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FIBA歐錦賽禁賽風波背後的卑劣政治遊戲 本文轉自公眾號:中籃產業說 作者:付政浩)
(本文轉自公眾號:中籃產業說 作者:付政浩)
在亞洲的中國,姚明正帶領著由十八家CBA俱樂部成立的中職聯公司向中國籃協索取CBA的商務運營權和競賽組織權,這被視為是俱樂部自發自下而上進行的一次革命性倒逼,但目前姚明方面陷入了倒逼困境,當此之際,他們或許很有必要向外國同行取經。而放眼世界,和中職聯情況最相似、最適合讓中職聯效仿學習的並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純屬私營性質的NBA,而是目前負責運營世界第二大籃球聯賽——歐洲籃球冠軍聯賽的歐洲籃球聯賽公司(以下簡稱ECA)。
曾經,歐洲籃球冠軍聯賽的前身歐洲籃球冠軍杯也是由官方性質的歐洲籃聯在1957年創立,這點和CBA由中國籃協主辦大致相同。但在2000年,歐洲的一批頂級俱樂部自髮結盟組成歐洲籃球聯賽聯盟(ULEB)並成立ECA,最終成功倒逼歐洲籃協同意由其來舉辦歐洲籃球冠軍聯賽。經過多年發展,ECA旗下的歐洲籃球冠軍聯賽(Euroleague)和歐洲籃球冠軍杯(Eurocup)已成為歐洲吸金能力最頂級的商業籃球賽事。顯然,昔日的ECA和如今的中職聯情況高度相似,ECA的過往經歷無疑能夠給中職聯足夠多的改革啟示。不過,與此同時,也永遠不要低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決心,目前ECA正遭遇歐洲籃聯和國際籃聯的瘋狂打壓,已有八個國家因為此事而遭遇禁賽,並且禁賽規模很可能進一步擴大。昔日結怨:歐洲籃聯2001年丟歐冠運營權
昔日結怨:歐洲籃聯2001年丟歐冠運營權
放眼世界籃壇,按照聯賽綜合發展水平來劃分,無疑是NBA最強,歐冠聯賽次之,而我們的CBA自然更遜一籌。從某種意義上,造成這一水平差距的一大原因就是三種聯賽的產權有明顯差異。換言之,這取決於三個聯賽的運營方在和各自國家(地區)的籃協之間關於聯賽產權的界定是否足夠清晰:
眾所周知,NBA最初是在1940年代由一些冰球老闆自發出資建立的,從誕生之日起,其產權就100%屬於聯賽的各個老闆,運營工作自然也就完全獨立於美國籃協的管轄範圍之外。事實上,不僅是NBA,美國的很多低級籃球聯賽都獨立於美國籃協的管控範圍之外,而美國籃協只負責美國青少年業餘籃球發展和男女籃國家隊的組建。雖然自1992年起,美國籃協開始和NBA合作組建夢之隊參加世界大賽,但NBA的事情美國籃協從來無權插手,更甚者,在歷屆夢之隊組建時美國籃協甚至要聽從NBA的建議和意見。
和NBA情況完全相反的自然是CBA。CBA由中國國家體委籃球處在1995年創立,各個球隊在所在地政府、解放軍體工隊的大力支持下參賽,不少球隊甚至就是國企和體育局合作建隊,一方出錢,一方出人,所以CBA從誕生之始就印有鮮明的國有聯賽烙印。雖然經過多年職業化改革發展,尤其是在2005年經過CBA聯賽準入制洗禮後,各家俱樂部看似名義上成為在工商局註冊的職業俱樂部,但整個聯賽的性質仍然是國有資產牽頭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籃協在CBA中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CBA的賽程甚至經常要因為國家隊而縮水。如今姚明牽頭18家俱樂部成立中職聯公司,試圖向中國籃協索要商務運營權和競賽組織權,但由於國家的現行法律規定中國的職業籃球聯賽必須由中國籃協主辦,而CBA的產權也在廣義範圍內認定為國有資產,所以姚明的中職聯多番協調但毫無收穫。即使在未來真的成立CBA公司,擬佔股30%的中國籃協依舊是最大股東,CBA仍然擺脫不了官辦聯賽的性質。
