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身體和精神上都無比享受的事情,不同的孩子在餐桌上也有不同的表現,從一個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是否成功。
某地一位80歲的老婆婆,老伴過世得早,她一個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了5個兒女。如今兒女都已成家,有的甚至有了孫子,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照顧母親。天寒地凍,兒女把老母親趕到走廊住,說家裡實在住不下。
母親想起以往就忍不住流淚。年輕時,她為了孩子不受委屈,沒有選擇再嫁。自己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辛苦操勞,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恨沒有兩雙手幹活,能給孩子更好的條件。
沒想到,孩子養大了,卻對這個老母親沒有一點孝心。有知情的鄰居說,攤上不懂事的孩子是一方面,也怪老婆婆當年對孩子太嬌慣了。孩子從小起,他們家裡吃飯,都是母親一個人在地上忙活著做,還沒做完呢,孩子們就開吃了。只因為母親怕飯菜涼了,孩子們吃了不舒服。等母親上桌吃飯,基本上前邊的盤子都見底了。這個習慣後來孩子大了也一直沿襲下去,沒人想到,應該讓母親先吃。
在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像上邊的單親家庭一樣,吃飯時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喜歡什麼菜,就把這盤菜擺到孩子面前,父母和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四個大人一口都捨不得吃,心滿意足地看著寶寶一個人大快朵頤。甚至大人都沒上桌,孩子就開動了。
盧勤說,一個家庭,假如在飯桌上菜時家長擺錯了位置,將來就沒有你的位置。
那么正確的餐桌習慣是什麼呢?良好的餐桌習慣是家人各就各位,所有人坐定後,長輩人先動筷子,你再動;吃飯時,不能站起來夾自己愛吃的菜,夠不到的可以讓爸媽幫你;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用餐時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遇到自己愛吃的食物時,也不能全部都夾到自己的盤子裡,不要在餐桌上大聲喧譁等等。
因為爸媽的溺愛和縱容,對他們的行為聽之任之,不加約束,導致孩子也養成了隨隨便便的態度。等到暴露出問題的時候,父母隨隨便便找個藉口搪塞,孩子習慣了被原諒,自然就不會把禮節當做一回事。
所以說,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不孝子,就要從小做起,從飯桌規矩開始,做到長幼有序。
不要亂了規矩,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撰稿整理:孔祥娟
編審:蕭縣人民法院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