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8張椅子,決定著諾貝爾文學獎

2020-12-20 觀察者網

瑞典學院的會議室裡擺著18張椅子,不同於每年12月20日學院大會的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御賜的院士椅。每周四下午三四點鐘,院士們會陸續來到學院會議室,一直到七點鐘,他們離開這裡去馬路對面的學院餐廳聚餐,這也是220多年的老傳統。

瑞典學院院士是終身制,一旦擔任,不能辭職,也極少被解職,除非去世。院士必須保守著諾貝爾的秘密,他們只能和同樣是院士的人討論秘密。

用前常任秘書恩道爾的話說:夫妻過得不好還能離婚,但院士不能,院士之間的關係比婚姻更持久。而當院士和院士之間的「夫妻關係」破碎的時候,他們只能選擇:缺席。

2012年12月13日,前常任秘書赫拉斯·恩道爾打開瑞典學院會議室的大門,指給南方周末記者看的是,業已布置停當的每年一度瑞典學院12月20日建院紀念日的會場。

會議室的北頭擺了8個王室坐席,那是18世紀的椅子,國王、王后及諸王子和公主屆時會在那些專座裡入座。

中庭擺著長桌子,周圍是18張御賜的帶編號的院士椅,這些椅子每年只會在這一天使用。中庭的另三面是觀眾席,觀眾包括政府官員、大主教、瑞典文化機構的負責人以及一些普通觀眾,每位院士都可以邀請親屬和朋友參加儀式,總共有四十多人。

在學術界的活動中,慣常的情形是只有頒獎人和獲獎人才穿燕尾服,但在12月20日這天,甚至所有觀眾都要穿著燕尾服。從1786年至今,這項儀式從未做過任何改變,這項規定也寫在了古斯塔夫三世國王親自製定的瑞典學院章程的序言中。這也是惟一一項有國王王后參加、允許有人在國王和王后之後入場的儀式。國王和王后入場時,其他人起立致敬,國王和王后也站立等候,然後才是學院評審團入場。退場的時候也是一樣,院士們在國王之前離場,然後是國王,最後是其他人。通過這個舉動,國王想表示他對這個組織的看重。

「對我們來說,瑞典學院受到如此厚待,這非常重要。」

常任秘書:13、14、17、10

作為前瑞典學院的掌門人,赫拉斯·恩道爾坐的是古斯塔夫三世的寵臣阿姆菲爾特將軍坐過的第17號椅子。

他從會議室搬來了17號椅子,羅馬字母在椅背上,是傳家寶。這個椅子可以移動,但常任秘書辦公室的椅子不可移動,那張椅子對著敞開著的門。

按規定常任秘書需在70歲卸任。這是建立者古斯塔夫三世的設計,1780年代建院之時,瑞典人的平均壽命是40歲,而院士們有些活到六十多歲,有些35歲就英年早逝。在學院裡,惟一需要限制的是領導人常任秘書的年齡,原則上,他必須在70歲退休。

但歷史上至少有兩任被允許留任:第14椅的佩爾·哈斯特龍(1866-1960)和第13椅的安德斯·厄斯特林(1884-1981),他們擔任常任秘書職務一直到七十歲以上。

厄斯特林是瑞典最早的詩人之一,也是他大力引進了外國文學,二戰後,他主導的瑞典學院把諾獎頒發給了諸多文豪:黑塞、艾略特、紀德、海明威、福克納、莫裡亞克和加繆——因而提升了諾貝爾獎的威望。但在過去的四十年裡沒有這樣的耆老了。

如果按照常規,恩道爾算是自1786年瑞典學院建院以來的第12任常任秘書,但如果算上19世紀那些短暫擔任了常任秘書的人,那麼他是第17任。

大約在1900年,學院內存在許多分歧,因為常任秘書採用一種獨裁式的管理方法。它還是「封建的組織」,1796年國王頒布的法令規定學院院士「必須得保守,不能太激進」。而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為學院服務」,常任秘書所要做的就是把院士們組織起來,沒有什麼絕對的權力。

「常任秘書的重要職責只發生在當兩位候選人的票數相同的時候,如果院士們沒有辦法決定,那麼常任秘書可以做出選擇;同時他是我們對外的發言人。」恩道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恩道爾出生於1948年底,1997年被提名為瑞典學院院士,從1999年開始擔任常任秘書,2009年他61歲那年自願卸任。現任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說,恩道爾61歲提前退休是因為「一開始就說只當10年秘書」。

