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放軍史上最嚴重空難:1991年直升機撞山致中將犧牲
核心提示:最大的災難發生在1991年,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恆、副司令員張德福帶領工作組沿中尼邊境調研,乘直升機返回時,第二架飛機在轉彎過程中突然遭遇下降氣流,撞山墜毀,機上13人全部遇難,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張德福中將、西藏軍區參謀長毛海清大校。
本文摘自:《老年生活報》2013年7月3日第6版,作者:吳久久,原題:《解放軍重大軍事事故揭秘》
前不久,一架隸屬北海艦隊的水上飛機墜毀於膠州灣,6名機組成員殉職。這是今年中國軍方發生的第二起墜機事故。事實上,只要進行軍事訓練,就不可能避免事故。而一直以來,中國軍方在努力打贏一場與軍事事故的「戰爭」。
粗糙的蘇制飛機
早期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裝備落後,質量不穩定,尤其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飛機的生產和維護質量都大幅下降。中國軍工企業在引進蘇制飛機並仿製的過程中,盲目簡化工藝、任意修改工藝流程,例如,將鎂合金零件的熱處理保溫時間,原工藝流程規定為13至14小時。仿製時,不經試驗就隨意改為8至9小時。一家製造廠在檢查發動機時,發現不符合技術要求的問題零件達到1.5萬多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成功仿製蘇式轟6轟炸機,這種飛機也曾多次發生事故。轟6裝備的彈射救生裝置操作程序繁瑣、可靠性低,尤其是部分機組成員是向下彈射,幾乎沒有生還可能。一旦出現事故,機組成員寧願竭盡全力將飛機飛回機場,或者迫降,也不願意彈射。但大多數遭遇事故的飛行員沒有迎來奇蹟。
1995年3月,空軍某部的轟6起飛後不久,便發生發動機停止運作、操縱失控的嚴重故障。指揮員命令機組成員跳傘,但隨後便失去聯絡。飛機墜毀,大部分機組成員未來得及彈射出飛機。
出事的不僅僅是仿蘇制的國產裝備,進口的美國飛機也曾經連續發生重大事故。1984年開始,中國軍方一共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直升機,用於高原運輸。然而在1987年10月,其中一架就在配合紀錄片拍攝時,發生機械故障墜毀,造成3人死亡、15人受傷。事後經過調查,發現造成事故的是一個傳動軸斷裂。
最大的災難發生在1991年,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恆、副司令員張德福帶領工作組沿中尼邊境調研,乘直升機返回時,第二架飛機在轉彎過程中突然遭遇下降氣流,撞山墜毀,機上13人全部遇難,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張德福中將、西藏軍區參謀長毛海清大校。
反坦克飛彈射向主席臺
面對突發的軍事事故,因為裝備水平的局限,中國軍人所能依靠的,更多的是個人意志。
1978年春,炮兵要舉行「紅箭73」反坦克飛彈打靶定型審查報告會,徐向前元帥,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以及各總部的首長,坐在主席臺上。指揮員下達開始射擊的口令後,前兩發都精確命中目標,第三發射擊時,沒想到飛出沒有幾百米,彈體就180度轉身,「砰」的一聲摔在主席臺前面,又彈跳起來擦著主席臺上簷落在左側,把地砸了一個坑,哧哧冒煙,還在坑裡打轉……有人大喊一聲「臥倒」,主席臺下的人都臥倒在地。
經過檢查,研發人員報告說這是一枚故障彈。羅瑞卿大發雷霆,一時氣氛緊張。徐向前向主席臺的人們招招手,讓大家坐下,然後說沒有關係,發生點事故是正常的,然後命令炮兵副司令接著打。
軍事事故正在減少
改革開放之後,一批優秀軍人為國防力量提升付出了重大犧牲。
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可以說是在軍事事故中殉職的最高將領,他在1976年指揮演習時,因米8直升機失事而犧牲。事故中殉職的還有軍工科研人員。
2006年6月3日,一架由運8改裝的預警機在安徽失事,機上40名人員全部遇難。事實上,中國的軍事事故正在越來越少。以飛行事故為例,經統計,1984年之後事故數量明顯下降。其原因在於,1985年部隊進行精簡整編之後,人員思想穩定,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