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學習】法律思想:惡法非法 自然法學派

2021-03-01 法治公開課

《自然法學派》

一分鐘看完此文

自然法學派

最典型的觀點:惡法非法!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私產神聖不可侵犯!

古典自然法學派

1、    除國家制定的實在法之外,還有一種凌駕於實在法之上的超法律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以人類理性為基礎,是一切人的共同規範,凡是有理性的人類都要受自然法支配。

2、    人們享有普遍的自然權利,人權是天賦的,人人生而

自由平等

3、    人們可以自由締結契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格勞修斯(荷)

《戰爭與和平法》、《論海洋與自由》、《獲法》

斯諾賓莎(荷)

《倫理學》、《神學政治論》、《政治論》

普芬道夫(德)

《法學要論》、《自然與國際法》

霍布斯(英)

《利維坦》  《論證體》

洛克(英)

《政府論》

孟德斯鳩(法)

《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

盧梭(法)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新自然法學派

認為來源於人類理性的自然法是最高的主宰,但強調自然法的可變性。提出自然法是從人類本性中推演出來的,如果是不變的話就和不斷運動著的生活相違背

富勒(美)

《法理學》、《法律在探討自己》、《法的道德性》

德沃金(美)

《認真對待權利》

羅爾斯(美)

《正義論》


(保存圖片)

(看完後,結合下文的數據,結合其他法學派的觀點,評析一下快播案?)

詳析:

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重視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

一、起源

在17、18世紀反封建的啟蒙運動和革命鬥爭中,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以強調自然法為特徵的一個法學派別。一稱自然法學派。所以稱「古典」自然法學派,是為了與其他時代(古代、中世紀或20世紀)的自然法學說相區別,並表示自然法學說在17、18世紀最為盛行。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準,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亞里斯多德認為,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並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

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獨立

啟蒙運動後,自然法理論終於變成一個獨立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謂其獨立,是指獨立於教會與神學而言。荷蘭法學家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統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質必然必然產生的準則所構成。英國的霍布斯提出了社會契約假說,認為社會契約是為走出自私和殘酷的自然狀態、而賦予統治者以管理權的契約,但統治者必須遵守自然法。

二、主要觀點

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從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其四,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

三、代表人物

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勞秀斯和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和洛克、德國的普芬多夫和沃爾夫、法國的孟德斯鳩和盧梭。

格勞秀斯

格勞秀斯是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中第一個比較系統地論述理性自然法理論的人。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自然法的本質

1.自然法是一種道義原則。格老秀斯指出,自然法是正當的理性準則,它指示任何與我們理性和社會性相一致的行為就是道義上公正的行為;反之,就是道義上罪惡的行為。

2.自然法是對人的自然權利的保護。人的自然權利包括人的生命、軀體、自由、平等之類,自然法就是對這些權利的一種防護。人們在自然權利遭到侵犯時進行自衛是合乎自然法規定的。

二、自然法的內容

1.他人之物,不得妄取;

2.誤取他人之物,應該以原物和原物所生之收益歸還物主;

3.有約必踐;

4.有害必償;

5.有罪必罰。

三、自然法的分類

自然法有純粹自然法和有限自然法兩類,前者存在於原始狀態中,後者則存在於文明社會中。

四、國際法理論在格老秀斯的法律思想當中佔有重要地位。

格勞秀斯認為,國際法是「支配國與國相互交際的法律」,是維護各個國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於保障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正如「一國的法律,目的在於謀求一國的利益,所以國與國之間,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謀取的非任何國家的利益,而是各國共同的利益。這種法,我們稱之為國際法」。

國際法存在的前提是國家主權。所謂國家主權是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即主權者行為不受別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權力就是主權。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統一的道德能力,它的最初來源是基於社會契約,但當人們訂立社會契約以後就應該絕對地服從主權者。在格老秀斯看來,國家主權屬於一個人為好,因此,他反對人民主權,而主張君主主權。主權是國家存在的基礎,也是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的條件。