在看過NBA和CBA的強烈對比後,我們不妨再看看產權問題介於兩者之間的歐洲籃球冠軍聯賽(Euroleague)。歐冠聯賽的前身名為「歐洲籃球冠軍杯」(European Champions' Cup),由歐洲籃聯在1957年創立。由於歐洲大多數國家幅員面積較小,各國籃球聯賽商業價值含量一般,所以歐洲籃聯在各國的國內聯賽之上架構了象徵歐洲最高籃球水準的歐冠聯賽,各個國家則根據自己在歐洲籃聯的排名高低來確定本國球隊進入歐冠聯賽的名額多寡。所以一些豪門俱樂部除了要參加本國的籃球聯賽外,還要同時參加歐冠聯賽。除了最頂級的歐冠聯賽外,歐洲籃聯還為那些實力相對較弱的俱樂部設計了Korac Cup和Saporta Cup兩項杯賽。此外,歐洲籃聯還負責運營各國國家隊參加的歐洲錦標賽。
經過長期職業化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末,越來越多的頂級籃球俱樂部認為歐洲籃聯在商業利潤分成、職業化改革方面的弊病越來越多,體制頑疾也越來越束縛聯賽的發展,聯賽改革迫在眉睫。各家俱樂部在和歐洲籃聯多番協商無果後,於是,在2000年,義大利、西班牙、希臘的一批頂級聯賽組建了歐洲籃球聯賽聯盟(ULEB)並成立歐洲籃球聯賽公司(ECA)來自行運營歐洲冠軍杯。而由於各國籃協在平日的利潤分成中也對歐洲籃聯不滿,所以他們紛紛暗中默許自己國內的俱樂部加入ULEB。歐洲籃聯失道寡助,旗下的球隊紛紛與他們脫離關係。但他們不甘示弱,隨後在國際籃聯的支持下於2001年倉促推出了FIBA超級聯賽,可惜由於參賽球隊競技水準一般,聯賽招商能力不足,運營一年就背上了巨額虧損債務。
萬般無奈之下,歐洲籃聯選擇暫時和ECA妥協,他們最終在獲得些許股權和買斷費後允許自己旗下的超級聯賽以及Korac Cup、Saporta Cup這兩個次級聯賽統統併入ECA。ECA隨後在2002年努力整合資源後推出了全新的歐洲籃球冠軍聯賽(頂級聯賽)和歐洲冠軍杯聯賽(次頂級聯賽)。其中,歐冠聯賽只允許16個國家隊的24支最頂級球隊參加,而相對實力較弱的俱樂部則參加歐洲冠軍杯。失去主導權的歐洲籃聯只能暫時放棄職業聯賽,轉而專心運營歐洲各國國家隊參加的歐洲錦標賽。
儘管ECA這些年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歐冠聯賽更是奠定了自己全球第二大職業籃球聯賽的地位,但歐洲籃聯一直都幻想奪回自己在歐洲職業聯賽的主導權。對此念念不忘的同樣還有國際籃聯,畢竟國際籃聯的不少官員都來自於歐洲籃聯。最近幾年,隨著歐籃公司的影響力在國際範圍內大幅提升,特別是在中國成立了歐籃中國公司,並通過和華錄百納的通力合作取得了令NBA都為之驚奇的商業開拓效果。而歐籃的這一系列成就讓國際籃聯和歐洲籃聯對歐冠聯賽這個超級金礦越發垂涎,這也為如今的歐洲籃壇禁賽風波埋下了導火索。
因財生妒:歐洲籃聯挖角ECA自取其辱
自從2002年歐洲籃聯暫時交權後,ECA每年都在用職業化的理念對歐冠聯賽進行改革,終極目的自然是為了讓聯賽的吸金能力不斷提升。這些年他們不僅把歐冠聯賽和歐洲冠軍杯這兩大聯賽做的風生水起,讓各家頂級俱樂部吸金無數,而且還為各個國家培養了大批頂級籃球人才。正是因為歐冠聯賽在不斷提升歐洲籃球水平,這才有了2006年籃球世錦賽出現歐洲兩強爭奪冠亞軍、星光熠熠的夢七隊只能爭奪銅牌的奇觀。一度,NBA總裁斯特恩還曾授意幕僚前往歐洲對歐冠聯賽進行深入調研。
