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林芝市公安局駐背崩鄉工作隊總領隊李雲友在墨脫縣背崩村茶山與村民交流。
今年5月初,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布龍村的飯店、超市、農產品專賣店營業後,村民次旺每天忙著記帳、盤點存貨、進貨、維修保養設備,成了大忙人。「如今,我的電工證、上學學的知識都用上了。」次旺說,他今年30歲,曾因家庭負擔重成為貧困戶,脫貧後一度缺乏穩定收入,是駐村工作隊讓他在家門口有了舒心的工作。
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融媒體報導組記者日前採訪西藏公安機關扶貧工作時了解到,近年來,西藏公安機關數萬名民警紮根貧困村,僅自治區公安廳就累計派出九批駐村工作隊608名廳機關民警分批次進駐34個貧困村,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西藏公安機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和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廣大駐村扶貧民警克服種種困難、銳意拼搏進取,幫助農牧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使扶貧村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為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貢獻了公安力量和公安智慧。」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公安廳廳長張洪波說。
◆ 鞏固發展根基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9月24日,布龍村周邊的山上開始下雪。從這個海拔4530米的村子放眼望去,茫茫雪原上,見不到一棵樹,只有成群的犛牛悠閒地啃食著已經泛黃的牧草。
布龍村黨支部書記蘇傑50多歲,沾著羊毛的衣服上,左胸口處的黨徽格外顯眼。蘇傑拉著民警劉巍峰給他當翻譯,告訴記者:「村民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大家可信任我們了,好幾名村民都提出要入黨。」
劉巍峰是西藏自治區公安廳交管局副局長、公安廳第九批駐布龍村工作隊隊長,個頭不高,嘴唇深紫,膚色黝黑。他告訴記者,近3年來,駐村工作隊把工作重心錨定黨建工作,已經幫助培養8名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6名;從黨員中培養出12名致富能手,從黨員致富能手中培養出5名村組幹部。
與布龍村相比,林芝市墨脫縣背崩鄉格林村的條件還要差一些。「我們村黨支部曾被縣委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林芝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格林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黃家斌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幫助格林村黨支部建設成為縣委評定的優秀基層黨組織的,「我們通過軍警民共建、健全『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辦『紅色夜校』等措施建強堡壘,並將致富帶頭人、退役士兵培養成黨員,將黨員培養成了致富帶頭人」。「這兩年,村裡的工作越幹越順,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別。」格林村黨支部書記登巴扎巴說。
據介紹,西藏自治區公安廳駐村工作隊共幫助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5個,發展黨員215名。「『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是自治區公安廳對駐村工作隊的要求。」西藏自治區公安廳警務綜合行動總隊負責人表示,「鞏固和發展村『兩委』班子成員100%是黨員的成果,建強村級『主心骨』,幫助基層黨組織樹立威信,駐村工作隊一直在努力。」
◆ 打造發展引擎
做好產業扶貧,鞏固脫貧成果
2020年起,西藏自治區脫貧攻堅從集中攻堅階段全面轉入鞏固提升階段。西藏公安機關扶貧工作也做起了「培育一批長期起支撐作用的特色優勢產業」的大文章。
「暖心飯店、超市和土特產店都屬於我們村合作社,今年5月3日正式開始營業。」劉巍峰介紹,合作社是第八批駐布龍村工作隊申報爭取的項目,因為布龍村緊靠國道317線,且距離比如縣城有四五個小時車程,合作社可以滿足餐飲、購物的市場需求,「如今,合作社一個月能有一兩萬元的純利潤」。
