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目前是中國內地最大最繁華的都市,號稱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國際化程度最高,最受外國友人追捧的城市之一,但今天的上海肯定不是他建城史上最高光的時刻,在亞洲甚至中國並非笑傲群雄,現在國際公認亞洲最大的城市是東京,而在國內,香港與上海也是不分伯仲,但在上個世紀上半頁,上海遠超東京和香港,是毫無爭議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介紹上海是如何從一片荒蕪的灘涂地一躍而成繁華的大都市的。
上海最早的建聖寺是全國末期,楚王將此處封於「全國四公子」之一的春信郡,因為他在這裡建了城堡,所以上海簡稱「神聖」,就是這樣來的,後來幾次戰爭破壞了神性,這裡大部分屬於灘涂,是松江府下的一個縣,歷史上長江三角洲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大部分是蘇州,其次是南京和杭州。
鴉片戰爭後,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籤署《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以廣州、廈門、撫州、寧波、上海為港口,不得不與外國通商,根據條約,這五個地方英國人可以自由居住和建設商務設施,但是鴉片戰爭沒有使清政府蒙住,中央集權和地方政府的實力仍然很強,在實施過程中,由於思想上的狹隘保守,繼續對通商建區採取拖延政策。
廣州、撫州這五個地方都是總督和總裁駐地,政府力量很強,所以開航通商千方百計阻撓,廈門和寧波只有分公司、上海當時是縣城,縣令的權力當然小很多,此外,上海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心,又守護著萬裡長江的入海口,背對著當時中國最富饒的江蘇、浙江兩省,因此英國人非常重視,堅持在這裡通商,最終,上海縣令非常勉強地同意英國人在縣城外的灘涂上建造商會,上海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上海不僅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還有很大的優勢,上海北、江蘇、黃海這邊是淺海,南、浙江、東海那邊是深海,所以從南到北的商船到上海必須卸貨,南方吃水深的大船「複線」到這裡後,要換成小的「斜線」,北到南的商船到達後,為了提高運力,也要換成同樣的,這樣,上海開始逐漸繁榮起來,除了英國人之外,法國人、美國人和俄羅斯人紛紛來到這裡,分別建立了租界。
英、美、俄、日幾個國家的租界稱為公共租界,統一管理共同管理機構「公社部」,法律界合格,公共租界不受任何國家政府控制,沒有任何政府管理,商人成立納稅人委員會,高度自由開放,法制非常完善,因此,全世界很多冒險家都來淘金,其中猶太人最多,後來影響力較大的商人夏森和夏等家都是猶太人,此後,上海租界區內的上商電站、銀行、工廠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但是上海之所以能成為遠東最大的大城市,不僅如此,最重要的是清政府的兩次對外戰爭失敗和可恥的賠償條約的籤訂,首先是甲午戰爭,籤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不得不賠償2.2億韓元,清政府當時的財政完全得不到,只好找上海的外國銀行貸款來擔保海關關稅,二是《辛丑條約》的庚子賠款,4.5億2千2千2千,清政府不僅擔保關稅,還擔保廉稅,這樣,原來流入北京的政府稅收都湧向上海,上海由此成為全國資本中心,全國財富7成都到了這裡。
大量資本流入後,上海開始大規模建設,酒店、銀行大廈、貿易大廈、娛樂中心、教堂等拔地而起,外灘的雄偉建築都從此開始建設,20世紀30年代上海國際酒店大廈是中國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最高的建築物,上海當時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城市,有英美法德油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商人,也有印度、朝鮮和東南亞國家的工人。
上海遠遠超過遠東最大的發電站、電信機、最大的娛樂中心、最多的汽車保有量、最豐富的資本、東京,香港與上海完全不能同日而語,抗戰爆發後,上海的資本家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當時沒有一本書,也沒有一張線,與上海有很大的差異,可以說上海資本向香港遷移後實現了繁榮的香港。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你是時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這個美麗的地方呢?歡迎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