退休後恩道爾將精力放在寫作和學術工作上。他仍然是五個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的一員,這份工作也佔用他一些時間。

恩道爾曾是一段時期內瑞典最權威的文學批評家,他還在1992年出版過一本英文版的舞蹈評論專著《瑞典芭蕾和舞蹈》。

恩道爾的畫像也掛在常任秘書辦公室的牆上,和前任斯圖·阿倫的畫像並列在一起,就在新的常任秘書恩格隆的辦公桌的上方。阿倫坐第號3椅,現在仍是瑞典學院院士。

瑞典學院第一任常任秘書尼爾斯··羅森斯坦(在任年份1786-1824)的像也掛在常任秘書室,他是11號椅子的主人,因幫助瑞典學院在戰亂年代生存下來的功績受到尊敬。恩格隆認為瑞典學院迄今為止非常重要的一位常任秘書是1834年至1868年坐12號椅子的伯納德·比斯科沃:「他在關鍵階段鞏固了瑞典學院,無論從組織、財政還是內部狀況上。」而開始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第一個時期的常任秘書是曼·維爾森,從1879年到1912年他是第8張椅子的主人,以專製作風和刻板地解釋「理想主義」原則著稱。

2009年,恩格隆接替恩道爾當選第13任或18任常任秘書,他的椅子號碼是10。雖然瑞典學院的主要興趣領域是語言學和文學,但通常至少有一位歷史學家。2002年,恩格隆就是以歷史學家和作家的身份繼承歷史學家艾立克·冷羅斯而當選院士的。

拿恩格隆的說法,常任秘書是「學院的領導和CEO」,這位新主人把妻子和孩子的照片擺在CEO的辦公桌上。2012年12月7日晚,他按理應該主持文學獎得主莫言的「諾貝爾演講」《講故事的人》,但因為妻子恰好在前一天生孩子,未能到場。

作為歷史學家,恩格隆業已變成一個「檢察官」——對於那些過度被簡單化的當代歷史事件來說。「這個世界同樣是用瑣事來展現的,我們太習慣去看那些宏大事件,以至於讓瑣事和細節都消失了。」恩格隆在2003年出版的《沉默的歷史及其他》中這樣闡釋他的「小歷史」觀。

在過去的二十年,恩格隆一直在關注著四場戰爭:1991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4年的波士尼亞戰爭,1996年的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而最新的書是2008年出版,「常任秘書是全職,不可能幹自己的事了」。

1957年出生的恩格隆還很年輕,他曾在瑞典電視臺一檔關於歷史的節目中做過解說員。按照70歲退休的規定,如果不出意外,他可以在這個崗位上幹到2027年。

瑞典學院的常任秘書是學院的CEO,恩道爾是學院二百多年歷史上的第17任常務秘書,2009年卸任,他在任10年,惹過兩起大風波,一是他為兒子租住學院的別墅而被媒體追問,一是因為沒有給瑞典德高望重的兒童文學女作家林德格倫頒發諾貝爾獎而被瑞典人視為「叛徒」。

諾貝爾文學獎5人評委:14、18、17、12、16

「馬悅然先生是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五位評委之一?」

「不是,他從來都不是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的成員。他是我們的漢語專家,在語言方面十分活躍。」

「那他是瑞典學院的院士吧?」

「是的,他是18個院士之一,但他不是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的成員。」

2012年12月13日下午,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在瑞典學院,跟南方周末記者告別時有如上一段對話。

馬悅然在瑞典學院坐第5號椅子,今年89歲,1985年成為院士,在官方網站上,他的頭銜是語言學家、文學史家、漢學家、翻譯家和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他繼承的是文史學家亨利·奧爾森的席位。

馬悅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生活:中國、澳洲以及英國。1956至1958年他作為瑞典駐北京大使館的文化專員被派到中國。有資料顯示他早在1948年就到四川做方言調查。他翻譯了從老子、《水滸傳》、《西遊記》到老舍、李銳、曹乃謙等跨度頗大的中國文學作品。

「馬悅然」這個名字在中國差不多就等於「諾貝爾獎」,幾乎所有的中文資料都介紹他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他透露的中國「某文化官員」試圖給他送禮的新聞傳播得很廣。

