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受讓生效裁判文書確認的債權 受讓人是否享有...

2020-12-22 人民法院報

  一、問題的提出

  債權轉讓是指債權人將其債權轉讓給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其主要法律後果是債權移轉,受讓人取代債權人的地位成為新的債權人。但是,當訴訟當事人向案外人轉讓生效裁判文書確認的債權時,受讓人是否因成為新的債權人,而自動享有申請再審權?對此實踐中不乏爭議,各地把握的尺度也不盡統一。一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受理審查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申請再審人是生效裁判文書列明的當事人,或者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案外人。」受讓人既不是生效裁判文書列明的當事人,也不屬於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案外人,受讓人無權對生效裁判文書申請再審。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訴請履行力和強制執行力是債權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有效保障債權實現的公權救濟。債權人轉讓債權,同時轉讓了附著於債權的訴訟權利,包括申請再審權。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並無明文禁止生效裁判文書確定的債權之受讓人申請再審的權利,受讓人應為申請再審的適格當事人。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

  二、法理依據分析

  (一)訴訟主體資格具有法定性,不因當事人約定轉移而轉移

  轉讓普通債權與提起訴訟後的債權轉讓的區別在於:在前一情形下,受讓人隨債權移轉取得債權請求權,出讓人相應喪失債權請求權,受讓人享有提起給付之訴的權利;而後一情形中,出讓人已經行使債權請求權,提起了給付之訴,此時債權移轉涉及的是受讓人的訴訟主體資格能否變更的問題。訴訟主體資格的變更受民事訴訟程序法的公法調整,不屬於當事人意思自治範疇,因此出讓人和受讓人不能自行約定申請再審權利是否隨債權一併轉讓,必須由法律作出明確規定。

  (二)關於訴訟承繼的立法模式

  訴訟主體資格的變更,又稱訴訟承繼,是指在訴訟系屬中,當一定事由發生或當事人轉讓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關係給案外第三人,由案外第三人代替前當事人來進行訴訟。訴訟承繼分為當然承繼和特定承繼兩種方式。當然承繼是指訴訟中因一方當事人死亡、法人合併或消滅等一定事由而發生的訴訟主體資格變更。在當然承繼問題上,各國都採取認可態度。特定承繼是指因訴訟標的的轉讓而形成的訴訟主體資格變更。特定承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

  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當事人恆定主義模式。在該立法模式下,訴訟開始後發生的債權轉讓不影響原來當事人的訴訟主體資格,由原來當事人繼續實施訴訟權能,判決效力及於受讓人。但這種恆定主義並非絕對,兩種例外情形允許發生訴訟承繼:一是經訴訟對方當事人的同意;二是已登記土地的物權爭議訴訟,訴訟當事人轉讓土地的。採用當事人恆定主義旨在維護訴訟程序的安定,認為允許訴訟當事人更替,債務人需與不同的訴訟當事人進行訴訟,不利於對債務人訴訟利益的保護,也增加法庭的審理成本。我國臺灣地區亦採當事人恆定主義模式。

  另一種是以日韓為代表的訴訟承繼主義模式,認為當事人恆定主義模式限制受讓人參加訴訟,而此時出讓人實際已脫離爭訟的權利義務關係,缺乏積極實施訴訟的動力,十分不利於對受讓人利益的保護,故允許受讓人承繼訴訟主體資格。受讓人承繼訴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受讓人主動參加,即參加承繼;二是經訴訟對方當事人或出讓人申請而進入訴訟,即引導承繼。訴訟承繼申請應在辯論終結前提出,但是韓國民事訴訟法第218條第1款允許辯論終結後的特定承繼人可以提起再審之訴。

  (三)我國關於訴訟承繼的法律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當然承繼。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死亡時的繼承人、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時的法定代理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時的權利義務承受人為當然的訴訟承繼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四十一條規定了當事人死亡或終止時,權利義務承受人享有申請再審人的主體資格。但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對特定承繼作出明確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國有銀行債權後,人民法院對於債權轉讓前原債權銀行已經提起訴訟尚未審結的案件,可以根據原債權銀行或者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申請將訴訟主體變更為受讓債權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第三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讓、處置已經涉及訴訟、執行或者破產等程序的不良債權時,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債權轉讓協議和轉讓人或者受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訴訟或者執行主體。」從上述規定來看,我國對金融不良債權轉讓之特定承繼採取認可態度,也區分參加承繼和引導承繼兩種承繼訴訟的方式,但承繼訴訟的截止時點不是非常明確,直到執行階段仍可變更訴訟主體。筆者認為,金融不良債權的處置是為了合理解決特定時期特定背景下出現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故有其特殊的價值衡量和選擇,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對其規定應作限縮解釋。特定承繼應當止於二審審理程序終結,不能擴及再審程序。

