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開幸福來」 ——成都日報今起推出成都對口支援甘孜阿壩全...

2020-12-20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成都日報錦觀 ,作者錦觀新聞客戶端

成都日報錦觀

《成都日報》於1956年5月1日創刊。出刊以來,《成都日報》始終秉持「權威、深度、責任」的辦報理念,目前日均發行逾25萬份。

點擊上方「錦江發布」可以訂閱哦!

展開時代巨幕 見證夢想花開

時間的齒輪從未停止轉動,2020年如期而至,我們迎來了21世紀20年代的開篇。

回望過去,21世紀的前20年,堪稱我們的黃金時代,經濟飛速發展、邁上了一個又一個增長臺階,科技創新、生態治理、民生改善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碩果纍纍;展望未來,2020年展開的是全面小康社會的時代巨幕。

「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出,全面小康、貴在「全面」。

在四川,甘孜、阿壩兩州居住著大量藏族同胞,甘孜州、阿壩州的脫貧攻堅任務是全省的硬骨頭,一度牽動著黨中央和全省人民的心。人心齊,泰山移。成都充分發揮全省主幹的作用,通過對口支援的方式,帶動、引領當地發展,同藏族同胞齊心攜手、共奔小康。

201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實施的第二輪五年(2017-2021)省內對口支援工作,將對口支援阿壩州、甘孜州19個深度貧困縣的重大政治任務賦予成都。

在高原上,不僅成都的資金、項目來了,成都的黨員幹部同樣來了。他們飽含深厚情誼、胸懷責任擔當,帶領當地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精準施策改善基礎設施,用心血和汗水澆灌出美麗的格桑花。格桑花開幸福來,成都對口支援的19個兩州深度貧困縣先後全部實現脫貧摘帽,當地群眾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成都平原到西藏高原,漸次升高的不僅有海拔,還有參與對口支援的成都黨員幹部們的精氣神。他們踐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海拔高鬥志更高。

脫貧攻堅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是產業扶貧,產業興旺當地群眾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如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更是這些成都黨員幹部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

在爐霍縣,來自錦江區的黨員幹部背靠錦江豐富的商業資源,創新實踐「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在對口支援區域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的區域,為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業;同時選聘「榮譽村長」牽頭「眾籌」社會資源,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廣泛參與;

在康定市,來自旅遊名城都江堰市的黨員幹部,引進專業公司示範經營遊客中心,發揮行業優勢在水橋聚集旅遊消費人氣,輻射周邊村民旅遊接待,創造出極具特色的「水橋模式」。

——從芙蓉花到格桑花,花開不敗、交相輝映的背後,離不開對口支援的精準施策,既要立足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更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各盡所能。對口支援不僅要幫錢幫物,更要推動產業層面的合作,推動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實現雙方共贏。

生活環境的改變、語言溝通的困難、社會文化的差異……這或許是每一位對口支援的黨員幹部都會遇到的現實問題,但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他們。

錦江區的對口支援幹部劉紅宇,冒著大雪、在零下12度的氣溫裡趕到村民家裡,只為了說服對方,眾籌而來的30萬元不能直接分掉;為了資助石渠縣的大學生和困難學生家庭,金牛區的對口支援隊員們想方設法從金牛區內外籌款、募捐800多萬元;在前赴調研的路上遭遇了山體滑坡,滾落的巨石在短短幾秒內就切斷了去路,來自雙流區的掛職幹部趙浦同當地群眾一起手刨肩扛,清除完路障後又繼續前進……

——從熟悉的城市到遙遠的雪域,前行的每一步或許都阻礙無數,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考驗的是對口支援黨員幹部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扶貧攻堅、對口支援,需要謀略,需要智慧,更需要精細的繡花功夫,只有一針一線、有條不紊地進行,方能取得成績。

全面小康,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戰略構想,到正式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前置定語從「建設」變為「建成」,再到如今即將夢想成真、呼之欲出,這四個字,銘記著一個時代、更鑲嵌著國家民族的偉大夢想、見證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奮進不歇。

偉大的時代,值得大手筆的書寫

偉大的故事,值得最莊嚴的記錄

今起

成都日報推出「格桑花開幸福來」

系列全媒體報導

聚焦格桑花開的幸福生活

記錄一線人員的故事

成都日報記者

由黨(編)委會成員帶隊、兵分五路

沿著成都對口支援隊員的道路

深入甘孜、阿壩兩州19縣

切切實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為您捧回最鮮活、最靈動的一線報導

誠邀讀者同我們一起見證

這燦爛的黃金時代!

