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我們講全產業鏈模式,講應該支持原創的是漫畫,贊同者寥寥無幾。現在來講,我們公司有幸成為了中國為數不多的一家,有能力把國漫作品,批量輸出到海外的。」
說這話的是翻翻動漫的創始人,沈浩。
整個十一月,翻翻在國漫方面,可謂動作頻繁。先是舉辦了第11屆新星杯原創漫畫大賽, 超30萬獎金挖掘漫畫新人,大賽頒獎之日,米沙,幽靈,巴布,麻雀,瀟十裡等一眾當紅漫畫家,南派三叔到場支持。
大會上,又與南派三叔就《盜墓筆記:重啟》的達成了第三次漫畫化合作,和著名漫畫家口袋巧克力設立杭州青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用以進一步培養漫畫新人。
漫改動畫方面,《快把我哥帶走》不僅在國內熱播,在日本的B站NICONICO上也廣受好評。此外,旗下的漫畫IP《識夜描銀》正在開發動畫大電影,《蔚藍50米》則已經改編成網劇,上線騰訊視頻。
從06年代理集英社作品起步,到成為國漫出海代表企業,從2007的第1屆新星杯原創漫畫大賽,到2017年的第11屆。翻翻動漫的十年漫畫路,看起來似乎順風順水。
但近日,面對剁椒娛投的專訪時,沈浩卻笑著說:「翻翻歷時十年,中間也有很多困難的時候,如果當年只做代理的話,從個人經濟角度講,可能比現在更富裕一些。」
果真如此嗎?
這些年國漫究竟是如何起步的,漫畫內容方當前該如何生存,接下來的國漫該如何發展,就這些問題,我們和沈浩聊了聊。
為了「新星杯」,他賣掉了上海的房子
早些年,在國內,翻翻更醒目的標籤是日本集英社在中國的「代言人」。這與翻翻的創始人沈浩有關。沈浩大學主修的專業是日語,研究生去了日本留學,畢業後在和集英社相關的一家公司裡工作,因此結緣漫畫行業。
06年,沈浩回國成立了長源數碼(翻翻動漫的前身),主要替集英社的海外電子漫畫上色。09年翻翻動漫正式成立,開始負責集英社在大陸作品的版權運營。之後,翻翻動漫的名字,更多是與《航海王》《火影忍者》《黑子的籃球》等一批海外作品聯繫在一起。
但近年來,當越來越多的國漫作品諸如《時間支配者》、《快把我哥帶走》、《拾又之國》和國漫創作者諸如幽·靈,第年秒等,走向大眾,走向海外,大家這才察覺,原來除了集英社的國內版權運營之外,翻翻也早就在做國漫原創。
培養國漫的第一步,是從07年開始的第1屆新星杯原創漫畫大賽。之後每年如期舉行,徵稿範圍越來越廣,獎金額度也越來越高,隨著漫畫行業本身的改變,獎項設置也與時俱進,比如最新的11屆,就增設了「最佳少女漫畫獎」和「麻生周一特別獎。」
註:麻生周一:漫畫《齊木楠雄的災難》的作者
可以說,動漫金龍獎之外,新星杯已成國內最知名的漫畫評選大賽。
然而,新星杯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風光。最初的兩三年,翻翻將做版權運營、漫畫製作的所得收入,全部投入到了培育原創上。到了最困難的2010年,沈浩不得不賣掉自己在上海的一套房,來為公司籌集資金。原創收入為零的情況持續了五六年,直到最近兩三年,隨著付費閱讀和影視化改編的發展,翻翻的整體營收中,原創佔比才慢慢上升到了30%-40%。
事實上,從做海外引進的一開始,翻翻就想好了要走國漫原創,學習海外漫畫運作經驗、藉助海外資源反哺國內漫畫市場。 「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知名作品背後,產生知名作品的人和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漫畫編輯。
「日本美國的漫畫,也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強大,國漫遲早也會崛起。」
當年離開日本回國時,沈浩這麼相信著。這種自信,恰恰是當時強大的日本漫畫給他的啟發。在沈浩看來,雖然市場不同,時代也不一樣了,但產業的基本邏輯是一樣的。
從另一角度看,「老朋友」集英社對翻翻的新星杯等一系列活動的支持,固然有多年的交情在,背後也有它的商業訴求。那就是它也看好中國漫畫市場的未來,希望將來可以更多層面地與中國漫畫作品和作者合作,拓展自身的海外市場和內容來源。
「現在來講,我們公司有幸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一家,有能力把國漫作品,批量輸出到海外的。」至少,就現有成績來看,這條原創之路,翻翻走對了。
抓好線下,做一個偉大的漫畫公司
隨著新星杯的持續舉辦,成功挖掘並籤約翻翻的漫畫新人,已經不少了。這些漫畫作者下一步怎麼發展,成了翻翻動漫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8屆新星杯時,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2014年,漫畫家孵化基地,良築良作杭州部落成立。之後的幾年,翻翻又相繼在武漢、廣州、北京、日本東京、臺北、成都等多個城市成立了漫畫創意部落。
翻翻將良築良作漫畫創意部落定義為一個擁有原創漫畫創作、培訓、運營能力的集成型團隊。副總裁陳曉東,在過去不久的漫畫產業峰會上,則把漫畫創意部落比喻成'「築巢引鳳」,把部落生活比喻成「寺廟修行」和「雲遊」。
從功能上看,一個部落就相當於一個大型漫畫工作室,聚合了漫畫主筆、腳本作者、漫畫助手等創作者們和漫畫編輯們,部落內部有一套作者to作者、編輯to作者、知名漫畫家to作者的培訓機制,不同部落之間又能形成聯動。
到此為止,翻翻在內容上的布局初見格局:依靠新星杯挖掘新人,利用良築良作漫畫創意部落,孵化新人。
作為一個內容產出方,和常規的漫畫工作室相比,翻翻顯然要龐大完善得多。此外,翻翻還繼續著和集英社的獨家合作,業務也更龐雜。那麼翻翻未來會不會也走向平臺呢?畢竟其旗下既有紙本的《翻漫畫》雜誌,也開發了移動APP「漫畫行+」。
沈浩的回答是否定的。
「現在做平臺要有網際網路基因,需要大額的資金投入,有那筆錢,我們更傾向用來砸內容。」
的確,翻翻的優勢更多集中在內容生產上。正如集英社每年都會通過「手冢獎」持續挖掘新人,新星杯大賽在輸送新人方面也效果良好,當紅的漫畫家巴布,幽·靈就分別是新星杯第4屆,第5屆的獲獎者。對小型漫畫工作室來說,這種人才輸送渠道是可望不可即的。
但隨著影視化和付費閱讀的影響,騰訊動漫、快看漫畫這樣的網際網路漫畫平臺,做分發的同時,也扮演起了漫畫CP的功能,籤約了一批原先紙媒時代的漫畫作者。
漫畫工作室搶不走的內容業務,會被漫畫平臺搶走嗎?