  (四)我國民事訴訟法應明確規定再審程序不允許特定承繼

  筆者主張再審階段不允許特定承繼,受讓人不享有申請再審權利的主要理由為:

  首先,再審程序的性質決定了申請再審主體資格的有限性。從理論上講,終局判決一旦確定,就產生既判力,不允許當事人請求法院進行再次審理,這是維持法的安定性的必然要求。只有當終局判決在判決基礎存在重大錯誤或程序有重大瑕疵時,才需要在有限情形下突破法的安定性,實現當事人權利救濟的具體正義。因此,法律明確限定申請再審人的主體資格,以平衡和協調法的安定性的一般正義與具體正義的衝突。《意見》第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申請再審人是原生效裁判列明的當事人,或者符合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案外人。」《解釋》第五條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處理。」因此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再審當事人僅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生效裁判列明的當事人;二是對爭議標的物具有固有利益而受到原生效裁判不利影響的案外人。受讓人受讓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是以支付對價的形式主動接受原生效裁判利益的案外人,顯然與法律、司法解釋保護的利益受損之案外人性質截然不同。故受讓人不符合上述兩種法定情形,其申請再審權利沒有現行法的依據。

  其次,法律不賦予受讓人申請再審權,並不損害受讓人的權利和法律地位。債權人在裁判生效後進行的債權轉讓,轉讓標的是具有強制執行力的特定債權,並不是訴訟系爭的權利義務關係。從合同締結過程看,出讓人和受讓人合意交換的基礎是已為既判力所確定和約束的債權。出讓人如認為其權利沒有得到救濟,對終局判決的既判力持有異議,應當在轉讓債權之前決定是否行使申請再審權。出讓人一旦將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轉讓給受讓人,就表明其已接受終局判決的拘束,並放棄通過公力救濟途徑申請再審,而以取得轉讓價款的方式實現私力救濟。同時,受讓人願意受讓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也表明其接受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因此,受讓人不具有申請再審的權利,在雙方當事人對債權轉讓合同的正常預期範圍之內,受讓人的合同權利和法律地位並未受到損害。反之,如賦予受讓人申請再審權,受讓人可能通過再審程序在已特定化的債權以外獲得額外的訴訟利益,反而會破壞雙方在債權轉讓合同中達成的合意基礎,易在出讓人和受讓人之間產生新的糾紛。

  其三,有利於維護訴訟程序的安定,平等保護當事人的訴訟利益。原審訴訟當事人在一、二審程序中就訴訟爭議的權利義務關係通過請求、反請求、答辯、爭點固定、舉證質證、上訴及抗辯等方式,已經窮盡了所有的訴訟技巧和攻擊防禦方法。賦予受讓人申請再審權利,原審訴訟對方當事人對變更後的當事人的訴訟策略完全不熟悉,不利於保護該對方當事人的訴訟信賴利益。另一方面,再審主體資格不隨債權移轉而移轉,在原審訴訟對方當事人提起再審申請時,出讓人仍為再審被申請人,可以使受讓人免受訴訟程序的牽累。因再審結果變更原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導致債權轉讓合同履行不能的,屬於債權轉讓合同的履行爭議,應由出讓人和受讓人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另行解決。

  其四,有利於維護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防止再審訴訟泛濫。實踐中,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確實存在買方和賣方市場,一些地方還產生了專門「收購生效裁判文書」的不正常現象。由於受讓人支付的受讓價格通常較低,故受讓人容易產生以小搏大的心理,企圖利用特殊關係通過再審程序謀取額外利益。允許受讓人自由提起再審訴訟,一方面損害了生效裁判的穩定性,導致再審訴訟泛濫,極大地浪費司法資源,另一方面易滋生暗箱操作、勾結腐敗等諸多不良後果。故法律有必要通過明確否定受讓人的再審主體資格,讓其了解無從獲取再審利益,方能降低買方市場的受讓意願,減少轉讓生效裁判確定債權的現象。

  其五,對於在二審程序終結前已經進行的債權轉讓,但出讓人、受讓人以及原審訴訟對方當事人均沒有在原審訴訟中提出訴訟承繼申請的,應當參照轉讓生效裁判確定的債權處理,受讓人不享有申請再審權利。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已在其受理的香港信諾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諾公司)申請再審案中明確了該立場。在該案中,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青島辦事處於二審審理期間與信諾公司籤訂了《資產轉讓協議》,將包括涉案債權在內的不良金融資產包轉讓給了信諾公司,各方當事人均未提出承繼訴訟申請。山東高院作出二審判決後,信諾公司對二審判決提起再審申請。最高法院審查認為,信諾公司不是原審判決的當事人,亦不符合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條件,裁定駁回信諾公司的再審申請。