記者了解到,在西藏,像布龍村合作社這樣由駐村民警推動成立的產業扶貧項目,還有勞務輸出合作社、茶葉基地、魚塘、牲畜養殖等項目。僅西藏自治區公安廳在34個駐點村就投入扶貧資金3800餘萬元,創收9000餘萬元,協調落實扶貧項目47個,累計培養「致富帶頭人」68人,培訓農牧民駕駛員240人,解決了1200餘人的就業,為駐點村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娘木村,西藏自治區公安廳駐村工作隊一方面配合做好該村19戶103名村民的易地搬遷工作,另一方面幫助村集體成立勞務輸出合作社,組織村民參與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新開墾土地工作,2019年共創收13萬元。
山南市公安局駐村工作隊針對貢嘎縣克西村無集體經濟的實際,推動成立了村集體產業項目——白瑪嘉日家具廠,建設了扶貧綜合用房,並將其中6間出租,每年收取房租4萬元,年底給村民分紅。今年,該項目二期工程開建,可以提供6個就業崗位。
「近3年來,林芝市公安局駐村工作隊重點落實好茶葉種植項目,全力服務脫貧村2000多畝茶葉的種植、採收工作,還申請180萬餘元資金建設了多處魚塘、申請220萬餘元建設了蔬菜大棚,讓村民不離鄉不離土就能融入產業發展。」林芝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任衛東告訴記者。
◆ 培養發展土壤
激發村民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公安廳各駐村工作隊始終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扶貧的重要途徑之一。」西藏自治區公安廳警務綜合行動總隊負責人介紹,駐村民警結合駐點村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志智雙扶,協調舉辦了駕駛、廚師、電工等各種技能培訓班,進一步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在比如縣達勒村,西藏自治區公安廳辦公室副主任、公安廳駐達勒村工作隊隊長海哲說:「村民群眾主要靠採挖蟲草增加收入,但這種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駐村工作隊通過與村民談心,讓村民知道蟲草收入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越挖越多,讓村民有了一種危機感。
「和村民聊天時,我們得知十幾名年輕人想學廚藝,就想方設法牽線西藏現代服務業技工學校。」海哲介紹,駐村工作隊到學校考察後,學校表示農牧民可以免費培訓,但向村民報喜時,村民卻不願學了。原來,他們需要照顧老人、小孩和牲畜,很難到拉薩學習。
海哲又和學校聯繫,學校表示人數達到30人以上且提供場地的話,可以到村裡辦班。因為達勒村既無辦班場地,人數也達不到要求,駐村工作隊向鄉黨委書記匯報,得到了大力支持,最後協商確定今年免費在茶曲鄉開辦五類共173人的職業技能培訓班。目前,茶曲鄉第一期電工技能培訓班已經開課,32名村民在家門口接受了為期60天的技能培訓。
針對部分脫貧村民安於現狀、「等靠要」落後思想嚴重的情況,駐墨脫縣格林村工作隊要求,建檔立卡戶必須參加他們從中鐵十四局等施工單位爭取來的務工項目,憑勞動增加收入,僅這一項就為全村增收100萬餘元。黃家斌介紹,為了把4萬餘元的扶貧物資利用好,他們創建了愛心超市,規定村民可以通過參與村集體組織的活動、上「紅色夜校」等方式增加積分,用積分換取物品。另外,黃家斌現在已經聯繫到120個長期助學名額,總費用達700餘萬元,結對幫扶了本村、本鄉、周邊鄉鎮的102名學生。
走在格林村的村道上,頭頂藍天白雲,周圍群山環繞,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個小院子,蘭花、格桑花、菊花,黃瓜、辣椒、扁豆,隨處可見,水泥村道上乾乾淨淨,很難相信這曾經是一個髒亂差的貧困村。
近3年來,在駐村工作隊推動下,格林村變美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思想進步了。由於偏僻,以前村民大都靠農業種植、各種補貼生活,像圈養牛羊、精細化管理茶園、魚塘養魚、種植蘑菇、務工掙錢等致富增收方式從來沒有幹過,如今在駐村工作隊推動下,他們從懷疑、猶豫,到認可並主動去幹,走上了勤勞致富的新路子。
格桑花,在雪域高原頑強生長、美麗綻放,是「美好時光」「幸福」的象徵,寄託著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如今,這些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公安民警,在農牧民心裡,就像格桑花一樣,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幸福。
(文/圖:人民公安報融媒體報導組記者邵清瀅、孫貴田、劉建偉、李昌林、張錚、姚鵬)