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即將於1月14日出版的美國《財富》雜誌印刷版刊登署名米古爾·赫爾夫特(Miguel Helft)的文章稱,從無人駕駛汽車到谷歌眼鏡,這種種項目都出自一家以商業利益為重的上市公司。這些瘋狂的想法之所以能成為現實,谷歌CEO拉裡·佩奇(Larry Page)功不可沒。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在帶領下屬追逐瘋狂夢想的同時,仍然可以將一家年收入380億美元的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條。如此非凡的能力,的確令人驚訝。
以下為文章全文:
當馬汀·索瑞爾(Martin Sorrell)去年秋天造訪谷歌時,拉裡·佩奇派了一輛車去20英裡(約合32公裡)外的紅木酒店(Rosewood Hotel)迎接這位廣告大亨。不過,這可不是一輛普通的車——這輛克薩斯SUV是自己開過去的。
這輛車上配備了一系列高科技工具,包括雷達、傳感器和一個每秒掃描150多萬次的雷射掃描儀。這輛車在280號州際公路和繁忙的加州85號公路上行駛了大約20分鐘,時而直線穿梭,時而蜿蜒前行,碰到交通擁擠時能放慢車速,進入附近車輛的盲區時又能加速駛出。「這太不可思議了。」索瑞爾說。
佩奇的這項無人駕駛汽車服務可不只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小把戲,用佩奇自己的話說:這代表著交通的未來。在多數人眼中,這種由電腦駕駛的汽車有三個最顯著的特色:荒謬、危險、無趣。但工程師出身的佩奇,卻以飽含理性的邏輯思維來看待無人駕駛汽車。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佩奇堅持認為這個「寵物計劃」準備就緒時,可以極大地提升道路安全性。他說,谷歌很快就能模擬你的駕駛方式,「而且可以保證你不會死於車禍,也不會撞死別人。」
他是在私人「牛棚」裡接受採訪的,這裡是他專門會見谷歌高管的地方。他系統性地介紹了無人駕駛汽車的其他優勢,例如節約能源(交通能以更高效率的模式運行)、提升工作效率(將通勤時間節省下來做其他事情)。除此之外,還可以節約成本——僅谷歌一家公司每年就可以節約數百萬美元。佩奇稱,谷歌總部車位稀缺,新車庫的報價高達每輛車4萬美元。
既然如此,何不讓車送你上班後自己出去找地方停下呢?佩奇問。「你什麼時候需要它了,只需在要出門時用手機通知它就行。於是,等你下樓後,它已經在下面等著你了。」他補充說。
這似乎是《傑森一家》(Jetsons)和80年代的熱播劇《霹靂遊俠》(Knight Rider)的瘋狂混搭。但在佩奇看來,這只是他對谷歌未來的期許,是令他激動不已的偉大創意。
谷歌創始人兼CEO 拉裡·佩奇
改革大刀闊斧
自谷歌1998年創立以來,佩奇和他的創業夥伴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便希望打造一家敢想敢做、目光長遠的企業。他們的很多創意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正是在佩奇的支持下,谷歌成功實現了一批難以置信的瘋狂創意,例如為街道拍攝全景照片,用數位技術複製真實世界,掃描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開發能夠翻譯任意兩種語言的機器(目前已經支持4200對語言)。所以,當《財富》試圖理解計算、機器學習甚至是交通的未來時,我們找到了佩奇,希望了解谷歌將如何改造一切——當然,也包括它自己。
稀奇古怪的創意和高效務實的管理風格通常難以共存。而佩奇的非凡之處恰恰在於,他既能促使手下的工程師和高管追逐偉大的夢想,有能把一家年收入380億美元,擁有5.3萬員工的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當他2011年4月執掌帥印時,谷歌曾經不可一世的創新能力逐漸顯露出力不從心的跡象,官僚作風慢慢紮根。佩奇很快重組了公司,為高管賦予更多職責和權限,要求他們重新將谷歌的重點專注於少數幾個產品領域。這也形成了一套更加自上而下、更有進取心的組織結構。
這些變化令一些谷歌的老字輩頗感不適,他們都懷念谷歌創業最初十年那種隨心所欲的工作方式。但幾乎所有人都認同這樣一個事實:佩奇接手後的谷歌更有凝聚力,反應速度也更快。佩奇的改革成效令很多矽谷人士大感意外,在他們看來,佩奇早已成為書呆子和怪脾氣的代名詞。「拉裡視野如此之高,運營能力如此之強,完全克服了所有困難。他的表現的確令人震驚。」企業家兼風險投資家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說,他經常充當年輕CEO的導師。
