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蔡英文自第二任期以來,重大決策顯得專斷,並以「大內宣」取代社會溝通,發生爭議則退居第二線,讓臺行政機構與民進黨在第一線處理。這絕非尊重「憲政分權」,也不是無為而治,因為重大爭議事件的決策脈絡,包括開放萊豬與中天新聞臺撤照,背後都有蔡辦的鑿痕。可以論斷,蔡之神隱,並非不管事,而是在背後操盤,自己當好人,壞人由蘇貞昌擔,希望維繫「大選」蜜月期和防疫得當所帶來的高施政滿意度。
但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願,畢竟臺灣地區領導人任免行政機構負責人無需立法機構同意,行政機構只向蔡英文負責,完全掌權完全負責,將過錯推給蘇貞昌甚至「在野黨」,人民不會接受。尤其臺灣內外交困,蔡英文絕不能只想著沽名釣譽、愛護羽毛、不沾鍋,當前面對的世代對立、經濟結構調整、勞健保破產迫在眉睫、臺海安全威脅等議題,都需要蔡英文大破大立,才可能帶來突破。蔡低估了臺灣當前的窘境,無意改革,只希望安全下莊,留個好歷史定位的做法,更可能將臺灣帶入深淵。
事實上,根據TVBS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左閃右躲、推卸責任的做法正在失去民心,從萊豬案到中天案,證明蔡不可能無風無雨安全下莊。從施政滿意度來看,蔡在短短半年期間,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的間距就從25%一路滑落到只剩2%。曾經在2019年扮演蔡民調飆升火車頭的蘇「內閣」,已成為蔡英文民意下滑的原因之一,目前施政滿意度只有38%,低於不滿意度的44%,出現蔡當局選後首見的黃金交叉。
很明顯,即使由蘇貞昌來承擔政治炮火,蔡英文也不可能全身而退。蘇貞昌的民粹治理模式,固然可以在特定的社會脈絡與選舉時為民進黨帶來利多,但在選後人心趨於穩定之時,卻帶來利空,受人厭惡。
此外,民進黨選後迫不及待出現的派系分贓與內鬥,同樣讓社會深惡痛絕,包括非專業人才大量擔當專業部門首長,外行領導內行、政治高於專業,從結構上動搖臺灣70年累積的治理根基。從日前「秋鬥」反映的民氣來看,「討厭民進黨」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如同2017至2018年般。
來源: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