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學跨入大學,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都要設置相應的門檻,只有跨越這個門檻,才能獲得繼續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高考」。高考,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經歷,曾經並將繼續改變無數寒門子弟的命運。即使是當高考已經成為我們的記憶時,我們依然會關注高考。在這個特別的季節,我們了解一下國外五花八門的高考制度吧。
美國:學業評估能力考試一年舉行七次
美國不實行全國大學入學統考,但中學生申請上大學影響最大的考試是「學業能力評估考試」(SAT)和「美國大學測評考試」(ACT)。ACT與SAT考試均被稱為「美國高考」。
SAT考試每年舉行七次,考試內容有數學和語文各三個部分,時間為三個小時。SAT考試內容與高中教材沒有直接的關係,SAT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試題類似於智力題,考試題目千奇百怪。在美國,一些十二三歲的初中生也常進入考場,就這些智力題「小試牛刀」。
和SAT不同,ACT考試更象一種學科考試,它更強調考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考生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測試。從難度上看,ACT考試比SAT考試更容易一些,也比較接近「中國式」考試。因此,對中國考生來說,選擇ACT考試可能更容易在短期內獲得相對滿意的成績。
英國:實行A-LEVEL考試
在英國,高中二年級的考生需參加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即A-LEVEL考試。A-LEVEL考試相當於中國的高考,考試課程有英語語言、文學、數學、經濟等課程。學生選修的課目也要考試。只有在A-LEVEL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不象中國,越臨近考試學校抓得越緊,考生越緊張。英國的中學在A-LEVEL考試前兩周,放假讓學生回家自己複習,學校教師不搞什麼猜題或複習提要等活動。A-LEVEL考試評分分為八擋,即A、B、C、D、E、F、G,最後一檔零分用U表示。
法國:實行高中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獲得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BAC)。原則上說,所有通過高中會考的考生,均可申請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及技術學院等除外。由於名額有限,這些院校和專業一般採取淘汰制招收大學新生。
為了讓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況,法國高校招生實行預註冊,即提前登記志願。預註冊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間進行,由於學生人數眾多,法國絕大多數學校均採用電話計算機的登記方式。
加拿大:沒有高考
對加拿大來說,根本就沒有「高考」這一概念。加拿大中學生想要上大學,不用參加專門的入學考試。在每年6月份中國高中畢業生為高考而緊張而忙碌的時候,加拿大高中畢業生可能早已經接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了,有些學生還會面對幾所最好大學的入學通知書,為到底選哪一所而左右為難呢!
加拿大各大學都有自己的學生選拔制度。由於加拿大聯邦沒有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負責,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學教育體制的差別,加拿大的大學對各地學生的錄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題
印度的高考不實行全國性的統考制度,由各大學自選出題考試。全國性大學的入學考試由中央中考委員會主考,各邦大學的入學考試則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試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間舉行。由於不實行全國統一教育,學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
印度「高考」也不輕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的高考同樣充滿「恐怖」氣氛。由於落榜,許多考生羞於見人,常常自尋短見。據印度報紙報導,2001年一年考季有近1900人自殺,2002年自殺者達到了2000多人。
在印度也出現了與中國類似的現象,即形形色色的輔導班、輔導中心。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裡,準備參加高考的應屆畢業生,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先趕去參加4點鐘的輔導課,然後還要到學校去應付進度很快的日常課程。此外,家長也對學生施加著很大的壓力。
日本:高考不是一錘定音
日本的高考不是一錘定音,國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學,在每年的一月都有一次全國統一考試,主要是基礎學科,國語、英語、數學、理科(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社會學科。從二月中旬至3月底,各校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第二次專門考試。
日本是個唯學歷是上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地位、升職機會、受尊重程度,都是由學歷以及自己所讀的大學知名度決定的。因此,對日本青年來說,能否上大學以及上什麼樣的大學,就決定了他進入社會以後站在什麼起跑線上,所以,日本的高考就是日本青年人生命運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真可謂是「一卷定終身」。日本的名牌大學相當難考,如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能考上東京大學的學生,根本不屑於到英美著名大學留學。如果一個學生考上了名牌大學無疑是鯉魚跳龍門,家長高興,在社會上也讓人刮目相看。
日本的考生分為三類,一類是應屆高中畢業生;第二屆是往屆落榜生,在日本被稱為「浪人」,一次高考失利稱「一浪」,二次失利稱「二浪」,三次以上統稱「多浪」;第三類,已經升入大學,但由於自己所在的大學不理想,想再考一個好的大學而參加高考的學生,這類學生被稱為「假面浪人」。
韓國:高考不算總分
韓國教育部於2002年初實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對考試成績不再計算總分,而將各科目的考試成績分別打分,然後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
成績發表後,各大學將根據各科目考試等級、學生手冊、面試成績、專長等情況招收學生。實行等級制後,考生不會象過去那樣因差一分或零點幾分的差異而落榜。
澳大利亞:看重平時成績
澳大利亞是以學生高中兩年的綜合成績加上一次地區的「全澳等級考試」成績來綜合評定學生的大學錄取分,而不是以一次考試的成績作為大學錄取的標準。這種錄取制度不以一考定終身。學生必須認真對待平時的每一次考試和作業,打消臨時抱佛腳和碰運氣的僥倖心理。這樣就避免了偶然性,突出了平時學習的重要性,受到學校、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
【來源:琅琊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