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芹其人按:
6月6日,中北大學大二學生時同學在補考中有作弊行為,被監考老師發現後沒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後不久墜樓身亡。
6月7日,中北大學官微發布消息,證實了這一事件。教室監控顯示並經同考場學生證實,考場內未發生有教師激烈言語衝突情況。目前,學校正在和家長積極溝通這件事。
6月8日,時同學的姐姐稱:如果第二天再通報這件事,我相信孩子不會跳樓。
這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舞弊被抓緊接著跳樓身亡,這個孩子脆弱地讓人心疼。舞弊被抓必然令人難堪,難堪的窘迫、不安,被發現後的恐懼,這種心情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不是好的體驗。
我們不是每個人都選擇了死亡。這個孩子的跳樓輕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學會對自己負責有多麼重要。
為此,我寫了一篇微頭條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思考、討論這件事,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我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也遭到了部分網友的質疑。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再次闡明自己的觀點,並無批判時同學之意,但不認同將時同學墜樓身亡的責任轉嫁給學校。
也歡迎大家積極討論和斧正。
「都是因為學校管理太嚴格,所以我不上學了」, 「都是因為你對我太好了,我受不了,所以我選擇別人」,「還不是為了你,我們到現在還沒離婚」。
想想我們自己是否也經常用這句話?你說這句話時有什麼感受?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用這句話?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有什麼感受?回想一下。
我的果酸換膚師是一名5歲孩子的媽媽,她上次為我做治療是在晚上, 我因為耽誤她下班感到抱歉,這本是她陪孩子的時間。她告訴我不必,她把白天的工作時間換到晚上了。
孩子今天沒有去學校,她白天在家陪著。這兩天,小孩兒所在的班級換了座位,但老師沒讓小孩兒和自己喜歡的同學坐在一起,他不開心,就不太願意去上學。在家待著他覺得很無聊,剛剛不停地打電話希望媽媽陪他。
同桌不是自己喜歡的人,在我成長的年代再平常不過。在成年人看來亦不過是小事一樁。可是在孩子眼裡,他受到了傷害,因為沒能如願,因為新同桌,因為老師。
我不想傷害孩子纖細的敏感情感,我要說的是,人生的煩惱如同頭髮絲取之不盡,我們若是計較,必然會陷入一團亂麻中。比如孩子因為老師沒有安排他喜歡的同學和他同桌,他就不去上學了。他在家待了幾天後,發現在家裡特別無聊。此外,他並有意識到他已經打亂了媽媽的工作安排。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遇到了挫折和不順心的事情,不要一味抱怨天,責怪別人。
時同學因舞弊跳樓身亡後,引發了媒體的關注。6月8日,時同學的姐姐回應媒體稱:「如果第二天再通報這件事,我相信孩子不會跳樓」 。
有一個網友說:「如果第二天通報了,然後學生還是跳樓了,家長就說你為什麼不第三天再通報,這樣孩子就不會跳樓了」 。
我們能理解失去孩子家長的悲痛,但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是家長將這份責任轉嫁到學校和老師身上。
時同學的姐姐對媒體說:「我們承認孩子自身有錯,家長教育有錯,但是這件事情發生在學校,是在校期間,學校到底有沒有責任?」這像不像當孩子開始學走路時,不小心摔倒或不幸磕到桌子,家長拍著地或者桌子說:別哭了,我們打它。
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時間和地點,如果時間和地點發生的地方需要負主要責任,那麼個體生命求生本能的消失又該如何解釋?
歸因理論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它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人們用它來解釋、控制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隨這種環境而出現的行為。
自我服務偏見是歸因過程的一種常見現象。個體傾向於將成功歸結於內部原因,將失敗歸結於外部原因。
我弟弟是一名剛畢業的博士生,他在2018年12月份做鼻中隔手術的過程讓人印象深刻。10月底的時候,他告訴我說他需要立刻做這個手術,讓我給他掛號。
按照經驗,我明白他的要求不可能達到。掛號要一周,看醫生開檢查單要一周,等床位不知道要等多久。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床位沒有2-3個月等不下來,極有可能要到2019年1月份了。但是,作為鼻炎患者,待在北京極其難受,他需要儘快做手術,要求我儘量在他1月份去日本前安排好手術。
他的心情比較急切,我就儘量去幫忙催,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從未問過我手術是否排到,也從未自己打電話去醫院問過。
這個事情好像從來不存在一般。
突然,有一天我在打電話給醫院的時候,發現手術時間被推遲了一周,是因為上周有人打過電話。
我以為是他,去跟他確認。他說沒有。我問他著急做手術嗎?他說著急。你從沒有關心過手術安排的進度或者結果?因為我把事情交給了你,我對你很信任。
可是,萬一,我把這件事情忘了怎麼辦?萬一,這件事情中途有變故,影響他的下一步工作日程怎麼辦?這些他都不需要思考嗎?