  三、結論

  綜上,訴訟當事人向案外人轉讓生效裁判文書確認的債權,受讓人不享有申請再審權利,不僅能平等保護債權出讓人、債權受讓人和原審訴訟對方當事人的利益,且對於保障終審判決既判力、維護程序安定以及節省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各地法院應儘快消除認識上的分歧,確立統一的司法尺度。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權利義務承受人和債權債務受讓人是否可變更為當事人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訴訟中收購、處置國有銀行不良債權情形下當事人的變更,那麼,其他債權以及債務是否可以在訴訟中轉讓,以及在轉讓後是否可以根據轉讓協議和轉讓人或者受讓人的申請裁定變更訴訟主體。
  • 「最高院裁判文書」債權受讓人直接起訴並藉助法院送達起訴狀方式...
    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該條款應以債務人是否知曉債權轉讓事實作為認定債權轉讓通知法律效力之關鍵,故債權受讓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並藉助人民法院送達起訴狀的方式,向債務人送達債權轉讓通知,亦可以發生通知轉讓之法律效力。
  • 受讓的債權應如何申請強制執行?(12部法律司法解釋及典型案例梳理匯總)|法客帝國
    第五條【法人組織合併】作為申請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因合併而終止,合併後存續或新設的法人、其他組織申請變更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六條【法人組織分立執行債權重新約定權屬】作為申請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分立,依分立協議約定承受生效法律文書確定權利的新設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變更、追加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最高院裁判文書」債權受讓人向法院提起訴訟也是向債務人通知...
    【裁判要旨】1、債權受讓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視為已將受讓債權的事實通知到債務人,債務人應承擔還款責任。2、債權受讓人並非原交易合同的當事人,其難以證明尚餘部分債權是否全部或者部分為其受讓的債權,對此,作為債務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 應收帳款重複轉讓,多個受讓人存在權利衝突,哪一方受讓可以優先清償?
    裁判要旨債權轉讓合同並生效後,受讓人僅是取得原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其是否實際獲得債權有賴於是否通知債務人。只有通知債務人後,受讓人才實際取得對債務人的債權請求權,否則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江蘇省高院認為,「原債權人與受讓人籤訂債權轉讓合同並生效後,受讓人僅是取得原債權人對債務人請求權,其是否實際獲得債權有賴於是否通知債務人,從而取得相應債權。債權是具有相對性特徵的請求權,只有通知債務人後,受讓人才實際取得對債務人的債權請求權,否則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 綺惠說法 | 建工價款債權轉讓後,受讓人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
    實踐中,承包人為快速實現債權,往往採用債權轉讓的方式將工程價款債權轉讓給第三人,此時受讓建設工程價款債權的第三人能否依法享有承包人的優先受償權?《司法解釋二》出臺時並未明確答覆,各地法院目前存在兩種觀點。其中持肯定觀點的有:1.最高人民法院。
  • 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的,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是否有效?
    無論是債權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原則上認定仲裁協議對受讓人有效,除非是上述例外情形。從例外情形的實際情況來看,主要是受讓人受讓時明確反對。這一點也說明,在受讓債權債務之時,如對原本的仲裁條款不願意接受的,則可以明確提出。▼1.
  • 金融債權發生轉讓的,保證金帳戶的質權是否當然轉讓(附詳細裁判規則)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閱讀提示:擔保人利用在銀行開立的擔保專戶為債權人提供擔保的,債權轉讓的情況下,原債權人對銀行擔保專戶內資金的質權是否一同轉讓?債權受讓人的質權何時設立?如果認定債權受讓方擁有質權,是否與物權法中規定的「質權的設立以佔有為前提條件」的規則相左?如果認定債權受讓方擁有質權,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如何保護?
  • 擔保人從債權人處受讓擔保債權後不能以「受讓人」身份,向其他擔保人主張權利
    擔保人受讓債權行為只能按照保證人代償法律關係認定《民法典》繼承了《合同法》關於債權轉讓的規定,依照《民法典》第545條和第547條的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受讓人取得債權的同時,也取得與債權有關的擔保權利。這個「第三人」有沒有限制呢?比如保證人能不能作為受讓人受讓該債權?
  • 保理公司只提供融資,沒有受讓應收帳款,法院如何認定?(附詳細裁判...
    保理商是否必然要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交易真實的法律裁判文書。一般而言,在判斷基礎交易的真實性問題上,不必然要求生效的法律裁判文書來確認基礎交易的真實性問題。但是,在判斷基礎交易時,建議採取高度蓋然性的標準,即達到債務人或者債權人沒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基礎交易真實性的標準。3.
