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成都全面啟動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聚焦減量、賦能、增效、便民,加快建立覆蓋全區域全人群、標準化均等化的城鄉一體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未來城市發展治理體制機制比較優勢。
紮實做好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後半篇文章」,成都正加緊推進撤併鄉鎮「活化工程」,114個撤併鄉鎮正因地制宜加快規劃建設文旅特色小鎮,推進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努力形成改革的整體效應。
撤併鄉鎮如何破繭重生,做好發展的「後半篇文章」?本報記者就此進行實地探訪,從布局、運行、發展以及服務等多個維度,探尋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與實踐。
點位:都江堰市青城山鎮
創新
從門票經濟變身場景驅動
「對於青城山鎮來說,這次行政區劃調整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給了我們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資源要素、更好的發展機遇。」青城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都江堰市調整青城山鎮行政區域範圍,將原大觀鎮和原安龍鎮整體劃歸青城山鎮管轄。
區劃調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日新月異的旅遊市場,高端產業支撐不足、市場競爭能力偏弱、創新性消費場景不足、夜間經濟發展遲緩……如何實現「門票經濟」向「產業支撐」的轉型升級,帶給遊客更多更好的體驗?
堅持問題導向。當地以「全資源調動,全景化打造」理念,通過整合安龍花木盆景文化藝術資源、大觀問花村為代表的鄉村旅遊資源以及青城山5A級景區資源,實現了連珠成線、連線成片,鄉村旅遊點位更加豐富,形成了「景區+公園+綠道+林盤」的全域旅遊供給體系。
「既豐富了青城山旅遊內涵,又拓展了旅遊消費功能,還提升了旅遊品牌價值。」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來青城山鎮,遊客不僅能遊覽世界知名的青城山旅遊景區,還將收穫問花村、海棠公園、盆景公園、特色林盤等不一樣的旅遊體驗。
全域旅遊供給體系還在於文化的挖掘。為了改變旅遊產品供給不足、商圈不火的格局,當地深入挖掘道文化、茶文化、盆景文化、熊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元素,鼓勵支持酒店產業互動發展,鼓勵支持旅遊型產業街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全力建設「青城山景區+奧特萊斯購物公園+建工特色街區」主力商圈。
夜間經濟則是另外一個著力重點。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全要素,積極開發「夜遊青城山」旅遊產品,培育發展夜間經濟。目前已推出「日遊景區—夜享溫泉—晚宿青城」的全天候旅遊線路,同時推出國潮燈會、夜間集市等新興夜間旅遊產品,引入文創工作室、音樂餐吧等消費業態,加快打造有顏值、有文化的「青城文宿」集群。
該負責人坦言,此次區劃調整同時也增加了富民渠道。「將原來的農業產業區、川西林盤保護區、盆景文化藝術傳承區提檔升級成為鄉村旅遊區,整體融入大青城旅遊產業發展區,實現全域景區化、農民工人化、農產品商品化。」
記者了解到,目前,青城山鎮正加速策劃包裝一批鄉村振興和康養旅遊產業項目,加快推進綠地青城無舍、M-TR旅遊客運專線等項目的建設步伐,加快辦理心越書院等15個項目前期手續。
點位:彭州市桂花鎮
融合
從普通鄉村變身民宿產業園
「我們村的民宿幾乎天天客滿,而且必須在網上提前預訂方能入住。」彭州市桂花鎮蟠龍村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慕名來旅遊的客人卻不見少,「多的時候,每天都有好幾輛大客車載著遊客過來。」