佩奇的成就隨處可見。谷歌的基層員工活力增強,公司的產品也實現了更好地融合。在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建議下,佩奇還砍掉了數十款偏離核心或未能成功的項目,例如Google Health。他還成功放慢了關鍵員工跳槽到Facebook和其他創業公司的速度。甚至還有一些谷歌前員工重返公司。憑藉Android系統的優異表現,佩奇成功將谷歌推入了競爭激烈的移動計算領域——而當初收購Android的交易也得到了佩奇本人的鼎力支持。
最重要的或許還在於,在佩奇的領導下,Android和YouTube都成長為規模可觀的業務,讓一眾批評者啞口無言——其中還包括《財富》,我們曾經多次將谷歌稱作「只會一招的小馬駒」。(雖然桌面搜索仍為谷歌貢獻了約80%的收入,但以YouTube為主的顯示廣告年收入已經達到50億美元,包括手機搜索在內的移動業務年收入也達到80億美元。)
依舊挑戰重重
不過,現在就將佩奇列為年度最佳CEO還為時尚早。雖然佩奇成功恢復了谷歌的緊迫感和競爭力,但該公司仍然面臨眾多挑戰。與蘋果的移動霸主之爭激烈依舊,亞馬遜也已成長為消費者專用搜尋引擎,蠶食著谷歌利潤最豐厚的業務。投資者都不看好移動廣告前景,而廣告恰恰是谷歌的核心業務。不過,最令谷歌憂心忡忡的恐怕還是與監管者的鬥爭。美國和歐盟監管者長達數年的調查可能會引發轟動業界的反壟斷訴訟,甚至拖慢谷歌未來幾年的創新步伐。
佩奇本人也是一個問題。他脾氣古怪、性格內向,缺乏典型CEO那種超凡的領袖氣質。39歲的佩奇滿頭白髮,眉毛濃密,每當提起看似瘋狂的創意,他都會露出兒童般的笑容。他原本柔和的聲線現在卻時常摻雜著幾分嘶啞,這源於一場聲帶疾病。他曾經因此在公眾場合失聲數月,但至今沒有披露詳細病情。
熟悉佩奇的人都說他風度翩翩,懂得低調的幽默,雖然為人謙卑,但也不乏自信。不過,佩奇卻很注重隱私,甚至讓外人誤以為他很傲慢:去年11月接受《財富》雜誌採訪時,佩奇雖已擔任谷歌CEO兩年時間,但那卻是他上任以來第二次接受印刷媒體專訪。
對華爾街和其他外人而言,佩奇仍然很神秘。「很難對他發表什麼評價,因為我們之間沒有過任何接觸。」麥格理證券分析師本·沙赫特(Ben Schachter)說。雖然佩奇已經公布了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但卻依舊不肯多言,這令沙赫特尤其沮喪。他說:「如果你花了120億美元收購摩託羅拉卻不解釋戰略,投資者便會很難接受。」
佩奇承認,要強化自己的遺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談到谷歌有朝一日的規模將擴大為現在的10倍,應對的問題也將更加棘手。但要如何實現這種規模還不明確。對於這樣一家年收入數百億美元的龐然大物而言,無人駕駛或行動支付等新產品和新業務必須擁有足夠的規模才能推動公司的業績。
佩奇表示,這些新產品已經通過了「牙刷測試」——也就是說,它們具有足夠的重要性,多數人每天都至少會使用兩次。但他也承認:「谷歌正處於一片危機地帶。沒有什麼歷史經驗可以參考,也沒有其他公司的經歷可供借鑑。所以,我們面對問題時,無法得出『幹嘛不乾脆這樣?』的結論。」
探究完美搜索
多年以來,佩奇和其他谷歌高管一直都在探索搜尋引擎的完美形態。它應該隨時理解你的意圖,知道你是誰,根據你的興趣量身定製結果。即使你不主動詢問,它也會針對你感興趣的事情給出答案。
2011年末,佩奇召集谷歌高管召開了一次場外會議。他在會上堅持認為,谷歌應當開始開發上述的最後一項功能,也就是內部人士所稱的「助理」功能。谷歌很快付諸實施。到2012年1月,谷歌已經構思出了一款符合佩奇苛刻標準的產品,6個月後,他們推出了Google Now。如今,這款服務已經整合到最新一代Android設備中。
通過手機日程表、電子郵件、搜索記錄和地理定位等諸多信息,這款以移動為核心的搜索工具可以提醒你立刻動身前往機場,以免誤機——因為通往機場的路上發生了一起事故,導致交通堵塞。它還能像iPhone的Siri一樣,對語音指令作出響應——但根據測評者的反饋,Google Now的錯誤率低於Siri。它還能自動更新你喜歡的球隊的比分,即使你根本不知道他們現在正在比賽。「有些事情你雖然沒問,但我們認為你應該知道,於是就會主動為你提供。」谷歌搜索高級副總裁阿蘭·尤斯塔斯(Alan Eustace)說。