2012年文學獎的五個評委是:委員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前常任秘書恩道爾、前委員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以及兩位女評委:克裡斯蒂娜·隆和卡塔琳娜·弗洛斯騰松。

2006年克裡斯蒂娜·隆繼承了於倫斯坦的第14號椅子。她在斯德哥爾摩經營了一個小獨立劇場,其黑色幽默的作品諷刺中年危機和犬儒主義,是近一二十年來瑞典最受歡迎的劇作家。她詩歌的語調也有觀眾所熟悉的她的戲劇的藝術成分:「生活是一場傷痛/如果你沒有看到這個/你永遠不會高興。」

坐18號椅子的卡塔琳娜·弗洛斯騰松也是一位詩人和劇作家,瑞典學院官網介紹她是「1970年代瑞典詩歌的一個異類」,出生於1953年的她,比克裡斯蒂娜·隆小5歲,但比克裡斯蒂娜·隆早14年坐上院士椅——1992年,39歲時她成為院士。

第一屆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成立於1902年,主席和委員都是每三年選一次,選票得過半數,但他們能無限制地重新當選。委員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是他們的意願,因為這是一項困難而費時的工作,還要考慮他們的世界文學知識以及終生閱讀的興趣。主席並非18位院士輪流坐莊,至少從1920年代開始,主席都由已準備好接受任務的傑出作家擔任,有時這與他們的寫作有時間衝突。「主席職位按說沒有時間限制,但是他不可能一直當選——可能會被建議自動卸任。」韋斯特伯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五個評委從18個院士中選出來,專事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他們的任務是每年2月到9月,集中閱讀來自世界各地的兩百多位被推薦作家的作品,從中篩選出25人,繼而再縮小到5個。有四個月時間,評委們閱讀這5位候選人的差不多所有作品,5個評委寫出對5個候選人的25篇文章,供其他院士閱讀並討論三周。10月份公布學院最後的決定。全年時間,每個評委平均每天閱讀一本書。

女院士及其他:1、7、13、14、18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每年還擔負了瑞典60種左右的文學獎的評選和頒發的工作——包括北歐六國的「大北歐文學獎」、最佳芬蘭語文學獎以及數不清的小型文學獎項,獎金五千到一萬美元不等,還有一些按體裁分類的文學獎比如自傳、詩歌、散文等類——基本上每周都會頒出一個瑞典作家的獎項。

第一位女院士是1914年當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她是《騎鵝旅行記》的作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5年後進入瑞典學院,座椅是7號。她是在「兇惡的敵人」常任秘書曼·維爾森去世後入選院士的。在埃斯普馬克看來,男女院士對文學獎的評選所發揮的作用「沒有任何區別」。

目前最後一位女院士是卡塔琳娜·弗洛斯騰松,1992年進入的。

13號椅子的于娜·瓦奎斯特是目前最年長的院士,生於1918年,信仰天主教,以關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文章和翻譯《追憶似水年華》知名。1982年,她繼承了一百年來學院地位最崇高的領導人之一厄斯特林的坐席。

坐1號椅子的女作家洛塔·洛塔斯是1964年生人,2009年成為最年輕的一位院士。她的椅子的前主人是律師斯坦·路德赫爾莫。

院士的背景很多元。前任常任秘書阿倫是「計算機語言」專家,他在計算機語言以及詞典編纂上的開創性研究在1970年代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975年阿倫成立了「語言銀行」,這個組織的目的是去收集、儲存、加工以及提供可以被電子化閱讀的文本。他沒有把「計算機語言系」歸入科技領域,始終強調「計算機語言系除了是一個人文學機構之外,其他什麼都不是」。

學院裡還有語言學家組成的語言委員會,出版了一部條例,主要是規範瑞典語的使用情況,捍衛瑞典語的純粹性。語言委員會還在防止文學變化太迅速方面起著限制作用,比如1990年代開始在瑞典年輕人中興起的浪漫文學,語言委員會就對其發展進行了一定限制。「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定時間,也許不是今天,但明天會行,需要一段時間成熟。」韋斯特伯格說。

18世紀的時候院士中有母語同為瑞典語的一部分芬蘭人,芬蘭那時是瑞典的一部分。現在全部院士是瑞典本國人。

 

      委員會主席:12、16

 

每周四下午三四點,院士們陸續來到學院俱樂部,桌子上是一個星期送來四十種左右的書刊。5點鐘院士們聚會討論,一直到七點鐘,他們會到對面的瑞典學院餐廳聚餐。這是一間1722年的餐廳,周四例會的傳統延續到今天。