此外,必須遵循的國際法原則包括:堅持宣戰的原則,反對不宣而戰的狡猾行為;堅持戰爭中的人道主義原則,反對殺害婦女、兒童等非參戰人員,反對殺害放下武器的戰鬥人員;堅持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則,任何國家和個人阻止非武裝船隻在公海上自由通過都是國際法準則所不允許的。此外,還要堅持遵循保護交戰雙方外交代表安全的原則。

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首先是個大哲學家,在法哲學方面,他與霍布斯有著一致的進路,即人性→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社會契約→國家與法的起源。但他之所以屬於民權主義自然法一派,是因為他認為:

第一,在訂立社會契約時,人們讓渡的僅僅是判斷善惡和實施懲罰權利而非全部權利,在人們保留的權利中,最重要的是自由權(尤其是思想自由與言論自由)和重新締約的權利;

第二,在政府的目的方面,霍布斯認為首先是維護和平與安全,而斯賓諾莎提出自由乃是政府旨在實現的最高目標,一個好政府會賦予公民以言論自由,而且不會試圖控制他們的意見和思想;

第三,主權者受自然法限制,其權力範圍有限。

霍布斯

霍布斯的出發點是「自然人」的觀念,自然人是一種自然物體,他完全服從自然律。自然律原是中世紀的概念,指神聖的道德律。隨著自然科學的興起,自然界失去了宗教的和倫理的屬性,自然律也由道德律變為關於趨利避害的人的自然本能的規律。霍布斯認為,人類在進入社會之前,生活在自然狀態,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總結出兩條自然律: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時放棄別人也同意放棄的權利。

霍布斯進行論證的第一步,是提出「自然狀態」學說。他把自然狀態解說為國家出現以前的人類社會發展時期。在這種狀態中,各人只顧滿足個人的需要,凡是為了滿足個人生存需要的東西,都可以佔為已有。這被稱之為「自然權利」。而「自然權利」的運用,勢必使得自然狀態成為一種「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的「戰爭」,或「人對人象狼一樣「的狀態。他提出,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敵視的戰爭狀態極其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他指出,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態。於是霍布斯又提出了他的杜會契約論學說。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特點是:把「元首」排斥於訂契約的範圍以外。他提出,統治者(「元首」)不屬於訂契約的一方,因此其行動自由,不受任何約束,享有絕對權力,臣民對之則要絕對服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試圖推翻和殺害「元首」是最大逆不道的罪行,是對社會契約的背叛。這樣一來,通過他的社會契約論就論證了專制制度的合理性。

洛克

在霍布斯等

人的影響下,洛克對自已的社會政治思想的闡述,同樣以自然狀態說和社會契約論為其出發點和理論形式。但他的說法,與霍布斯有所不同。霍布斯提出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洛克則把它說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個人擁有自己財產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每個人都天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對財產的佔有等「自然權利」,「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不存在從屬或受制關係。」

洛克提出,在自然狀態個,人人必須遵守「自然法」,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違法者應當受到審判和處罰。人類為確保自己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和更好地解決相互之間的糾紛,只有相互協議,「各自放棄他們單獨行使的懲罰權力」,把它交給公眾一致指定的人「來專門加以行使」,這即是公民社會的出現和國家的建立。

普芬道夫

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反映了當時德國的現狀,一方面英國、荷蘭等國已經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另一方面德國仍處於分裂之中,因此,普芬道夫的自然法思想吸收了格老秀斯、霍布斯的法學思想,成為具有過渡性質的自然法學。

他贊同霍布斯的自愛自利的人性觀,也同意格勞秀斯的渴求社會生活的人性觀,並把從這兩種人性觀所推演出來的兩種自然法原則整合成一條自然法則: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地維護自己以使人類社會不受紛擾,為此,他還強調法律上的平等原則。普芬道夫同樣是社會契約論者,與眾不同的是,他的契約有兩個:第一個是人們之間為了保護自身安全而締結一個永久共同體的契約;之後還需訂立第二個契約,即公民與政府間的契約,據此,統治者宣誓滿足公共安全的需要,而公民則承諾服從統治者。比霍布斯有進步的是,普芬道夫指出,對主權者而言,自然法是真正的法律,而非道德指南。但他終究畏縮不前,認為統治者遵守自然法的義務只是一種不完全的義務,只有上帝才是自然法的復仇者,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人民無權反抗違反自然法的君主。所以,普芬道夫也屬國權主義自然法一派。