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著片片白雲,靜靜的鮮水河在一座座披著綠色盛裝的大山間流淌,河谷的開闊地帶,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著,遠遠望去,猶如披上綠裝的蒙古包,連綿不斷,與湛藍的天空交相輝映。

蔬菜大棚外,白瑪卓瑪哼著輕快的調子,遠遠望見冷鏈配送車已經停在產業園門口,通過錦江區發起的「錦爐愛心薈」等平臺,趕在太陽落山前,將從大棚裡剛採摘的新鮮小番茄送到570多公裡外成都市民的餐桌上,一想到這,白瑪卓瑪腳下的步子又加快了。

這些位於甘孜州爐霍縣斯木鎮保初村的蔬菜大棚,由對口支援爐霍縣的錦江區籌資9000餘萬元所建,這個蔬菜產業園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業,幫助88個貧困村、83個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這也是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社會支援貧困村飛地產業園。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扶貧開發是全黨全社會的的共同責任,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錦江區在對口支援爐霍縣過程中,創新實施「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在對口支援區域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的區域,為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業;同時為貧困村選聘「榮譽村長」牽頭」眾籌「社會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8月31日—9月1日

成都日報記者深入到

爐霍縣城鎮、鄉村、牧民家中

感受錦江對口支援

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

01

講述 我的受援故事

飛地+產業

縣域異村集中打造1500畝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郎珍,摘番茄的時候再往上一點,看到這個結蒂了嗎?大拇指往上輕輕一提就下來了。」一步跨進智能有機蔬菜大棚,白瑪卓瑪麻利地戴上手套,一把抓過郎珍手中待收的一串番茄做示範,「要這樣做,才能不傷番茄莖稈,以免影響下一批果子的品質。」

白瑪卓瑪

「兄洛,今天雅德鄉瓦角村的大棚也可以收穫了,採摘的時候要注意挑選,把最好的送進市場。」

雙眼在枝繁葉茂的番茄藤間迅速掃過,白瑪卓瑪片刻不停在棚內忙活,一邊觀察小番茄的長勢,一邊謀劃今天的工作安排,儼然一個經驗豐富的現代「新農人」。在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工作了4年多的她,現在已經成為小組長,帶領30多號人,管理著園區100多個蔬菜棚的大小事務。「必須看好這些棚,不只是我們村的產業支撐,更是全縣其他村致富的希望。」

然而,就在4年前,「新農人」白瑪卓瑪還從未接觸過精耕細作的精細化現代農業。在草原上放了一輩子犛牛,種了大半輩子青稞的白瑪卓瑪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在家門口就業,成為有技術、有經驗、有保障的現代農業「新農人」。

轉機,從「飛地+」說起。

「斯木鎮地處鮮水河谷地帶,交通區位、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都是規模化發展高原現代農業產業的最佳選擇地,而同一縣域內的雅德鄉瓦角村都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難以注入產業。」

錦江區第五批對口支援爐霍領隊、掛職爐霍縣委副書記蹇一平說,如何整合資源實現收益最大化,帶動全域發展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異村飛地嫁接基地產業是這個難題的突破口,能幫助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集體經濟也得到壯大。簡單地說,就是將原本分散發放給每個貧困村的產業資金集中起來,投入到適合發展產業的區域,放大資金效益,實現拳頭效應,然後投入產業資金的每個村每年從產業園區固定分紅。現在每個貧困村投入60萬元建兩個大棚,每個大棚每年保底分紅3萬元,持續15年,總收益90萬元,15年後,大棚的產權還是歸投資的貧困村。」

