管灌注不良導致不可逆死亡。3異丙腎上腺素[藥理] β受體激動劑。作用β受體,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加速傳導,心輸出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鬆弛支氣管、腸道平滑肌。
  • 心內科醫生整理的7個心梗教訓!很多人都是被自己坑死的
    看看心內科醫生總結的這些關於心梗的血的教訓,每個人都應該牢記! 醫生整理出關於心梗的7個教訓! 作為長期與心梗「戰鬥」的心內科醫生,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耿寶玉,見過太多的人在緊要關頭卻頻頻「踩雷」,錯失救命良機,釀成終身遺憾。
  • 因濫用止咳糖漿,娃被送進搶救室。這些誤區坑了太多娃
    因濫用止咳糖漿,娃被送進搶救室..這些誤區坑了太多娃!一到變天或換季,娃就開始咳咳咳。該如何給娃止咳,幾乎是所有老母親都曾面臨過的「重大疑難」問題。:漢川4歲男童一口氣喝下半瓶小兒止咳糖漿中毒,經醫生全力搶救後方脫險...
  • 史上最全34種搶救藥物,個個都是救命藥!收藏,關鍵時刻很有用
    通常在臨床常用搶救藥物很多,記憶起來也比較困難,   為了方便記憶,把常用的藥物做了匯總,不定期拿出來看看   與內環境相關的藥物
  • 託起「心」希望!奔跑在生命線上的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內科
    建「綠色通道」架起救治高速路2018年12月,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內科接診了一名正在行車途中突發心梗的公交車司機。經詢問司機的病史,排除禁忌症,立即控制病人病情,緊急開通綠色手術通道,展開搶救工作。目前,該院以心血管介入診療新技術為突破,拓展了一大批新業務新技術,比如冠狀動脈造影術、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冠狀動脈藥物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心肌梗死急診PCI術等)、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包括單腔、雙腔及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療CRT),心房顫動的三維射頻消融治療,先心病封堵術等,以及各種心臟疾病的系統化規範診療。自心血管內科組建以來,已完成各種類型的心血管介入手術近萬例。
  • 寶寶使用抗菌藥物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2:抗生菌藥物那麼可怕,吃兩天好點就不吃了有的孩子明確是細菌感染,口服抗菌藥物,家長見不發燒就不吃了,或者心存害怕自行減半服用。這都是不正確的,一旦使用抗菌藥物,就應該足量足療程,斷續或減量使用反而會導致病情反覆和耐藥菌的出現。
  • 年輕人多次喪失意識,心內科醫生靠一張心電圖找出真相
    原創 何金山 李學斌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名家大咖解讀病例,分別有疑難心電圖、背景知識、深入解析等內容,敬請關注《醫學界·心電解剖室》!上周,我們在醫生站上推送了一則病例23歲孕媽反覆癲癇發作,原因為何?
  • 像心內科醫生一樣分析室性早搏|心律失常|心內科|QRS|藥物|麻醉|...
    在麻醉工作中,術前的相關檢查、術中的全程心電監護,室性早搏幾乎是最常見,懂得區分病理性與功能性室性早搏對麻醉醫生來說尤其重要,那怎樣才能像心內科醫生一樣分析室性早搏?分析室性早搏後應積極尋找可能的誘發因素,除心臟病外,已知的誘因還包括電解質紊亂與血氣異常、藥物效應、刺激腦幹和心臟創傷。最新觀點認為,糾正心律失常與病因治療同等重要。
  • 10種常用藥物對眼睛的致命傷
    核心提示:眼睛是很脆弱的器官,我們需要好好對待它,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損害到它。有些常用藥物是眼睛的殺手,可引起眼睛疾病,我們需要謹慎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以免引起眼睛的損害。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保護好眼睛才能望眼世界!
  • 中山醫院心內科程蕾蕾:醫生就病論病只能打60分
    自今天起,本報推出「病人教我那點事」系列報導,講述醫生成長道路上「那些不可或缺的病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程蕾蕾從醫近廿載,從最初的小醫生成長為如今的中青年骨幹,一路甘苦相伴。她直言:門診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病人,成長過程中也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情緒。歲月曆練,診療思路漸漸清晰,相比外科的乾脆利落、立竿見影,內科更考驗醫生問診耐心度與技巧。
  • 急性心梗病人能否死裡逃生,關鍵在於走出這6大誤區
    當醫生與患者家屬溝通患者病情並徵求家屬籤字準備做介入手術時,患者兒子問道:「醫生,能不能不放支架,聽說用了支架就要長期用藥。冠心病是老年病,一般我父親在家吃點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藥就好了,急性期過去了我父親應該會恢復健康吧?」因為搶救時間寶貴,醫生簡短介紹手術急迫性,患者張大叔的妻子才趕緊籤字,手術得以順利進行。
  • 心內科醫生表示:這些要注意
    3、減少抗血小板的凝聚效果阿莫西林膠囊可以一直血小板凝聚,從而達到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在醫學上常用來治療不穩定的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一些做過心臟手術的人,往往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心內科醫生表示:這些要注意1、損傷腸胃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從而引起胃腸出現一系列不良的反應,很容易導致便秘問題的產生,還有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性食管變窄的問題。
  • 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最珍視的稱呼還是"醫生"
    葛均波的頭銜很多: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主席……但這麼多重量級頭銜中,他特別珍視的稱呼是——「醫生」。  在他看來,行醫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講良心。「良心就是聽從內心道德的召喚,對醫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