12月13日正是周四,佩爾·韋斯特伯格按常規來到瑞典學院的會議室,他指了指他的12號椅子。如果是開5人委員會的會議時,他會坐到背靠門口的主席位置,其他時候他坐回到自己的固定椅子上。

學院會議室陳列著院士們的作品和關於諾貝爾獎評選的書籍。也有一本韋斯特伯格的自傳,還有他寫的一本「中國人可能比較感興趣的書」《安德斯·斯巴曼的旅程》,傳主是一位牧師的兒子,在18世紀的時候曾經到過中國。

佩爾·韋斯特伯格大部分時間住在斯德哥爾摩市區的一棟別墅裡——院士們都待遇不差。他的書房安靜,書架高大從地板直達天花板,他臉色不苟言笑,客人未走他即坐到了書桌前,打開了電腦。

他很年輕時就以日記體文學和評論成為瑞典文壇的重要人物,出版了超過50本書,在行動上他也堪稱一位鬥士:他曾是瑞典最大的日報Dagens Nyheter的總編輯;國際特赦組織瑞典分部的創建人;因發表反對種族隔離的《黑名單》,被羅德西亞和南非政府列入「黑名單」而驅逐出境,他重訪南非已是曼德拉獲釋以後的1990年代;從1979年到1986年擔任國際筆會主席。

1997年,因拉什迪事件憤而「出走」的維爾納·阿斯本斯特羅姆去世了,韋斯特伯格替補前者而成為12號椅子的主人。

韋斯特伯格的學術領域是非洲文學——撒哈拉以南的而不是阿拉伯文化版圖中的非洲文學——他通常能給學院一些關於非洲文學的建議,在他眼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學現在基本上由三位作家代表:索因卡、南丁·戈迪默、庫切。他們分別獲得1986、1991、200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005年,75歲的謝爾·埃斯普馬克卸任諾貝爾獎文學委員會主席,比他小三歲的韋斯特伯格接任。「這個主席只是起到維護委員會成員之間的平衡和穩定的作用。」埃斯普馬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埃斯普馬克的椅子是16號。他1981年入選院士,1988年接替因拉什迪事件拂袖而去的前常任秘書和文學獎委員會主席於倫斯坦,開始擔任長達17年的委員會主席一職。

他是1950年代瑞典最重要的詩人,他早期的詩歌被認為有T·S·艾略特的影子。他自稱詩歌寫作是在做一種「靈魂翻譯」的工作。後來他轉向了歷史文學寫作。他曾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擔任文學院長。

就在他擔任文學獎委員會主席的前一年,他開始了龐大的七卷本系列小說《遺忘的時代》的寫作計劃。「忘卻(oblivion)和遺忘(forgetfulness)是全球性的現象。詩人艾略特和作家米蘭·昆德拉都有類似的說法。比如殖民地文化替代本土文化、基督教文化替代本土文化,還有比如在印尼,本土文化和歷史被穆斯林文化替代,這種遺忘和忘卻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埃斯普馬克2012年12月12日在忙完諾貝爾頒獎典禮後,回到他在瑞典學院的16號座位上,他面前的筆筒裡插著鵝毛筆,不遠處放著評選諾獎得主用的投票筒——一個金色的廣口的圓桶,投票時,五個評委各自把小紙條投進去。

埃斯普馬克「主政」委員會的1990年代,有4位詩人得獎:1990年的帕斯、1992年的沃爾科特、1995年的謝默斯·希尼和1996年的申博爾斯卡。埃斯普馬克認為這跟他是主席無關,而跟評選標準的變化有關,「比如貝克特在1930年代就不可能獲獎」。新的標準關注創新者,「能夠獲獎的作品可能非常暢銷,但是有些毫無名氣的作品也有可能非常重要。」他的工作中的「不愉快」的地方,「就是當我發現一個我喜歡的作家,而其他人並不同意,或者也有可能我不同意大部分人的觀點。但我們必須做決定,這也是很困難的。」

1986年瑞典學院200周年的時候,他寫了一本《諾貝爾文學獎內幕》的書,書中表達了他對諾貝爾獎評選的某種猶疑態度。他列舉了比諾獎得主更長得多的大師級作家的長名單。「我希望諾獎沒有起到消極的作用,比如福克納獲獎之後直接影響法國、拉丁美洲甚至中國文學的發展。如果相反起到了消極的作用,比如沃爾科特的獲獎作品是《歐美羅斯》(Omeros),其他作家可能就會去模仿他寫史詩來討好委員會,這樣就非常不好甚至是危險的。但這也可能是不可避免的風險之一吧。」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坦陳。