  • 涉及公證債權文書的合同,你是這樣起草審查的嗎?
    為維護債權人的權利,如債務人出現逾期還款或可能逾期還款的情況下,債權人有權無條件將本合同債權轉讓給第三人,即債權受讓人。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時轉讓行為生效,債權轉讓通知的送達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電子郵件、快遞、傳真等方式。債務人同意本條款的約定。2.
  • 債權轉讓後,如何確定訴訟主體資格?
    根據《民法典》的上述規定,債權人起訴前轉讓債權的,根據是否通知債務人,誰來做原告分兩種情況:一是債權轉讓行為未通知債務人的,原告主體既可以是轉讓人,也可以是受讓人。受讓人起訴後,法院通過傳票方式通知債務人債權轉讓事宜,最高院已肯定此種通知方式。二是如果債權轉讓已通知債務人,原告主體只能是受讓人。
  • 債權轉讓必須要通知債務人才有效嗎?
    &34;案例索引《謝孟初、重慶市黔江區先登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企業借貸糾紛執行執行案》【(2019)最高法執監340號】爭議焦點債權轉讓未通知債務人的是否影響受讓人申請變更其為申請執行人?裁判意見最高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申請執行人將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依法轉讓給第三人,且書面認可第三人取得該債權,該第三人申請變更、追加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主體
    從文義上應理解為債權轉讓人,不包括受讓人,受讓人發出的債權轉讓通知不對債務人產生法律效力,債權轉讓理應由原債權人通知債務人,以最直接的方式讓債務人知曉其真實意思表示。債權轉讓通知到達債務人,該債權轉讓行為即對債務人生效,債務人需向受讓人履行義務,對債務人實體權利影響重大。
  • 最高院:擔保人向特定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受讓人無權令其擔責
    作者:初明峰 劉磊 鄭夢圓編者按:對於擔保人在其出具的擔保書中,沒有明確表示其是否同意在債權轉讓後繼續承擔擔保義務/責任,而僅明確記載了「債權人身份信息」(如表述為「願意為債務人對債權人XX的債務承擔擔保責任」),這是否可以逕行認定擔保人「僅對特定的債權人承擔擔保責任」?實踐中存在爭議,而本文援引案例也僅是代表其中一種觀點。
  • 最高院:擔保人向特定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受讓人無權令其擔責
    」,債權受讓人要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有權拒絕承擔。《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規定:「保證期間,債權人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債權同時轉讓,保證人在原保證擔保的範圍內對受讓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保證人與債權人事先約定僅對特定的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禁止債權轉讓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 最高院判例|| 執行程序中接受以部分在建工程抵債的權利人不能對抗善意受讓整體在建工程的權利人
    4.最高院: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銷售抵押物的情況下,抵押權消滅5.最高院判例||  當他項權證記載的債權數額與擔保合同約定的擔保範圍不一致時真的應當以他項權證記載的債權數額為限優先受償嗎?6.最高院:在無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情況下,消費者所籤訂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不能對抗人民法院的查封效力7.最高院指令江蘇高院再審判例 || 未按照《貸款通則》規定辦理展期手續的展期不成立,保證人對於延期後的還款義務不承擔保證責任8.最高院:因法院限制離職法官作為律師執業引發的糾紛,人民法院不予受理9.最高院:經法律文書確認的不動產物權所有人即使未經過戶登記亦可對抗針對名義物權所有人的強制執行
  • 九民紀要︱最高法院執行異議之訴中「股權變動」裁判規則精解
    3.裁判規則之三:股東名冊變更之時股權完成轉移該種裁判觀點認為,股權轉讓合同成立生效,只是在當事人之間產生債權請求權,轉讓方負有交付股權的義務,受讓人方負有支付轉讓價款的義務;但是股權轉讓合同的生效,並不能直接產生股權變動的效力,其僅為股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股權只有完成交付以後,才發生股權轉移的效果
  • 關於破產債權確認糾紛的裁判規則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了破產債權確認的制度,根據該條規定,破產債權的確認需經三個階段。本文以破產債權確認糾紛案件裁判文書為研究標的,以2012年以來人民法院作出的相關裁判文書為主要對象,歸納、提煉公司破產債權確認糾紛裁判的理念和趨勢。
  • 典型案例:解除購房合同後開發商破產,購房人是否享有購房款債權的...
    裁判要旨 開發商破產前已經解除購房合同的,因合同解除享有的購房款債權已無特定的商品房相對應,開發商破產後,購房人的購房款債權為普通債權,其無權主張優先受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