不過,在歐冠聯賽高速發展的同時,ECA也意識到了一個極其不利於職業聯賽發展的核心問題,那就是歐冠聯賽實行的是升降級制度,簡而言之,每年參加歐冠聯賽的球隊都不固定。對於一個職業聯賽而言,如果每年連參賽的球隊都經常發生變化,球迷們每年都要試著去重新認識一些新的球隊和球員,這無疑不利於培養球迷的忠誠度。此外,由於歐洲各國的籃球水平差異較大,所以24支歐冠球隊對抗時總有一些場次明顯拉低整個聯賽的對抗激烈程度,所以ECA希望壓縮參賽隊伍數量以便「擠掉水分」。
經過不斷和各國籃協商討,ECA最終決定將歐冠的參賽隊伍從最初的24支球隊壓縮至16支,ECA向目前以奧林匹亞科斯為代表的歐洲最頂級的11支球隊發放永久參賽權。而另外5的個名額則授予歐洲冠軍杯聯賽中的最強球隊。取消升降級,將聯賽的參賽隊伍儘可能固定下來,這無疑是職業聯賽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必經階段。事實上,在這方面,中國籃協比ECA行動更早,早在2005年,李元偉就宣布CBA不再實行升降級。當然,這更多的是因為CBA是官辦聯賽,中國籃協可以一言九鼎,而歐冠聯賽的參賽隊伍因為來自於歐洲各個國家,所以ECA想要改革,只能和各國籃協、各國聯賽不斷協商妥協。事實上,即使他們近年來一直極力推進,但歐冠「瘦身」計劃最早也要到2017年才能真正實行。
從某種意義上講,11家固定球隊+5支升降級球隊的競賽模式是當前最適合歐冠聯賽的模式。這既順應了職業聯賽的發展訴求、保護了球迷的忠誠度,同時也給習慣了升降級文化的歐洲籃球一個逐步過渡的適應空間。
誠如前文所言,歐洲籃聯儘管失去了在歐洲各個級別聯賽的主導權,但他們一直坐等復闢機會,而此番ECA推進歐冠「瘦身」計劃則被歐洲籃聯視為反撲的天賜良機。於是,歐洲籃聯和國際籃聯先是指責ECA讓11支頂級球隊壟斷歐冠聯賽絕大多數利潤,隨後又開始醞釀組建全新的歐冠聯賽,試圖去和ECA分庭抗禮。
一方面歐洲籃聯不斷向各國籃協施壓,要求各國籃協大力支持這個自己要創辦的這個新的歐冠聯賽,另一方面,他們私下向目前正在參加歐冠聯賽的豪門球隊許諾很多優厚條件,比如高額度利潤分成,希望他們能夠脫離ECA轉而回歸歐洲籃聯旗下。可惜的是,大多數俱樂部這些年跟ECA合作良好,並且ECA在宣布歐冠改革後承諾將讓各家豪門球隊的收入每年都至少在3500萬歐元以上,這遠遠超過了歐洲籃聯的承諾。所以,歐洲籃聯的私下挖角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遭到諸如西班牙等一些籃球強國的俱樂部對其公開說「不」。如此一來,所謂的「全新歐冠聯賽」的籌建工作自然也無從說起,這讓歐洲籃聯惱羞成怒。
在「全新歐冠聯賽」計劃暫時被擱淺後,歐洲籃聯只能懇請一直在背後出謀劃策的國際籃聯出面懲罰ECA。於是,國際籃聯先是今年4月在FIBA官網登出一篇討伐ECA的「檄文」,其中列出ECA有4宗罪(包括「對聯賽和俱樂部施加不適當的壓力」、「11家俱樂部形成寡頭,可以『獨裁』般獲取籃球歐冠聯賽和歐洲杯的商業利益」、「削弱歐洲籃球平衡性」、「歧視經濟實力較弱的俱樂部」等4項罪名),隨後又以國際籃聯、歐洲籃聯、歐洲各國籃協的名義組成綜合調查小組去調查歐冠聯賽的運營情況,試圖找出ECA的把柄。但這些手段均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大多數俱樂部通過歐洲籃聯的這些卑劣行徑進一步看清其真實面目,所以絕大多數俱樂部都表示要堅決和ECA繼續合作,一起持續推進聯賽的改革。無計可施:FIBA惱羞成怒亂揮禁賽大棒
