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1872年-1970年),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學史》、《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羅素認為清教徒對待性的態度是人類不幸的根源。他在1929年出版的《婚姻與道德》一書中,倡導試婚和離婚從簡,對婚外性行為和同性戀現象持一種寬容的態 度。這很快招致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對,而且於1940年初受到法庭審判,他被禁止入紐約市立學院任教。然而,戲劇性的是,羅素於1950年因該書獲諾貝爾 文學獎,並被授予英國嘉行勳章。獲獎原因是「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做出了貢獻」。 這部著作,既是一部哲學作品,還是一部人類學、倫理學作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著「矯枉過正」的功效。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他前後期哲學思想變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爾主義,深信絕對、共相的存在,把數學視為柏拉圖理念的證據。後來與摩爾一起叛離了絕對唯心主義,轉向新實在論。
令人驚奇的羅素同時也是個文學家,雖然他直到80歲才開始創作小說。1952年,他匿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x小姐科西嘉歷險記》,之後又相繼出版了兩部短篇小說: 《近郊的撒旦》、《顯要人物的惡夢》,它們是用寓言形式寫成的。羅素的散文在英國文學中也享譽甚高。
伯特蘭·羅素出生在英國威爾斯的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19世紀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父親安伯雷子爵在當時是一名極端開放的無神論者。羅素的母親也出身於貴族家庭,但是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在兩年之後,他的父親也去世了。
羅素是這個輝格党家庭的第二個兒子,在雙親去世以後,羅素和他的哥哥富蘭克·羅素(未來的羅素勳爵二世)就由祖父母撫養長大。與當時其他上流社會的子女一樣,羅素兄弟由家庭教師專門教授,則羅素的教父是當時的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羅素思想的形成是受家庭的自由主義傳統和祖母的獨立不羈的性格影響。羅素的童年是孤寂的,他經常一個人在自家荒涼失修的大花園裡獨自玩耍與思索。也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對大自然、書本和數學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尤為迷戀數學。這也是他後來取得的思想成果的第一步。
偉人的婚戀從來都是不平凡的
羅素一生先後七次陷入情網,並先後同其中的五位結婚。
羅素於1889年遇到阿魯絲·伯爾薩爾·史密斯,當時羅素僅17歲,他一下子就愛上了她,並衝破家庭的阻力於1894年12月與阿魯絲結婚。婚後一段時間,生活相當快樂。可在1902年,有一天下午他騎自行車外出,突然感到不愛阿魯絲了。
過了9年,他愛上了奧託琳·摩勒爾夫人。她是羅素為之拉選票的加辛頓自由黨政客的妻子。但由於阿魯絲威脅說要同他離婚,並傳訊奧託琳夫人,並由於奧託琳夫人不願離開她丈夫,或者不願引起人們的誹謗,羅素未能如願。從此,羅素離開阿魯絲,直到1905年,他們才以朋友身份相見。而從阿魯絲的信件看,她一生都是愛羅素的。
1914年,羅素到美國波士頓做演講,並擔任哈佛大學的臨時教授,在此期間,他對奧託琳·摩勒爾夫人的愛情逐漸消逝,而愛上了一位美國姑娘。那位姑娘以她將與羅素生活在一起,並且如果阿魯絲願意與羅素離婚時他們就結婚為條件,隨他到了英國。但羅素對她的愛經不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他情緒上的衝擊。
1916年,羅素又遇到了康斯坦斯·馬勒遜夫人,她是演員邁爾斯·馬勒遜的妻子,她自己也是演員,藝名是柯列蒂·奧尼爾。他們相愛了,羅素在她的美麗、年輕和勇氣,以及在她對他的愛情中找到了脫離圍繞著他的那種"恨的世界"的避難所。
1919年,他又開始在多拉·布萊克與柯列蒂·奧尼爾之間猶豫不決。羅素第一次與多拉·布萊克見面是在1916年,亦即愛上柯列蒂·奧尼爾的那年,當時她是格通學校的學生。由於多拉願意生孩子,這使她對羅素更有吸引力。他們訪問了蘇俄和中國後,於1921年9月回到英國,並很快結了婚。婚後他們有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但他們於1932年分手了。
1936年,羅素又與帕特麗夏結婚,她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彼德·斯賓塞,她是一度在他的學校中教過書的青年婦女。他們的兒子康拉德於次年誕生。
羅素於1949年與帕特麗夏·斯賓塞離婚,並於1952年同伊迪絲·芬齊結婚。這次結婚非常愉快,當時羅素已經是80高齡,這是他最後一次結婚,它給羅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靈上的安寧。他們一起度過了幸福的晚年。
羅素於1970年在威爾斯的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