四、對於社會進步的意義

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準,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會大變革時期,自然法學總是作為一面旗幟,主導著西方社會法律發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無明文不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權、權力分立等思想,都發端於自然法學的理念。

實質價值

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準。自然法學說認為,在自然,特別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著一個理性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一個獨立於人〔國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觀價值立場,並以此立場去對法律及政治的結構作批判性的評價。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自然法學派起初的權利觀念更多帶有「天賦」權利的色彩,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重視法律存在

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勳卓著。但自然法的方法論如天空之流雲,綺麗卻飄渺,它宣言法的未來,但無力構築通達未來現實的路徑。更令人憂慮的是,自然法的自大與泛濫還有可能使法學籠罩於空泛與虛幻之中而難以成長與成熟。



相關焦點

  • 「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
    誠然,「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在一定程度上分別代表了自然法學派和分析法學派關於法律與道德之間關係的不同觀點。這種形式上「對立」的表達方法,也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種勢不兩立的法律與道德關係:前者認為應該以道德作為衡量法律善惡的標準,不合道德標準的法律不是法律;與之相對,後者認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法律也具備法律的品格。在沒有深入挖掘兩個命題之具體內涵的情況下,二者的確難以實現融通。
  • 『惡法非法』抑或『惡法亦法』?——關於自然法學派和法律實證主義之爭的一點討論
    不是什麼更高的存在,而是法律自己,具有權威。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學說呢?這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 Auguste Comte)可以被認為是現代實證主義的哲學奠基人。他認為實證主義是人類思想進化的最後階段,在自然科學方法指引下人類只需要對經驗事物考察其因果和聯繫。
  • 「惡法非法」&「惡法亦法」
    一般來說, 自然法學作為價值法學理論, 大多主張「惡法非法」或者「良法之治」, 分析法學更多的主張「惡法亦法」。4、具有本質性,體現了法律的本質要求。惡法非法論惡法非法的理論認為,法律有良法與惡法之分, 判斷法律之良惡, 關鍵要看它是否符合民主的要求。法治不僅是「法律之治」, 還必須是「良法之治」。
  • 自然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社會法學派這三個流派是在西方影響較大、佔統治地位的法學流派,成為三大法學流派。它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然法學派。
  • 《法律的概念》—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哈特
    選擇了這本《法律的概念》,讀後獲益匪淺。哈特作為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法律的概念》是其代表作,同時也是新分析主義法學形成的標誌。哈特的思想是對奧斯丁(英國的法學家奧斯丁被認為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奠基人)分析法學的近一步批判繼承和創新發展。
  • 【話說法治】什麼叫惡法?
    具體地說惡法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不符合多數人的意志;(2)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3)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現在法學界流行一個問題,那就是"惡法非法"還是"惡法亦法",因此形成了兩大立場,自然法學派堅持"惡法非法",分析法學派堅持"惡法亦法"。
  • 自然法學派
    代表人物為如格勞修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佛遜等。一    定義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準,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
  • 法律與道德: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