Google Now從設想到成品只經歷了很短的時間,這也充分體現出佩奇為谷歌注入的活力。佩奇早就說過,谷歌最大的威脅就是谷歌自己。自從他掌舵以來,便一直關注機構臃腫、官僚作風等拖累創新的問題。佩奇對速度的迷戀有時會令人抓狂。他曾經讓負責Chrome瀏覽器和其他應用的高級副總裁桑達·皮採(Sundar Pichai)注意登臺演講前的那幾秒種。皮採回憶說,佩奇曾經告訴他:「你應該離講臺近一些,而且應該站著,這樣就不用讓整個公司等你一個人了。」
佩奇為加快谷歌反應速度採取的最徹底的措施就是上任初期的大規模重組。他打破了谷歌原有的結構,不再以龐大的工程和產品管理集團劃分組織,而是代之以7大產品事業部,專注於搜索、廣告、Android和商務等領域。各個事業部的負責人對自己的部門負全責。啟動新項目時不再需要爭得整個公司各路高管的同意。而一旦產品面市,工程師和管理者也不能輕易跳到下一個項目,導致Gmail這樣的重要產品始終留著「beta」標籤。
「現在,你不僅要負責開發產品,還要負責改版和修補漏洞。」一名與佩奇關係密切的顧問說。這次重組後,一些高管的權利被削弱了,有些人還選擇了離職。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就是其中之一。身為谷歌的首位女工程師,梅耶爾於去年7月出任雅虎CEO。但整體而言,谷歌的高級管理層變動並不大。
全面貫徹意圖
上述7大產品部門的負責人組成了谷歌的核心領導層——「L團隊」,其中的L是拉裡的首字母。他們每周一中午都會在行政套房的一間會議室中開會。這類會議可能持續2小時甚至更久,隨後通常會針對各個事業部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或是針對表現落後的產品進行分析。
擔任CEO前的佩奇經常在開會時走神,或是盯著筆記本幹其他事情。但現在,他卻會聚精會神地主持會議。「盯著筆記本的那個拉裡已經不見了。」2012年離職的一名谷歌前高管說。皮採表示,會議結束後通常會出臺行動策略,佩奇從不會忘記這些決策。
新的組織結構也使得佩奇能夠更有效地貫徹他的意圖,實現他為谷歌制定的願景。從一開始,他就強調設計,並力圖在相互獨立的谷歌產品之間創造統一的用戶界面。如今,當你使用YouTube、谷歌首頁或是Gmail時,所有的菜單都採用了一致的外觀設計。Google+社交網絡如今也已經融入到多款網絡產品和Android產品中。「第一次有人跨越谷歌產品來思考整體問題。」皮採說。
要讓所有人都認同自己的願景並非易事。當產品高管無法達成一致時,需要切斷聯繫——據說這是佩奇最擅長的。除此之外,還要制定很高的目標。L團隊的一名成員最近向谷歌董事戴安妮·格林(Diane Green)吐露心聲說,谷歌最高管理層從來沒像現在這樣被鞭策著努力工作過。
佩奇可以輕易將重點從日常管理轉向長期產品規劃,有時甚至很出人意料。不久前,當佩奇坐飛機出差時,他將谷歌首席商業官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叫到窗前。當他們飛經內華達上空時,佩奇指了指下面的沙漠地帶,那裡是「火人節」的舉辦地——佩奇和布林以及谷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其他眾多谷歌員工都曾參加過這一活動。當他們看向窗外時,佩奇開始思考通過低空飛機拍攝的圖像提升谷歌地圖的畫質。
在他們二人討論時,佩奇已經計算出了大概的成本。如今,谷歌地球面向很多城市提供的3D視圖就是藉助低空飛機和直升機拍攝的圖像開發出來的。「他總是從與眾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阿羅拉說,「這也迫使你重新思考問題。」
思維與眾不同
佩奇從小就擅長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他在密西根長大,父母都是計算機老師,他就讀的蒙特梭利學校十分注重培養獨立思維。在密西根大學拿到了計算機工程學位後,他來到史丹福大學深造,在那裡結識了布林。
「他會想出一個有點瘋狂的創意,然後告訴你,『這就是我想做的。』」佩奇的導師特裡·溫諾戈裡德(Terry Winograd)說。在佩奇眾多瘋狂想法中,有一個是將整個網際網路下載下來,研究網站之間的關聯方式。溫諾戈裡德勸他放棄這個想法。「一個學生能做這種事情實在是太瘋狂了。」他說。但佩奇還是做了,並最終與布林以此為基礎開發出了谷歌。