在瑞典讀者中知名度很高的中國作家餘華說,「埃斯普馬克如果不當院士,他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院士一共有4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但自從1974年兩位院士埃溫特·詹森和哈瑞·馬丁松同時獲獎,學院招致了猛烈的抨擊後,院士就不允許獲獎了。前者坐第11號椅,後者坐第15號椅。

他從1982年以來五次到中國,認識了巴金,巴金當中國作協主席時沒有推薦任何人。埃斯普馬克也去過蘇州作家陸文夫的酒樓,他對陸文夫的廚藝至今印象頗深。

「我們不考慮政治因素,對我們來說高行健是個非常優秀的作家,我可以把他的作品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相比。」埃斯普馬克當委員會主席的當年,沈從文就進入最後的名單,「非常接近獲獎」,如果不是當年5月份去世,「沈從文肯定會得獎」。12年後的2000年埃斯普馬克把文學獎頒給了另一個中國人——法國籍的高行健。再過12年,他見證了莫言的獲獎——在莫言的「諾貝爾演說」之前,埃斯普馬克代替常任秘書恩格隆充當主持人並簡短致辭。

埃斯普馬克能講法語和德語,能讀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我不會漢語,但我教育我的孫子孫女去學習漢語。」他笑著說。

文學評獎標準111年來一直在變,甚至對諾貝爾遺囑的解釋也在變。

「諾貝爾最早遺囑是1896立的,諾貝爾沒有請律師來寫他的遺囑,很多地方非常模糊不易理解。甚至諾貝爾說的『學院』都不一定指的是我們瑞典學院。諾貝爾在遺囑中傾向於年輕作家,希望諾貝爾獎能夠幫助這些作家進一步發展,但這不是很現實的。除了外界針對諾貝爾遺囑有很多不同的解讀,瑞典學院自己也對遺囑有不同的解讀,這反映在不同的評選標準上,比如早期的解讀就傾向於『理想主義』作品,而那是很不準確的。」埃斯普馬克從他的16號椅子上站起身,帶上手提袋,去赴一個晚上的活動。他大步穿過燈光昏暗的瑞典學院的大會議廳,這棟前身是18世紀的股票交易所的建築。

他拐進諾貝爾圖書館,皮鞋無聲地踩過圖書館鋪著紅地毯的狹長走廊,偶爾落在地毯邊緣的木地板上,發出一兩聲咯吱咯吱——走廊兩邊的書架上,是「眾神殿」似的100多張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的黑白照片以及他們各種版本的著作——2012年的新得主莫言的照片還沒有來得及掛上去。

瑞典學院會議室的桌子上,擺著一隻金色的圓筒,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投票的決定命運的一刻,評委們會把自己中意的人選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投進這個圓筒中。

院士關係比婚姻更持久

通常院士在舉行重要會議的時候,彼此以「先生」「夫人」這樣的尊稱稱呼,而不能用像「尊貴的主教及負責人」等等這樣的稱呼——這是古斯塔夫三世定下的規矩。

「我會稱呼院士們:恩格隆先生或者常任秘書,弗洛斯騰松夫人。雖然我們都是老朋友了。」恩道爾說。

令恩道爾感到日常事務中最糟糕的情況是,「當機構內部院士之間有衝突的時候,事態就會比較嚴重,因為有些院士會違反保密的原則,選擇上電視或把內部消息透露給公眾。」

現在經常能從報紙上讀到院士鬧婚外情「有兩個老婆」的新聞,但大部分院士「還是有原則的,因為是學院精心挑選的」。今天和一百年前最大的不同是,那時的報紙對所謂的社會精英都非常尊重,報紙不會報導這些人的負面新聞,因為這屬於「低級趣味」,還可能因為誹謗被檢舉。

這種情況的改變主要出現在1980年代左右媒體的大規模擴張,電視、廣播、網絡的出現,使得學院需要面對的狀況完全不同。黑客會來盜取信息。恩道爾經常叮囑院士,千萬不要在電子郵件裡寫一些還沒有深思熟慮過的話。「諾貝爾獎候選人的名單從來都沒有在紙質文件上出現過」。