2015年,錦江區攜手爐霍縣,通過引進盛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整合政府、社會等各方援建資金9000餘萬元,投資建設了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園區佔地1500畝,已建成智能有機蔬菜大棚300座,主要產品為高原特色小番茄。該園區通過「飛地」嫁接基地產業,幫助88個貧困村、83個非貧困村在縣域異村實現產業發展和經濟增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飛地、龍頭經營、入股分紅」的思路,產業園堅持「保底提留、全民受益、共享紅利、照顧貧困戶」的原則,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此外,錦江區還通過從轄區企業、社會組織、愛心人士中選聘19名「榮譽村長」募集570萬元建設19個智能有機蔬菜大棚,建成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社會支援貧困村飛地產業園。

爐霍縣高原現代農業「飛地」產業園

在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村民們既是股東,又是員工。白瑪卓瑪就是其中一員。不再種青稞地,白瑪卓瑪將自家20畝地,以每畝600元的收益,全部流轉給園區。通過多年的勤奮和努力,白瑪卓瑪還當上了產業園的管理人員,每年有60000元年薪收入,不僅如此,公司還為她提供了3險一金的福利。「現在的生活真的想都沒有想過,我們的生活比這小番茄還要紅火。」

僅2019年,蔬菜產業園分配投資收益900餘萬元,帶動2364戶10019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餘元。園區還吸納近400餘名貧困群眾就業,對務工人員按照每天100元標準發放工資,最高年收入6萬餘元。

飛地+旅遊

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走出「深閨」 迎來生態牧旅產業

湛藍是天空的底色,偶有片片白雲點綴,讓藍天多了幾抹生動的裝飾。廣袤無垠的宗塔草原上,白雲投下的陰影豐富了草原的色彩過渡,成千上萬多不知名的小野花,盡情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恣意盛放,仿佛大自然一不留神打翻的調色板,形成美得令人驚嘆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

「劉村長,快請進,過來坐!」遠遠地看見草原上的來客,少女曲吉卓瑪放下手中的活兒,一陣風似的迎了上來,將客人們迎進帶有藏式風格的新式玻璃帳篷。請客進屋、安排落座、端茶上水……一番寒暄之道,曲吉卓瑪毫不含糊。

曲吉卓瑪

「你現在能幹得很嘛。」想起曲吉卓瑪剛來宗塔鄉七色草原生態度假村時的晦澀靦腆模樣,錦江區對口支援爐霍幹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有些喜出望外。作為對口支援幹部,劉紅宇同樣也是宗塔鄉拉恰瑪村的「榮譽村長」,平時有事沒事都愛和村裡人多走動。「也沒什麼,今天就是來看看度假村怎麼樣。」

「好得很哦!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草原體驗高原牧區風情。」宗塔鄉組織員多珠龍加趕忙翻看手機上的記錄,「今天的帳篷餐廳已經基本訂出,預定已經排到後天了。」

翻著一篇篇記錄,多珠龍加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如果說度假村把草原的旅遊旺季往後延伸了半個月,這個形容雖是事實,但卻還不準確,本質上就是『無中生有』,活生生給草原培育出旅遊產業。」

多珠龍加印象深刻,就在兩年前,美如夢境般的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還是養在「深閨」,無人問津的一個隱秘之地,也是爐霍縣一個深度貧困鄉,全鄉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不要說遊客,就是外面來個人都是稀奇。」

然而,宗塔草原卻並不是偏僻一隅。位於爐霍縣東北部的宗塔鄉七色草原度假村,距縣城64公裡。北接色達縣,東北與阿壩州壤塘縣相鄰,與色達五明佛學院、色達格薩爾藏寨、金川觀音廟等景點形成旅遊環線,宗塔草原四周是巍峨的群山,自然風光迤邐動人,牛羊成群,帳篷點點。「通貝」神山、經文石刻長廊、宗塔山歌、索朗央卓啦鍋莊等景點是遊牧文化體驗遊的理想聖地。

「生態就是宗塔鄉最大的資源,不能把七色花海草原的美永遠藏在深山中。」創新引入特色生態牧遊概念,錦江區深化「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圍繞「一村一品」打造美麗鄉村,助力爐霍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閒娛樂、文化體驗、草原觀光為一體的宗塔草原牧業生態度假村。