2011年,佩奇再次打破傳統,決定以「三駕馬車」的方式來運營谷歌,在兩名創始人和時任CEO的施密特之間平分權利。(施密特目前仍然擔任谷歌的執行董事長,布林則負責Google X團隊,專門研究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等瘋狂項目。)
現在,佩奇當上了CEO,他完全不擔心在重新審視谷歌的過程中發生分歧。雖然縮減項目已經成為佩奇任內的一項卓有成效的功績,但當自己所從事的項目被壓縮時,員工還是會怨聲載道。「20%時間」曾經是谷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做法,允許員工每周抽出一天時間開發自己的創意。但如今,這項措施也受到嚴格的控制。「他們原本信仰自下而上的創新,試圖通過廣泛嘗試來找出真正有潛力的項目。但現在的想法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名跳槽到其他公司的谷歌前高管說。
在內部,一些熟悉佩奇的老兵也對他越來越難接近頗有微詞。毫無疑問,曾經開放的谷歌如今已經變得越發封閉。Google+和Android團隊的駐地甚至需要特製的門卡才能進入。佩奇自己的套間位於Google+辦公樓的頂層。保安系統十分森嚴,就連負責人事的谷歌高級副總裁拉澤羅·鮑克(Laszlo Bock)也因為給別人「留門」而收到了一封譴責郵件。「我有一次受到警告。他們提醒我,即使你要跟別人一起進來,也應該打卡。」鮑克說。
鮑克認為,這種嚴格限制讓谷歌員工頗為不滿。但佩奇卻一意孤行,因為他認為這是保護機密項目的必要之舉。「拉裡更能容忍不和與衝突。」鮑克說。不過,佩奇也會靈活處理相關問題。例如,當不再需要對外保密時,佩奇便取消了Android辦公樓的限制。
關注重要目標
佩奇之所以努力突破這些障礙,是為了實現一個重要目標:確保谷歌在後PC時代取得成功。例如,谷歌去年3月就因為修改隱私政策激怒了部分用戶和消費者保護組織。原有的政策限制數據在谷歌各類產品之間的分享,阻礙了Google Now的發展——因為該服務需要通過多款服務收集數據。對谷歌而言,在用戶從PC轉移到行動裝置的當下,將這些功能整合到一起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在行動裝置中,應用必須更為密切地相互整合,而軟體與硬體也必須渾然一體。
這也是為了規避一個困擾很多網絡巨頭的問題:移動屏幕尺寸太小,不像PC那樣適合發布廣告。佩奇認為,隨著定位和「點擊通話」(用戶只需點擊企業在廣告中列出的電話號碼即可直接撥通電話)等技術的不斷完善,移動廣告將帶來更好的機會。「因為軟體更好,設備更好,功能也更多,我們賺的錢將比現在更多。我對此很樂觀。」
樂觀的不止佩奇一人。WPP的索瑞爾曾經將谷歌稱作「亦敵亦友」,現在又稱之為「友大於敵」。作為谷歌的最大客戶,WPP 2012年將谷歌平臺上的開支增加了25%,達到約20億美元。「谷歌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他們擁有強勢地位。」索瑞爾。
在蘋果決定不再在iOS中預裝YouTube後,谷歌去年9月面向iPhone和iPad推出了新版YouTube應用。12月初,谷歌升級了Google Now,包含了蘋果Passbook的部分功能。隨後,谷歌又推出了新版iOS地圖,為用戶提供了又一個選擇來替換錯誤泛濫的蘋果地圖。在此之前,蘋果剛剛用這款自主開發的服務替換了預裝在iOS中的谷歌地圖。
這兩家IT巨頭不僅在移動市場針鋒相對,還把戰火燒到全世界的法院中。「如果大家能和平共處,那自然很好。」佩奇說。
儘管激戰正酣,但這兩家公司還是會在必要時繼續合作。「我們與蘋果建立了重要的搜索合作關係,我們也會與他們就很多問題展開溝通。」佩奇說。他曾經與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會面,希望解決蘋果與Android廠商之間的專利糾紛。雖然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進展,但全面和解仍然難以達成。
違背「不作惡」信條
這並非佩奇面對的唯一一場鬥爭。12月初,微軟在重要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呼籲用戶抵制谷歌。此舉針對的是谷歌將購物搜索轉變成廣告聚合產品的決策。2012年初,谷歌將免費的購物服務變成了一個必須交錢才能被收錄的產品。無論是微軟,還是任何關注谷歌的人,都不會對此視而不見。因為佩奇和布林早就將所謂的付費收錄視為「作惡」,認為這會導致搜索結果產生與生俱來的偏見。