這種對自己的事情毫不關切的信任,其實,只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時同學跳樓身亡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如何看待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一事?暴露了哪些問題?」截至到6月10號,在知乎上引起了1.4萬人的關注,被瀏覽1214萬次。在8118個回答中,評論數以千計。
在眾多的觀點中,有些網友的回覆值得讓人稱讚。
他們並沒有簡單地歸因於學校或者學生,有網友列舉視頻證據並對比現場考生說法,推出結論並得出自己的看法;
有網友描述自己母校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以及理由;
有網友列出自己和死者相似體驗並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有網友以自己學生身份和教師身份講述自己聽到和經歷到的作弊行為經驗……
網友的說法不一而足,有從維護規則考慮的,有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的,有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的……
但我最欣賞的是認為在這兩者形成絕對衝突之下,維護公平、誠信、規則比維護個人生命更重要的觀點。
首先,這個學生的生命很珍貴,失去他,我們同樣無比痛心,但是我們不能維護這個人的生命就去踐踏存於這個社會已久的公序良俗。學校和老師維護考試的公平、誠信並沒有過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學生的死亡去處罰守衛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學校和老師。
人類社會如若喪失規則,只維護自己的個人利益,不顧其他人的利益,違背約定俗成的社會契約,這和動物世界有何區別?人類文明何在?
其次,教育應該反思與進步不應該妥協與倒退。理清問題的源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是當務之急。
如果因為這個學生作弊自殺,我們追責維護考場秩序的老師,漠視已有的考試規則和紀律,明天就會有更多的學生為維護個人利益,以自殺之名威脅老師和學校要學分、要績點,那麼我們不僅破壞了社會秩序,更是違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褻瀆了教育。
這些人到社會上和其他人競爭不能取勝的時候,也將會故技重施,會造成更壞的影響。我們應該搞清楚這個學生自殺的動機和行為背後的推手,從源頭上解決孩子的困境,才是我們現代教育的使命。
第三,當代大學生缺少的不僅是抗壓能力的教育,更缺少對社會規則,比如法律、法規、公平、誠信的敬畏。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責任。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該教會每一個公民敬畏法律、法規、公平和誠信。當代大學生應該明白個人的生命不能凌駕於社會規則之上。
否則,個例之下,會導致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發生。當代大學生,應該有接受面對不公平的勇氣,更要有遵紀守法,為維護社會公序良俗而決鬥的決心。
我為每一個關切這件事情的人鼓掌,為每一個有理有據的觀點喝彩。這件事引起的道德討論,讓我看到了當代青年人所具備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質。
回到時同學的經歷,考試作弊被抓是一項事實,但是承認這個事實,及時改正錯誤,他依然是一名出色的學生。時同學之所以選擇墜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把作弊被抓這件事當作了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如果經過立思考,他必然會發現他的個人價值並不會因這次考場事件被抹殺。
1936年德國漢堡,在一個船隻下水禮上,在向納粹致敬的人海中,只有August Landmesser拒絕舉手。
此前,因為和一位猶太女人結婚,他已被判兩年徒刑。
1944 年他被殺害。
拒絕舉手的August Landmesser
1991年這張照片刊登。
它,見證了人類高貴的道德力量。
August Landmesser不是不害怕,但是雖然心懷畏懼,他仍然迎難而上。
馬丁路德金曾公開承認,他參加遊行時是害怕的。但他鼓起勇氣付出行動,不管多麼畏懼,他依然迎難而上。
賈伯斯在斯坦福的演講上承認,輟學時他很害怕,被趕出蘋果後他不知所措,他被診斷出癌症時他很害怕,可是他依然鼓起勇氣,迎難而上。
邱吉爾對自由世界的未來感到恐懼,但他勇往直前,帶領他的國家走上了自由世界的道路。
所有這些傑出的人都走出了他們的舒適區,雖然他們感到害怕,但是他們從未有因為害怕而放棄,而是迎難而上。
正是這些在挫折面前,不輕言放棄、迎難而上的人,才讓我們今天擁有了自由和諧的生存環境和優渥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Paul Gilber在分析人類抑鬱成因的時候指出:抑鬱狀態下,大腦皮層活動發生了某種變化,這些變化中最重要的是腦內單胺迴路的變化。
腦神經化學物質的變化非常複雜,至少受三種因素的影響:基因、成長和不可控的應激事件。
當應激可控,我們的大腦是一種變化模式;當對面臨的狀況無能為力,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變化,其中,應付方式是關鍵因素。
梅格.傑伊在《我們都曾受過傷,但是卻擁有了更好的人生》一書中列舉了16個經歷了童年創傷,但是卻有了更好的人生選擇的孩子。其中,保羅的故事是這樣的。
保羅是一個小個子男孩兒,因此,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負,遭受了嚴重的身體暴力,甚至被孤立。有新同學轉過來後願意和他玩兒,結果也被打了,新同學只好遠離他。保羅整天就一個人獨來獨往。
有一天保羅放學的時候,有小孩兒朝他扔石頭,砸到了他的眼睛。他差點瞎了,他媽媽因為她的受傷而哭泣讓他特別憤怒。媽媽的哭泣,讓他認清了現實,也認清了自己的價值。
於是,保羅開始學跑步,開始學習巴西柔術。他會很容易打贏同齡人,但是卻不會讓他們受到傷害。同時,他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每天穿3-4件T上學,如果有人欺負他,他就用巴西柔術把他制服,再也沒有人敢欺負他。
由於他養成了鍛鍊的習慣,養成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習慣,順利地考取了軍校。他畢業後,因為他既會關心人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軍隊裡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成為了一名supernormal。
英國兒童精神病學家麥可特稱之為鋼化效應。
如果想要把鐵變得更硬,想要把它變成鋼,就要給它一些挫折。
雖然無情的、過大的壓力對我們沒有好處,但是適度的壓力並非壞事,學習應對壓力很像鍛鍊身體。
正如保羅所說的,通過努力練習,我們變得更強壯、變得更有能力
我們的人生每時每刻都面臨選擇,面臨困境,面臨具體的課題,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歡迎關注@採芹其,讓我們變成更好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