    否定納粹時期的法律,否定罪刑法定原則,以道德的名義來作出判決真是恰當的嗎?法律與道德究竟是兩相分離還是不可分割?面對法律與道德的兩難,實證主義法學派與自然主義法學派針鋒相對,激烈爭鳴,成就了20世紀一場世界法學史的思想盛會。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嚴格區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界限,聲稱「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好壞又是另一回事」,將好的法律與壞的法律都視為法律。
  • 惡法亦法 or 惡法非法?
    兩千多年前的陳+勝+吳+廣,誤了工期,觸犯了大秦公家法律,也應該尊重押解戍卒的軍官,乖乖去漁陽受死,而不是殺死戍卒,揭竿而起。不要覺得我這個類比荒謬,那其實是一個邏輯,不同的就是一個交通法,一個戍邊法而已。感悟先生的結論,其實來自與對於惡法到底是屬於法律,還是不屬於法律的回答上。
  • 韓承鵬 梁晶:富勒法律合法性原則的價值分析
    本文著力於從價值層面闡釋富勒的自然法學派觀點,同時進行一些實踐結合,以便展現出富勒的自然法學派理論對法學的貢獻。關鍵詞:富勒 合法性原則 道德與法律 價值適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自然法學派代表人物富勒與新實證主義法學派哈特就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展開了一場世紀論戰。
  • 牢牢把握法律本質內涵
    原標題:牢牢把握法律本質內涵(青年探索)   法律是什麼?這是一個讓眾多法學家反覆思索的問題。不同時代的法學家給出了不同答案,賦予法律不同的色彩。英國法學家丹尼斯·勞埃德在《法理學》一書中寫道:「源源的法學文墨盡情流淌,致力於提供一個普世接受的法的定義。」
  • 實證法學派與自然法學派在21世紀中國的較量之再評「為母復仇」殺人案
    對於該案件,出現了以下兩種觀點:一、以檢察機關的公訴意見書為代表的實證法學派             他們強調:要關注法條本身,法律一旦建立,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法律原則和法律規則,即所謂惡法亦法,法律在沒有被廢除、修改之前,無論法律本身善惡都必須嚴格執行。
  • 螃蟹法考:白斌理論:音頻1-2學習筆記
    3.螃蟹圖,後期一併製作。完成時,會第一時間在小密圈上傳。註:如要看清楚圖形內容,可以關注螃蟹法考,進入螃蟹法考小密圈下載。螃蟹圖格式為PDF文件,方便大家學習和列印。第三條道路(超越自然法與實證主義之爭),主張內容的正確性、權威性制定與社會實效同時作為定義要素。「三、三」,1要求提高了+2要求內容正確性。法與道德相互聯接。「非、非」,非實證主義主張惡法非法。拉德布魯赫公式,「從正義角度看,xxx,甚至可以看作是非法的法律。
  • 法理學高頻考點舉要 專題一 何謂法律:法律的概念
    依據對這兩個要素強調的次序不同,法律實證主義又可以分為:①分析主義法學分析法學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的定義法的概念的因素,代表人物如奧斯丁、哈特、凱爾森。分析主義法學定義法律只看形式,只要是權威性的立法機關制定頒布的命令就應該具有法律效力,即使不符合當下道德觀念的惡法,只要形式上出於國家立法機關就應該具有法的效力,即「惡法亦法。」
  • 綜合法學派:一場歷史誤會
    主張綜合法學的學者們試圖調和與吸收現代主要法理學流派的思想和方法,綜合運用不同學派的學術進路認識法律,研究法學問題。但英語法學界對綜合法學的研究幾乎沒有,僅有的一些評價和研究主要是在對幾位主張綜合法學的法學家著作的評論中。
  • 法律文化的數學解讀
    資料圖片  考察西方法律文化,會發現數學對其有著巨大的影響,西方的許多法律觀念、法律制度、法律體系都是在數學觀念的影響下產生的。  數學為何會對西方的法律觀念、法律體系、法律制度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是由於西方文化把數學視為理性的化身,在數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數學理性,成為西方理性精神的核心。
  • 全國2012年4月自學考試西方法律思想史真題
    1.下列著作中體現柏拉圖晚年的法律思想的是( )A.《政治學》 B.《政治家》C.《法律篇》 D.《理想國》2.下列人物中不屬於古希臘著名思想家的是(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C.亞里斯多德 D.西塞羅3.下列不屬於亞里斯多德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著作是( )A.《倫理學》 B.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係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度範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係和人們行為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範,道德是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範。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
  • 【讀書感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讀耶林《法律的目的》有感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讀耶林《法律的目的》有感耶林書中提到「法律與道德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這樣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筆者認為,法與道德當相輔相成,並非對立排斥的關係,法律與道德的關係體現為有條件的聯繫和必然的區別之結合,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