無計可施:FIBA惱羞成怒亂揮禁賽大棒
國際籃聯和歐洲籃聯絞盡腦汁也無法直接找到ECA的把柄,惱羞成怒之下,他們開始通過輿論對ECA進行道德攻擊,稱其從來沒有對歐洲籃球基礎建設做出任何貢獻,但卻從歐冠聯賽中獲取了巨額利潤。另一方面,他們給歐洲各國籃協施壓,要求各國籃協想辦法規勸各國的俱樂部脫離ECA,否則國際籃聯將對各國的國家隊進行禁賽。最終,西班牙、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和俄羅斯等八國被率先宣布剝奪了2017年歐錦賽參賽權,而希臘、立陶宛、土耳其、義大利、波蘭和以色列也收到了將被禁賽的嚴厲警告。國際籃聯隨後威脅稱,如果西班牙等八國接下來仍然無法勸說自己的俱樂部解除和ECA的協議,那麼將把對他們的禁賽擴大到全球範圍,即禁止參加奧運會和籃球世界盃等世界大賽。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籃聯此次的禁賽不僅理由牽強,而且肆意擴大懲罰規模,有欺軟怕硬之嫌。如前文所述,國際籃聯和歐洲籃聯目前只是計劃建立一個「全新的歐冠聯賽」,所以即便有競爭,也只是和現有的歐冠聯賽有競爭關係,但他們卻把打擊規模擴大到了參加歐洲冠軍杯的球隊。在通知西班牙、斯洛維尼亞等八個國家的禁賽通知上,國際籃聯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國家不能勸阻自己國內的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
眾所周知,ECA旗下的歐冠聯賽只有歐洲最頂級的24支球隊才能參賽,而他們的另一個賽事——歐洲冠軍杯則是歐洲各國參賽最廣泛的賽事。一直以來,歐洲幾乎所有的中下遊球隊都靠歐洲冠軍杯聯賽來培養人才,但現在國際籃聯卻公然禁止他們參加這項賽事,並且與此同時,國際籃聯並未組建新的賽事供這些球隊參賽。所以,這種肆意擴大禁賽規模的做法完全是對弱小球隊的肆意欺凌。
在國際籃聯連揮禁賽大棒、通過肆意打壓各國籃協來逼各個俱樂部脫離ECA的同時,ECA曾幾次致函國際籃聯,請求雙方建立溝通機制,就各種問題進行溝通。不過,國際籃聯對此並不感冒,仍然只是一味給各國籃協施壓,這讓不少國家的籃協官員都開始對國際籃聯的霸道行為表示憤慨:「FIBA此番主動挑起禁賽風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眼紅ECA在商業運營方面的大獲成功,特別是歐籃中國近兩年在中國的急速擴張讓他們更是羨慕嫉妒恨。只是,FIBA無法公然向ECA索要利潤分成,只能把這種嫉妒的怒火轉嫁給了各國籃協,用禁賽來威逼各國籃協來勸說俱樂部退出ECA,這無疑是種卑劣的政治手段。如果就因為一個聯賽不向FIBA主動進貢就要揮出禁賽大棒,那麼這些年,NBA壓根沒向FIBA繳納過任何費用,但你何曾見過FIBA敢向美國籃協開出禁賽罰單?」
儘管目前國際籃聯喊打喊殺,但相信他們未必敢真的對西班牙、塞爾維亞等籃球強國長期禁賽,更不可能全球禁賽,畢竟在世界範圍內FIBA還需要歐洲諸強幫助他們「對抗」NBA。所以,接下來FIBA和ECA很可能會坐下來談判,也許看在錢的份上,FIBA將會很快終止這場其自編自導自演的卑劣禁賽大戲,畢竟在這之前,日本等國家就已領略過FIBA的這種出爾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