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我國已經建國七十多年了,在這七十多年裡,無數的科研人員為建設祖國付出了很多。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讓我國成為如今這個強大的國家,一掃剛建國時的頹勢,震驚了世界。當然,在我國建國後的這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的科學家為了讓中國更加強大,多次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當中。比如說鄧稼先,就是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在一次核輻射的照射中身患癌症,在62歲這個科學家最意氣風發的年紀去世了。不過要說到我國科技發展上史最大的災難,那莫過於2006年的安徽廣德6.3空難了。
眾所周知,在現代戰場上,空軍已經不單單只是像幾十年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配合了,如今空中加油機,空中預警機等等戰機的相互配合能夠將空軍的戰鬥力發揮到極致。其實在和平年代,很難發現激烈的空中戰役,因此此時空中預警機這種集偵查,驅逐,通訊等等能力為一體的戰機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空軍發展步入正軌都在建國後幾十年了,那時候連能勉強應付空戰的戰鬥機都造不出來,更別說預警機了。由於沒有技術積累,我國的預警機發展的異常艱難。之後在我國無數相關專家的努力下,終於在 2004年的時候我國的空警-200預警機試飛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的預警機領域能夠向著更高更強的臺階發展了。
在空警-200第一次試飛兩年後,也就是2006年的6月3日。在這一次的試飛中,空警-200墜毀了。當時預警機上包括我國的王牌飛行員和一流電子專家在內一共有40人。也就是說,這場空難讓我國一下損失了40位一流的專家。
之後,通過各種調查和事故重演,初步判定當時發生意外的原因是空警-200的機翼上受寒冷氣溫的影響結冰了。而任何一款飛機的機翼都是經過認真設計的,它的每一絲弧度都得符合空氣動力學。一旦上面結冰,這種精心的設計就會被打破,從而影響飛行的效果。當時,更致命的是在機翼的氣流布局被打亂後,空警-200上的除冰系統失靈了,因此空警-200在空中很快就失去了平衡。最後為了避開人群聚居的城鎮,機組人員開著空警-200撞上了附近的山脈。
後來,我們化悲痛為力量,不斷研製更加安全,更加穩定,性能更加優異的預警機。於是空警-2000就出現了。這架預警機不僅告慰了那40位英烈的在天之靈,也極大的增強了我國的空防能力。
毫無疑問,這次事件是一場必須刻在我國發展史上的空難,因為它給我國造成的損失是極為龐大的。而為了紀念這40位專家的犧牲,那座他們撞上的山被當地政府命名為「英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