在沈浩看來,漫畫創作UGC模式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一個強調集體英雄主義的時代,相比網絡文學創作,漫畫門檻高,很多漫畫作者先不說後期的運營,商務能力,就是創作能力,也需要指導。
但網際網路漫畫平臺,因為流量過大的緣故,一個漫畫編輯要負責的或許是十多位,甚至數十位漫畫作者的作品,單個漫畫作者,能享受到來自平臺的指導和服務資源其實很少。
要想不被漫畫平臺擠壓內容CP的角色,這時就要拼漫畫編輯和團隊資源。
和漫畫作者類似,一個優秀的漫畫編輯,也要經過數年才能成長起來,在市場上,漫畫編輯甚至是更稀缺的人才資源。
而翻翻在責編的培養上,有集英社和日本其他一些資深出版社的常年支撐,布局早,編輯資源上已形成壁壘。
歸功於良築良作的出現,在作者關係上,翻翻也形成了一定優勢。由於是大型線下工作室,漫畫家和編輯們不僅在創作上相互磨合,生活上也能相互扶持。比起漫畫平臺鬆散的責編和作者關係,這種模式下團隊的創作效率更高,作者對公司的感情更深,歸屬感也更強。
「通過『良築良作』這樣的機制,我們可以為漫畫家提供優渥的創作環境,培育優秀的漫畫家,也能夠為市場提供大量優質國漫作品。」說到底,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翻翻想得很明白。
「相較於動畫、遊戲,漫畫更應提倡原創」
這幾年,全產業鏈模式,隨著IP的大熱被反覆提及,然而沈浩從13年就開始呼籲了。「但那時候沒多少人聽的。」沒有人聽的原因,是因為當時變現最強的遊戲和影視行業,還沒滲透到前端。
在沈浩看來,全球動漫模式分為兩種,一個美國模式一個日本模式。美國模式諸如迪士尼,打造一個IP是以電影中心,再向漫畫動畫和主題樂園兩邊延伸。
這種模式,靠的是美國發達的電影工業和龐大的資金,最終形成一個全產業鏈的寡頭。但迪士尼也只有一個,美國人自己都不可複製。根據最近的消息,迪士尼的電影、衍生品等多個業務,也開始出現大幅度利潤下滑。
可複製的是日本模式,也是沈浩所提倡的模式。它先有漫畫,再以漫畫為中心,衍生出動畫,遊戲,電視電影。這種模式的好處之一是最前端的漫畫成本低,可大量生產。經過市場淘汰留下一些好的IP,再改編成動畫,遊戲,就可極大降低原創帶來的風險。
「漫畫動畫雖然是親戚,但不是同一個人。動畫成本動輒上千萬,這麼高投入的原創極大提高了市場試錯成本,可能會出黑馬,但是高風險高投入限制了整體的體量和規模。如果提高對於漫畫的扶持力度,可以更好地推進整個產業發展。」
「漫畫相較於動畫、遊戲等更應該提倡原創,同時又擁有相較於小說更為立體的畫面感知,可能成為動漫產業的最好動力。」
日本模式的另一好處是產業鏈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大公司,但不是像迪士尼那種什麼都囊括的巨無霸。
把動畫的機會留給動畫公司,影視的留給影視公司。翻翻想要做的,是成為漫畫領域最強的內容生產公司。因而相比於IP授權帶來的收入,沈浩更期待漫畫自身的變現——來自於付費閱讀的收入。
對漫畫家來講,來自付費閱讀的收入,屬於一次權利,來自於衍生品、影視化遊戲化的收入,屬於二次權利。二次權利的收益固然高,卻有極高的淘汰率。十部漫畫實際上只有三個可以改編成網遊,而能成功的更少。
「什麼時候一次權利起來了,比二次權利收入要高了,中國動漫市場才算進入正常發展期。」沈浩說。
而現在,中國動漫還只是剛開始高速發展。
不過,放眼大環境,漫畫付費市場雖剛剛起步,卻有兩大利好。一方面,國內有支付寶,微信等成熟的線上支付系統,另一方面,中國網文多年來的發展,也培養出了用戶的內容付費習慣。從去年開始,各大漫畫APP基本上也都開始收費。
如此看來,「漫畫家光憑一次權利的收益就能足夠富有」的春天,也並不是一個太遙遠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