「冷戰期間的克格勃才會去監視別人,而現在的媒體就像秘密警察。」在這樣的監督和刺探面前,自稱有「強大的防火牆」的瑞典學院,「效果誰知道呢?」

不管怎麼說,公共傳播媒介的發達,對瑞典學院和諾貝爾獎都帶來「某種革新」。比如,一年一度的諾貝爾頒獎典禮,在給諾貝爾官員、各個皇家學院的院士、評委及其親友發放完入場券之後,大概還會有100至200張的餘票留給公眾。人們須在指定日期通過電話獲取入場券。「只要你夠執著,還是有可能拿到票的,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從原則上來講,這是一場公眾典禮。」恩道爾說。

2011年諾貝爾頒獎典禮和頒獎晚宴第一次進行電視直播。那一年的文學獎得主是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瑞典和全球電視觀眾看到了這一幕: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躬身擁抱了輪椅上中風後遺症的80歲的詩人。

在這之前,院士們之間有反對意見,他們不希望進行電視轉播。「我在擔任常任秘書時,為此爭取了10年,一直沒有成功。但去年終於成功了。」恩道爾顯得輕鬆起來。

轉播商瑞典電視臺把信號賣給了CNN、BBC等電視機構,其中的商機可能越來越大。原來瑞典沒有多少人願意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在票很難求。

無論如何,很多東西還是不變:諾貝爾評獎的檔案50年保密期不變,評獎和頒獎的禮儀照舊。

「我覺得之所以定了50年保密期,是因為50年後院士都會退休,所有的候選人也都不在了。但是我也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恩道爾說。

(諾貝爾專題採訪感謝李宏宇、季星、閻彬、李旭、李卓遙、宋皓珏、胡甜甜、趙路夷、李輝、羅元婕、李倜、朱姝等的翻譯)