究竟發生了什麼?佩奇並未正面回應。但他表示,由於無法依賴從網上抓取的信息來排序,使得「競價模式」成了購物搜索的必然選擇。佩奇說,購物搜索需要「真正精準、真正優質和優秀的信息」,而谷歌可以通過願意付費的商家獲取這類信息。但長期關注谷歌的業內人士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這似乎很糟糕。」科技博客Search Engine Land編輯丹尼·沙利文(Danny Sullivan)說,「這是一次令人震驚的轉變。」
微軟和其他競爭對手的不斷投訴,導致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開始對谷歌展開調查。他們希望確定谷歌的搜索業務是否存有偏見;是否以犧牲Yelp等公司的利益為代價偏向自家的地圖、點評和購物服務;是否違反了反壟斷法。
佩奇依舊不願道歉。他解釋說,谷歌的目標是幫助用戶:通過將旅遊、購物和點評工具整合起來,谷歌便可為用戶量身定製度假計劃。這需要了解用戶的偏好,然後與天氣、酒店和航班信息相結合,最終為用戶推薦度假計劃。佩奇說:「有很多公司在不停抱怨我們的做法,但我不認為他們也在嘗試同樣的業務。」
還有一些投資者在擔心其他問題。佩奇的很多最具野心的計劃並沒有充分說服外部人士。雖然該公司在高調宣傳Google+的成功,但很多分析師認為,這款社交網絡的活躍度很低。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在研究摩託羅拉移動將如何融入Android生態系統。
谷歌去年收購摩託羅拉移動時主要是看重該公司的專利,收購完成後,便展開了裁員,還作價23.5億美元出售了機頂盒業務。但谷歌計劃保留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部門,因此引發了其他Android廠商的不安。但谷歌去反覆表示,摩託羅拉移動不會獲得任何優待。
在谷歌內部,負責領導摩託羅拉移動的丹尼斯·伍德賽德(Dennis Woodside)並未成為L團隊的一員,為的就是避免Android陣營出現內訌。佩奇稱,谷歌的重點是與Android合作夥伴共同開發有創新精神的設備,從而實現廣泛普及,這一態度一直以來都頗受合作夥伴認可。「我覺得我們目前為止做得很好。」佩奇說。
但擔憂並未就此消除。摩託羅拉移動的任何成功都會疏遠谷歌與三星、HTC和其他企業的關係。哈佛商學院教授、HTC董事大衛·約非(Davdi Yoffie)說:「沒有理由相信他們做的硬體能比合作夥伴更好。」換言之:谷歌之所以進軍硬體市場,是出於對蘋果的嫉妒。
體驗偉大創意
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很難理解無人駕駛汽車的創意之偉大。可一旦真正坐上去,便會驚恐地發現,那種感覺是多麼自然。我最近就坐上了這樣一輛車的後座,Google X部門的工程師迪米特裡·多爾戈夫(Dimitri Dolgov)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他從谷歌園區開到101高速公路,然後按下按鈕,進入自動駕駛狀態,與普通汽車啟動定速巡航後的感覺沒有太大區別。大約15分鐘後,多爾戈夫開始轉過頭來跟我聊天,但車仍然完美地向前開著。令人意外的是,我竟然感覺無比安全。
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還沒有做好投向市場的充足準備,但這些車已經在加州的公路上行駛了數十萬英裡,卻沒有發生過一起事故。施密特喜歡開玩笑說,這種車的安全性已經高於酒駕,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越來越安全。
無人駕駛汽車只是谷歌的一個小項目,包括投資人在內,很多外部人士都認為,這不過是一時興起的科研項目。但佩奇和布林卻表示,他們看好其中的商業潛力。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布林說:「我們絕對相信,這不僅會改變世界,還會成為一門大生意。」
谷歌已經成功通過遊說讓無人駕駛汽車在加州實現了合法化,而去年11月,該公司還聘請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副局長擔任該項目的安全總監。佩奇不肯透露谷歌接下來還將探索什麼瘋狂想法,但很顯然,類似的創意還將層出不窮。「關注重大變革的人太少了。」他說。對佩奇來說,這不只是現實,還蘊含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