行走在蟠龍村內,鮮花綠草、翠竹流水,距今兩億年的恐龍化石腳印、北宋時期金城窯遺址點綴其間,再加上極具藝術設計感的民宿和民居,讓蟠龍村成為集特色餐飲體驗、鄉村文創、山林休憩、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前不久,蟠龍村還成功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其實,蟠龍村由普通鄉村升級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的過程,也是彭州市結合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實施撤併鄉鎮「活化工程」,大力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12月,蟠龍村原屬的磁峰鎮與原桂花鎮合併,新鎮保留桂花鎮名稱。
「兩鎮合併後,如何活化磁峰資源,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點。」桂花鎮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深入分析,他們決定依託自身資源稟賦等獨特優勢,以發展精品民宿產業為核心,以在地農創、陶瓷文創、無人機飛行科創為抓手,著力打造龍門山山水民宿度假項目。
「發展民宿需要引入外部投資,對此,我們通過深化農村產權改革,增強各方投資信心。」桂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對原磁峰全域農村閒置房屋進行摸底調查,根據政策將土地由農民個人住宅用地騰退為村集體建設用地,並按程序公開掛牌出讓土地使用權給民宿投資者進行建設,有效提升了投資意願。
同時,桂花鎮引進彭州市文旅公司作為平臺,負責民宿項目策劃、包裝、打造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目前在建的龍門山·柒村精品民宿產業園項目規劃面積18.7平方公裡,一期基礎設施配套總投資1.97億元。」
為增強項目集聚水平,桂花鎮還與杭州開始吧、借宿、成都市民宿協會合作,成功招引網紅民宿浮雲牧場,隨後大樂之野、MUUA、飛蔦集、元白、山海觀、耳隱、無所事事等中國民宿知名品牌先後入駐投資。
桂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鎮將充分利用場鎮原有的設施設備,為民宿產業園提供常規健康診療、幼兒託管等服務。加快改造產業園區人才公寓、鄉建工作室和無人機試飛測試監控調度中心。利用現有資源打造自然教育、工業遊學、陶瓷DIY場景,持續推動「人、鎮、境、業」協調發展。
點位:大邑縣 江鎮
共享
從煤炭小鎮變身網紅打卡地
家住 江鎮太平社區(原斜源場鎮)77歲的陳洪治大爺最近發現,今年夏天外來的小汽車比往年多了許多。變化不止於遊客數量增加,陳大爺還發現說普通話的遊客也多了,不時還有外國遊客的身影。
青磚灰瓦白牆,川西民居樣式依山就勢的聚落院落組團而建,風格統一地布局在斜江河岸邊,青山綠水的川西小鎮自成一幅天然畫卷。優美的社區環境、寧靜的鄉居生活,幽深的巷子、街區特色文化牆、河邊景觀步道……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遊客在悠閒漫步、拍照留念。
從原來的煤炭小鎮,到如今年接待遊客量超十萬人次的網紅打卡地,文旅產業從無到有,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在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中,大邑縣將舊場鎮改造與山區群眾搬遷入鎮生態移民相結合,立足西嶺雪山產業功能區,以旅居產業作為主導,拓展斜源片區為中心的一平方公裡核心區,規劃布局了「特色鎮+共享社區+川西林盤+主題精品民宿」的「兩心一帶」產業空間格局,營造全景式消費場景,發展社區新經濟,把斜源片區打造成為一個旅居小鎮,帶動了主題精品民宿、運動康養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價值轉換,建成「共享旅居」小鎮。
「共享旅居」小鎮不僅服務於本地居民,也服務於廣大遊客,成為遊客和本地居民共享的生活型社區和康養度假勝地,力求實現「共享新經濟的聚集地、區域旅遊服務的平臺地、承接市民下鄉的分享地」。
走進「共享旅居」小鎮,首先帶給遊客市民的是強烈視覺衝擊的街區空間美學營造。一塊塊磚、一片片瓦、一個水槽、一個水缸、一段舊鐵軌……通過充分挖掘山居文化、大邑白瓷文化等本土文化內涵,巧妙布置曬藥巷、飛鳳街等街區主遊線,形成了「拾景」、「聽語」、「隨心而遇」、以藥入「廉」等街區文化空間,既富有鄉土氣息,又留住了鄉愁記憶。
共享還在於群眾自治管理。通過街區業委會、樓棟街長亮黃牌讓物業管理服務水平「提上去」;通過開設「斜源講堂」培訓讓群眾陳規陋習「降下來」;通過民議民定《社區居民公約》讓群宴亂象「停下來」,共享社區品質逐漸得到提升。
共享還在於群眾參與。通過組建斜源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採用資源、農民採用現金入股,聘請CEO專業管理,既向內挖掘整合資源,打造經營店鋪託管、示範店建設、農產品包裝、鎮域公共資源經營等項目,更向外推介特色農創文創產品、提供區域旅遊服務等。