相關焦點

  • 據德媒報導,瑞典文學院正討論今年是否暫停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一些院士最近被爆料的醜聞,使其考量,是否暫停頒發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正在開展相關討論。對此,諾貝爾獎基金會發言人卡爾-亨裡克·赫爾丁做出了證實。不過,他補充說,還沒有最終做出決定。從評委會退出的彼得·恩格倫德院士寫信給瑞典電臺,稱「考慮到文學院的處境以及獎項自身情況,也許最好是將其延後一年。」
  • 諾貝爾文學獎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被18名女性爆醜聞,瑞典文學院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
    北京時間5月4日下午,瑞典學院正式公布,2018年將不會頒布諾貝爾文學獎。這是諾貝爾獎歷史第八次取消頒發。瑞典學院最近因捲入性醜聞與貪腐行為震驚世界,此次事件主要起源於瑞典媒體此前披露,與瑞典學院關係密切、妻子亦曾為評委之一的法國攝影師讓-克勞德·阿爾諾德,被18名女性指證有長期性侵與性騷擾行為,受害人還包括瑞典王室公主。阿爾諾德還被控多次提前洩密諾貝爾文學獎結果。
  • 我們真的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麼?
    儘管這種類型的理想主義與諾貝爾的意識形態相去甚遠,但正是因為這個定義,才使得比昂斯滕·比昂松、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和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在那些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不是託爾斯泰、亨裡克·易卜生和埃米爾·左拉(這引起了大量的批評)。2.中立政策(二戰)這個名字還用解釋麼?完全不用,就是字面意思本身。
  • 2020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落選
    美國詩人Louise Glück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連續多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殘雪、餘華、張一一等再次落選。每年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前,各種競猜賠率榜層出不窮,中國作家殘雪近兩年一直盛傳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 諾貝爾文學獎,昆德拉今年有戲嗎
    在我的印象裡,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文學水平並不高。他們基本上都是那種現實主義的觀念。即使他們有時評出了好作家,那也是因為該作家在讀者中的呼聲很高。而他們,仍然用現實主義的框框來解釋有創新精神的作家。這種情況同中國國內也有某種相似。文學無國界嘛,不論在哪裡,傳統保守往往佔上風。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頒了,網友第一時間通知村上春樹……
    瑞典文學院4日宣布,今年將取消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了解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都知道,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推遲頒發。諾貝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曾經7次沒有頒獎,其中1914年、1918年以及1940年至1943年因戰爭原因完全停頒;1935年原因未知。
  • 他們是哲學家,卻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近日,因愈演愈烈的醜聞事件,瑞典學院不得不宣布,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取消頒發。這是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建立以來第八次停發。這一百多年間,獲得該獎項的一百多位人物中,除了大部分專注文學創作的作家,也有一些並不以作家身份著稱,如2016年的獲獎者,音樂家鮑勃·迪倫,更早的則有1953年的得主邱吉爾。此外還有一些哲學家,也獲得過這一殊榮。
  • 舒乙披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被老捨得到
    中新網北京8月1日消息:最近,中國作家與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而「一九六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被老捨得到」這一事實,長期以來卻鮮為人知。  據今天的香港商報報導,前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的文學講座上,老舍先生的兒子、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舒乙向外界披露了這一事實內幕。
  • 剛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只有一點與...
    此後在接受採訪時,從文學藝術的危機開始說起,他不知不覺說到了鮑勃迪倫獲諾獎,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對我來說,文學是閱讀的,而鮑勃迪倫是不能被閱讀的。把諾獎頒給他,其實是在反對書,反對閱讀。」1966年,漢德克的劇作《罵觀眾》發表後,他開始受到關注。
  •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電影淵源也很深
    彼得·漢德克獲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來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開始在嚴肅性和通俗性之間找到了一個結合點。
  • 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是否體制內與寫作無關
    在莫言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後,外界最想聽到的聲音,除了莫言本人,就是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作為諾貝爾文學獎18名評委中惟一精通中文的評委,馬悅然被公認為中國文學和這個著名獎項之間最直接、最重要的聯繫人。  昨天,88歲高齡的馬悅然與夫人陳文芬現身上海。
  • 諾貝爾文學獎是必讀標籤嗎?
    201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很熱鬧,一下頒出了兩個年度的獎項——補齊了去年暫停的大獎,有點「空前絕後」的感覺。沒想到在喜人的氛圍中,一個後生向我問了個古怪的問題: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意味著給作品貼上了必讀標籤?他之所以有疑問,緣由是先前閱讀某位新晉諾貝爾獎著作的體驗不是太好,自己感覺有點浪費時間。這樣的問題應該有點老生常談了。
  • 從諾貝爾文學獎出發 以文學的方式對話世界
    2020年10月8日,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方稱她的「詩意之聲」能夠「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對寧夏的讀者來說,格麗克的名字有些陌生,但因一場精彩的文學對話,拉近了這位站在國際文壇頂端的女詩人和普通讀者的距離。
  • 最好讀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
    想要有內涵有深度,是要讀讀嚴肅文學的,尤其金字塔尖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常閱讀的小夥伴也不要被「諾貝爾」三個字嚇到,我從汗牛充棟的諾獎作品裡挑出來幾本最好讀的作品,推薦給大家:第1本《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陳黎、張芬齡 譯/湖南文藝出版社辛波斯卡,這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女詩人,因為幾米的繪本《向左走,向右走》在國內翻紅。
  • 鮑勃·迪倫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保持緘默而已
    外媒報導截圖  騰訊娛樂訊近日,有消息稱鮑勃·迪倫的經紀人在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鮑勃·迪倫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並表示「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迪倫周四(10月12日)晚上在拉斯韋加斯舉辦了一場演唱會,但參加了這場演唱會的記者發現,迪倫在演唱會上除了唱歌外,沒有說任何話,自然也就沒有提到諾貝爾文學獎。  《華盛頓郵報》報導,迪倫親友表示,他暫時對獲獎沒有發表任何看法,他的一個朋友說,迪倫可能永遠不會表示感謝。
  • 看完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我想起了這10個「奇葩」得主
    而這都無法否定他作品的優秀,諾貝爾文學獎給他的頒獎詞是:「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其實對於今天一位女作家、一位男作家的結果,似乎並不算「意料之外」。
  •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書單,拯救你的書荒
    恰逢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新鮮出爐,為你獻上這份經典諾貝爾文學獎書單。讓靈魂幻化為飛鳥,重新穿梭於廣闊世界。2019年10月10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託卡爾丘克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是歷史上第15位榮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
  • 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你知道嗎?
    10月10日瑞典當地時間下午一點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名單即會正式揭曉,而今年公布的也會是「雙黃蛋」,意思就是說今年將會產生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家是不是已經非常期待了呢?諾貝爾文學獎是1901年創設的,已經頒發了好多年,那麼大家知道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