宗塔草原牧業生態度假村

「宗塔草原把遊客引來了,大家拍張照吃頓飯就走了,如何讓遊客留下來呢?」

深化「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錦江區又啟動實施了七色花海—宗塔草原「飛地」崩科旅遊酒店項目。項目由來自錦江區的泥巴鄉易繞村「榮譽村長」駱長文、宗塔鄉色科瑪村「榮譽村長」劉芸葭、宗塔鄉角龍村「榮譽村長」馬宇、宗塔鄉拉恰瑪村「榮譽村長」以及錦江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劉紅宇等眾籌募集資金120萬元建設4座崩科木屋酒店。崩科房產權為貧困村集體所有,每年為對應貧困村實現收益分紅不少於3萬元。

宗塔草原「飛地」崩科旅遊酒店

「挖不到蟲草,也找不到菌子,那時候我們姐妹3人,都靠阿媽一個人放牧養活,真的是苦啊。」思緒被拉回2年前,少女曲吉卓瑪有些感傷,豆大的淚珠順著臉頰向下掉。「不過還好,鄉裡辦起了度假村,草原上有了旅遊業,我每月也有3500元固定的收入,可以幫助阿媽減輕家裡的負擔。」回想起兩年來,從在爐霍縣打零工勉強為生,到加入鄉裡的生態度假村,還被送到樂山職業技術學院跟崗培訓,接受專業技能培訓,曲吉卓瑪心裡五味雜陳。

「現在當然好啦!你今年還當了領班,工資也上去了,生活更好了,還開始帶新人了。」多珠龍加的一翻話曲吉卓瑪破涕為笑。

「那你要小心哦,她哪天獨當一面,成為經理把你頂替了。」劉紅宇笑著打趣。

「那就太好了!歡迎頂替,這樣就能培養人才,把產業實實在在交到了村民自己手中……」多珠龍加再次逗樂了帳篷中的每一個人,歡聲笑語飄蕩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上。

02

心聲 我的對口支援歷程

錦江區對口支援幹部、掛職爐霍縣縣委辦副主任劉紅宇:

抓住關鍵少數 帶動絕大多數

「通過『飛地+眾籌』的形式,我們為宗塔鄉籌集了一筆30萬元的扶貧資金,希望在宗塔草原上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可是首次徵求意向絕大多數人都不支持。」回想起首次開會的一幕幕,劉紅宇至今歷歷在目。「不支持也就算了,有的群眾直接起身走人,連規劃都懶得聽。」

語言溝通有些障礙,思維依然較為封閉……會後,劉紅宇回憶起群眾的反映,從失敗中找答案。「要抓住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劉紅宇打算從重點人群下手,逐一說服做通工作,村裡的尊者根尼就是首要目標。

劉紅宇(左一)

「30萬元直接分到大家手中,這樣不是最直接的嗎?」冷眼看著登門拜訪的劉紅宇,端坐在主位上,根尼冷冷地說到。

「可是,30萬元分出去只受益一次,把產業長久留在宗塔鄉才有長期收入來源啊。」劉紅宇熱切地望著根尼,希望從言語間找到共鳴。

「說得輕鬆,搞不起來怎麼辦?」還沒等劉紅宇開口回答,根尼便將他「請」了出去。

「不能就這麼放棄。」第二天一早,劉紅宇又早早趕到根尼家,沒料想卻撲了個空。從爐霍縣城到根尼家有68公裡車程,可劉紅宇沒想到一連5次都撲了個空。「最可怕的還是有次下暴雪,零下12度,路上都是冰凌子,路面冰封路滑,忽然車胎打滑,要不是有圍欄護著,可能連命都沒了。」回憶湧上心頭,劉紅宇至今有些後怕。「當時沒想那麼多,還是想著趕到尊者家,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那你說說,一年才分幾百塊,對大家有什麼好處?」被劉紅宇的執著打動,根尼還是決定聽聽這個小夥子怎麼說。

「不僅有分紅收益,以後大家都是股東,還是員工,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這樣每月都能增加收入。」劉紅宇給根尼算了筆帳,看著根尼不說話,他趕緊乘勝追擊。「有了造血功能,以後還愁沒有路子奔小康?」