「圍繞『要素活、百姓富』的目標,我們積極引進具有帶動力的高能級企業進行整體打造,帶動產業升級。」 江鎮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已引進溫德姆、如也、探花·邸、半山小院等項目,通過高能級企業整體帶動,提升國際化服務硬體和水平。
點位:蒲江縣朝陽湖鎮
盤活
從荒灘林地變身旅遊生態鏈
「今年內,雲頂水鄉的精品民宿村落、旅遊研學小鎮就能形成接待能力。」蒲江縣朝陽湖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遊客可以欣賞到山巔層層疊疊的彩林觀光帶,住宿在湖邊的生態觀鷺精品民宿,在星空下的森林咖啡樹屋休閒娛樂。
記者在現場看到,由合信置業集團有限公司斥資40億元打造的「雲頂水鄉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在火熱推進中,將打造特色文化小鎮、雲端農業、星級酒店、鄉村客棧精品民宿、特色極限運動網紅娛樂設施、旅遊商業配套等項目。
「以前都是荒灘、林地、宅基地農房,哪想到會變成現在這麼漂亮。」原白雲鄉窯埂村村民王永清對眼前每天都有的新變化,既滿心歡喜,又覺得不可思議。「簡直就像變魔法!」
盤活閒置資源資產,成為了「魔法棒」。
創新盤活閒置國有資產。通過國有資產盤活利用,原白雲鄉政府閒置資產轉變為雲頂水鄉遊客服務中心,原國土局林場已改造為石象山森林民宿,原白雲小學校舍已規劃實施鄉村劇場改造。
積極喚醒鄉村沉睡資產,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自願有償騰退改革,廣泛徵集有意願騰退農戶145戶約63.8畝,目前已交易43宗約17.3畝宅基地和村集體閒置建設用地,建設精品民宿13家,年內還將新建成16棟,有效破解了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瓶頸問題。
通過創新「黨建+」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引導成立村集體控股公司8家,吸引5000多名村民入股土地、盤活荒地灘涂等集體資產,建成白雲村停車場、樅樹灘露營基地等集體經濟項目11個,彌補了旅遊設施短板,豐富了旅遊項目。
在朝陽湖鎮相關負責人看來,是「撤併鄉鎮」為該鎮盤活閒置資源、活化利用資源創造了條件。2019年12月31日,原白雲鄉39.03平方公裡及0.6萬人,整體劃歸朝陽湖鎮。「聚焦生態價值轉化,發展主導產業,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將資源放在一盤棋上統一謀劃。」
場鎮資源活化利用必須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堅持市場運作項目支撐,實現「項目活化資源、資源承載產業、產業轉化資源」的良性循環。截至目前,先後引進雲頂水鄉、懸崖聽風、劉氏竹編等特色旅遊項目8個,總投資額達到55億元。圍繞構建「吃住行遊購娛」旅遊生態鏈,培育文創體驗、有機生活、濱湖度假等新場景新業態,累計盤活各類建設用地33.5畝,流轉農用地1000餘畝,利用水域資源1100餘畝,租用閒置農房39間,每年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140餘萬元,實現農民工資性收入60多萬元。
籤下宅基地騰退協議的王永清是受益者之一。「老宅子拿出來可以有股份,我們可以分紅,可以就業,還可以搞旅遊接待……」說起未來的打算,王永清喜笑顏開,「你看,那片空地已經平整出來作為停車場,產生的效益都是咱們村集體的,等項目起來了,我們的日子一定會更好過!」
專家聲音
四川旅遊學院旅遊文化產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王林:
撤併鄉鎮
推動鄉村城鎮化必由之路
撤併鄉鎮,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成都積極開展撤併鄉鎮「活化工程」,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文旅特色小鎮,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有助於鄉鎮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充分利用鄉鎮地區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引領鄉鎮發展。同時,還需進一步激活土地資源,充分研究新定位下的主導產業。(記者 鍾文 白洋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