沉默良久,根尼終於開口。「那就拜託你們一定要把度假村做起來。」

從立項到建設,從餐飲到酒店……看著項目從紙上一天天成為現實,村民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起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劉紅宇感覺當初的付出都是值得了。

「蒼鷹翱翔在藍天,格桑花布滿雪山,美麗生活令人嚮往……」遠處傳來村民們悠揚的歌聲,展望這片高原熱土美好的未來,劉紅宇豪情萬丈,「對口支援,終生無悔!」

03

對口支援 實事說話

對口支援工作的主要措施就是發展產業促進就業,擴大村民收入。自2018年起,錦江區創新實施「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在爐霍縣適宜發展現代農業等產業的區域,為域外貧困村培育「飛地」現代產業;同時為貧困村選聘「榮譽村長」,牽頭「眾籌」社會資源,共同支援貧困村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目前,已選聘5批次46位「榮譽村長」,300餘家企業負責人,500餘名愛心人士擔任「榮譽村民」,構建形成了千餘個愛心支援「朋友圈」。

截至目前,共募集捐贈資金物資3000餘萬元,實施產業、教育、醫療等各類對口支援項目100餘個,10000餘人次受益。其中,眾籌募集貧困村產業發展資金1000 餘萬元,已落地720萬元,為20個貧困村建設飛地智能蔬菜大棚20個,打造四川對口支援區域第一個社會支援貧困村飛地產業園;修建4座崩科酒店,打造集藏式餐飲、休閒娛樂、文化體驗、草原觀光為一體的宗塔草原牧業生態度假村;今年還將投入250萬元,修建7個智能蔬菜大棚、1個犛牛養殖基地和1個蜜蜂養殖基地。

經過2年實踐,錦江區「飛地+眾籌」貧困村產業精準支援模式已成功幫助爐霍縣脫貧摘帽,實現了「輸血變造血,增收可持續,脫貧不返貧」,被四川省評為第二屆「慈善獎」最具影響力項目,並在全國民生論壇上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民生示範工程。

04

記 者 手 記

缺氧不缺精神 海拔高鬥志更高

3200……3400……4100米……我們乘坐的採訪車緊貼著峭壁緩緩而行,雨季高原雨水多,剛剛塌方搶通後的路基還有些鬆散。一車人抓緊把手,緊緊盯著前方,車胎與懸崖的距離不到1米,大家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成都日報記者深入一線採訪 李萌(左一)嚴斌(右二)

胸悶、氣緊、頭痛,服藥、吸氧……僅僅7天,採訪組經歷了高海拔帶來的各種不適,難以承受,然而,對口支援幹部在這裡一呆就是2年、4年,有的甚至長眠在了高原之上。從夏日炎炎到冰天雪地,從青山河谷到極限高原,都有對口支援隊員們的身影。他們告別溫婉綿長的悠悠錦江,來到聖潔雪域高原支援教育,帶來醫療,發展產業……廣袤的草原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影子。他們用腳趟出的扶貧路,成為對口支援地區群眾的康莊大道。他們用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與擔當,也默默撐起爐霍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橋梁。

「有一條河流可以滋潤心房,那奔湧向前的浪花,讓春天的草場充滿希望……啊……那就是錦江,美麗的錦江默默無聞流淌在爐霍人心上,讓雪山下的牧場為幸福舞起鍋莊……」錦江區對口支援幹部的大愛之舉感動著爐霍人民,遼闊的草原上,時刻飄蕩著這首感恩之歌。

來源 |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歡迎關注

百年繁華春熙路,國際時尚太古裡,浪漫風情合江亭,品味遺韻水井坊,悠閒田園三聖鄉。錦江大小事,權威聲音,盡在這裡。這裡是錦江區官方微信公眾號「錦江發布」,聯繫電話:(028)86712865;投稿郵箱:754759218@qq.com

微信號:

原標題:《「格桑花開幸福來」 ——成都日報今起推出成都對口支援甘孜阿壩全媒體報導,今日走進爐霍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廣東對口支援這五年,甘孜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2014年中央作出發達省市對口支援藏區重要戰略部署,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遵循「以民生援建為龍頭、產業援建和智力援建為兩翼」的工作思路,先後制定《廣東省對口支援甘孜州2014—2015年投資計劃》和《廣東省「十三五」對口支援四川甘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強力推動對口支援工作。
  • 廣東對口支援 甘孜借力發展
    廣東對口支援 甘孜借力發展       (上接01版)產業援建根據協議,該公司將投資數億元,在道孚、九龍、甘孜等縣建立保種繁育、集中育肥、加工銷售基地,推動牲畜出欄出售、畜種改良、技術集成應用,構建高原生態特色犛牛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目標瞄準甘孜州現存欄的350萬頭犛牛,通過養殖技術改良和高端市場拓展,力爭犛牛肉價格從目前的平均25元/斤增長到50元/斤,讓群眾得到實惠。」在籤約後,陳生如此承諾。
  •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成都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達1.2萬人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李媛莉 謝燃岸 楊晨 秦怡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成都紮實推進「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編制完成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空間發展規劃和鄉村振興示範走廊規劃,提升建設服務全川「七大共享平臺」,策劃推出重大項目586個
  • 丁真帶火甘孜理塘!惠州對口支援甘孜的這兩個縣也很美
    最近,來自四川甘孜理塘的丁真因為一條不到10秒的視頻意外走紅。這位「甜野男孩」火了,也帶火了他的家鄉甘孜,不少網友想去當地看一看。  實際上,除了丁真長大的理塘縣,甘孜還有很多「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趟」的地方,比如惠州對口支援的道孚縣和丹巴縣。
  • 成都、南充、甘孜公開招聘聘任制公務員啦!最高年薪42萬
    昨天,四川人社推送了省直機關、眉山、自貢、達州、宜賓、阿壩、涼山招聘聘任制公務員的情況,回顧請看《看過來!四川這些機關系統招聘聘任制公務員啦!》今天,成都、南充、甘孜也來招聘聘任制公務員啦,一起看看情況。
  • 心手相連一家親 格桑茉莉共芬芳
    日前,南京市秦淮區雙塘街道三山花園小區迎來一群「特殊」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來自南京對口支援25年的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藏族大學生。他們一邊認真講解著垃圾分類知識,一邊仔細地幫助引導居民將垃圾分類。「垃圾還沒扔,這個桶門怎麼就關上了?」
  • 阿壩、甘孜延長聘任制公務員報名
    本次共有79個職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涉及省商務廳、省社科聯兩個省直單位,以及成都、自貢、南充、涼山等9個市(州)。因各地各職位的報名情況存在不平衡,阿壩、甘孜未達開考比例職位較多。例如,根據《2020年阿壩州公開招聘聘任制公務員公告》,阿壩州將對符合條件的聘任制公務員發放「阿壩英才綠卡」,享受州內5A級景區免門票、機場VIP通道等服務。聘任制公務員轉為委任制公務員後,安家補助最高可達20萬元。聘任制公務員實行合同制管理,聘任合同期限一般為3年,試用期3個月。按照相關規定,聘任制公務員合同期滿後可以續聘,符合條件的還可以轉為委任制公務員。
  • 四川本科大學分布圖:成都巨無霸,廣元、遂寧等5市為鴨蛋!
    成都——33所 包括2所985: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3所211: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 還有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 全川8所雙一流,全在這兒了!
  • 央視新聞直播,「聖潔甘孜」刷屏成都寬窄巷子
    借船出海,蓉甘兩地共享雙贏甘孜素有「雪域明珠」的美譽,「酒肉果蔬茶菌藥水糧油「十大類優質農特產品優勢明顯。成都作為中國西部的核心城市,市場體量巨大,對周邊地區輻射效應顯著。本次活動甘孜18個縣(市)31家參展企業帶來了160餘種甘孜優質農特產品,面向成都及全國群眾展示展銷,各類甘孜臻品深受廣大市民喜愛。
  • 鷓鴣山上國網成都供電公司「三區兩州」阿壩援建工程復工 電網員工...
    國網成都供電公司「三區兩州」阿壩夾壁至馬塘110千伏線路工程迎來首日復工,當天也是首批進駐鷓鴣山準備復工的施工負責人羅振瀛「隔離」14天後的解禁之日。他們是來自國網成都供電公司「三區兩州」深度扶貧攻堅工程阿壩夾壁至馬塘110千伏線路工程項目的二十餘名電力建設者,當天的任務是抵達海拔3300米處的N88號塔位開展鐵塔組立工作。「老俞,你看這路,確實太難走了!根本就沒有路嘛。你可要小心點,別又摔了。」
  • 四川本科大學分布圖:成都獨佔鰲頭,宜賓後來居上,這五個城市實慘!
    四川省作為教育大省,本科院校眾多,但各個地區之間分布不均,來看看四川本科大學都分布在哪裡,你的城市有哪些大學?~包括2所985: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3所211: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還有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全川8所雙一流,全在這兒了!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落實精準扶貧 成都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
    成都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班子到醫院定點幫扶貧困村安樂鄉甲勿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6月1日,平均海拔超過4300米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人民醫院裡,一派朝氣蓬勃的景象——一位從省城來的婦產科專家正在教當地醫生們開展婦產科手術,學生們興趣十足。
  • 雪域高原:格桑花開幸福來
    他告訴記者,近3年來,駐村工作隊把工作重心錨定黨建工作,已經幫助培養8名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6名;從黨員中培養出12名致富能手,從黨員致富能手中培養出5名村組幹部。  與布龍村相比,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格林村的條件還要差一些。「我們村黨支部曾被縣委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 成都對口升學有哪些學校-四川對口升學學校名單
    什麼是對口升學?對口升學又稱對口高考,是從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招生,強調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對口升高職的專業技能考試,以專業技能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的招生辦法。 是相對於普通高中生參加的普通高考的另一概念。對口高考是為了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種招生形式。對口高考探索了一種新型的中、高職相互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也有力推動了中職教育的發展,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歡迎。對口招生考試是指專門面向中等職業學校選拔優秀學生進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試。只面向中等職業學校如職業高中、職業中專、中等技工學校等。
  • 「網紅」城市成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你知道本地人怎樣享受嗎
    剛到成都的時候,終點站是老火車站,符合你對全國所有髒亂火車站的一切印象,而新火車站是我最後一次離開成都時剛剛開通的。它古老而現代,來來往往,反差強烈,變化多端,在這個充滿無限生機的城市裡每天都在發生。它歷史厚重,以傳奇和故事進入新時代。
  • 讓世界看到成都美食向上
    「成都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暨首站「柴門蜀山宴」昨日舉辦「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昨日,在柴門薈中海環宇薈店,一千多年前詩聖杜甫在成都草堂寫下的《客至》,變成了朗朗童聲,開啟了「成都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的啟動儀式。儀式結束後,創建「成都名宴」的首站也在成都知名餐飲柴門薈舉辦。
  • 第8個「中國旅遊日」來臨——本周來川旅遊 多個景區免門票
    四川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迎接5月19日——全國第8個「中國旅遊日」的到來,我省多個旅遊景區本周末不但推出門票優惠政策,還將推出各類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與往年相比,中國旅遊日當天,除了不少景區實行門票半價或打折優惠外,更多的景區將對遊客實行免門票優惠。
  • 成都多家健身館對支援武漢醫務人員免費開放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3月4日報導 今日,記者從成都市體育局獲悉,為表達對赴武漢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的敬意和關愛,在市體育局和金牛區文體旅局共同倡議下,多家體育健身場所將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對支援武漢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 廣東省對口支援代表團來巫山考察
    本網訊(記者 陳廷權)12月14-15日,廣東省水庫移民工作局副局長全萬友率廣東省對口支援代表團來巫山考察對口支援項目。期間,全萬友一行深入大昌鎮、巫山中學、抱龍鎮等地考察對口支援項目,並就對口支援巫山下步工作進行座談。自1992年以來,廣東省、市累計無償援助巫山項目406個,資金5.68億元。
  • 2019,抓住成都「懸日」
    幸福來的,有點早,有點突然! 久違的陽光,打在了你我的臉上,溫暖在心裡。 今日的陽光,和往日的不一樣。因為,一年一度的最神奇的日出,就在今日早晨,蜀都大道,「懸日」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